正在閱讀
【專題│眼底城事】草地如何設計,才能好好玩?

【專題│眼底城事】草地如何設計,才能好好玩?

公園中的元素可能有草坪、花園、森林、廣場、遊戲空間、運動空間、水、涼亭、座椅、步道、平台…等,從使用者需求來看,人為設施是否可以被適當地運用,與綠地植栽共存呢? 草皮的地形起伏,可思考高程落差的連結手法,創造遊戲體驗的豐富度、刺激度、好玩度,兩者不同高程平面的連結可以是草坡、也可以是垂直或具斜度的牆面,甚至堆疊的石頭等,這樣的概念如圖2。藉由這些手法來創造不同的遊戲可能與想像。

城市綠地公園的意義

城市公園綠地的意義,在洪得娟1994年出版的《景觀建築》一書中提及公園是都市計畫中提供公眾使用,存有綠色資源以及開放空間等的公共設施用地之一,提供大眾享受戶外之休養、觀賞、遊戲、運動。根據使用者在公園中可能的需求,透過「適當的設計」、提供「適當的空間」,讓使用者產生愉悅感。

公園中的元素可能有草坪、花園、森林、廣場、遊戲空間、運動空間、水、涼亭、座椅、步道、平台…等,將會根據公園尺度、周遭環境生態、區位、土地使用分區以及使用者的不同而異。在極端氣候的挑戰下,酷熱的溫度令人們無法在戶外活動太久,植栽綠地成為面對這樣議題的解方之一。但從使用者需求來看,人為設施是否可以被適當地運用,與綠地植栽共存呢?

城市綠地上的遊戲空間設計

以遊戲空間為例,筆者根據設計經驗與觀察,希望能透過本文來拋磚引玉,邀請眾多先進與設計師,一起探討如何營造好玩又與景觀環境融合的遊戲地景。

要探討這件事情,就必須認識使用者是誰、會有那些遊戲需求?我們先以兒童生長發展所需的能力來思考,草地應如何設計,才能好好玩?身為景觀專業者,可以從使用者行為開始思考:如果有一片草皮,孩子會怎麼玩?一片平坦草皮上的活動會是甚麼?野餐、躺、看書、奔跑、大地遊戲、丟球、踢球、運動嗎?一片草坡,孩子會怎樣在草坡上玩?而這個草坡的坡度,要達到多陡,才能滿足孩子對於攀爬的渴望與需求? 職能治療師提到兒童成長過程的感覺統合能力,可以增進孩子探索世界、發展自身能力,而我們所設計的草地,是否能滿足孩子在前庭覺、本體覺、觸覺等感統上的刺激?以達到設計師們在遊戲地景的想像?

以上這些提問,同時是希望能破除只設置遊具的思維,接著,將從設計面、施工技術面及維護管理面分別闡述,希望透過分享激發更多在設計上的想像。

圖1
圖1 草坪與草坡形式

首先,從設計面來探討(如圖1),草皮呈現的形式,大致上分為四種,A為平坦草皮,B、C、D則為三種不同坡形的草坡,草坡可依據不同斜度與弧度的變化來達成不同的體驗效果,這些形式的組合,將會產生跑、跳、爬、滑、滾等行為,孩子可以自由想像玩耍,這過程中孩子所能玩到的或者訓練到的能力,主要是屬於下肢體的鍛鍊,較缺乏上肢體的鍛鍊,上肢體的鍛鍊可以刺激前庭覺、本體覺,這樣的好處是,孩子藉由遊戲得到滿足,有助於兒童的發展。

過去的孩子,向上攀爬的需求,大多是藉由爬樹、爬牆等方式滿足他的需求。現今的公園,對於爬樹、爬牆則有某種程度的規範,甚至禁止,另一方面,新闢公園的小樹,不適合攀爬,對於兒童來說,將喪失很多探索與攀爬的機會。

爬樹是兒童身體能力鍛鍊的最好機會,新闢公園不易有強壯的樹木供兒童攀爬(照片來源:林珈玟)
爬樹是兒童身體能力鍛鍊的最好機會,新闢公園不易有強壯的樹木供兒童攀爬(照片來源:林珈玟)
向上攀爬、眺望是孩子的遊戲天性,可以鍛鍊孩子的手腳、肢體協調能力,藉由少許設施,創造攀爬機會、結合自然的情境,滿足兒童這方面的需求(照片來源:耿美惠)

如何不使用制式遊具,卻可以在草地上滿足兒童的遊戲需求,是我們可以思考的設計方向。在草皮(坡)上,試著藉由坡度的設計、並輔以些許的設施或者設計,讓兒童可以攀爬與遊戲,達到兒童發展所需的前庭覺、本體覺刺激,將為遊戲地景大大加分。甚麼樣的設計可以在草皮上呢?甚麼樣的設計可以增進好玩度,讓兒童樂此不疲、不斷挑戰與探索?也許可以從以下幾個設計形式的案例來發想。

草皮的地形起伏,可思考高程落差的連結手法,創造遊戲體驗的豐富度、刺激度、好玩度,兩者不同高程平面的連結可以是草坡、也可以是垂直或具斜度的牆面,甚至堆疊的石頭等,這樣的概念如圖2。藉由這些手法來創造不同的遊戲可能與想像。

圖2 不同高程平面草地的連結手法
草皮上設置幾處大石塊,可攀爬、連結,兒童將有自己的玩法(照片來源:林珈玟)
草皮搭配石塊增加自然感,也提高可玩性(照片來源:Christine Lee)
草溝與石塊的搭配,除了是收邊材料外,可創造可玩性(照片來源:Christine Lee)
具有樹蔭的草坪較能吸引人駐足停留較長時間(照片來源:耿美惠)
公園中休息空間的留設,可以增加停留的意願與活動時間,特別是樹還沒有長大的新闢公園,遮陽的設施相對吸引較多人停留(照片來源:Christine Lee)
具有高度及陡度的草坡營造出地景與視野,創造自由遊戲的機會(照片來源:耿美惠)
自然材質的設施,可以激發兒童的想像(照片來源:耿美惠)
植栽之間留設維修管理路徑(土石徑)成為兒童遊戲探索的路徑(照片來源:耿美惠)
草坡搭配少許的設施,可增加攀爬的可能與好玩度(照片來源:Christine Lee)
創造多處草坡以及銜接的可能,可增加遊戲的好玩度(照片來源:Christine Lee)

草皮的種植與維管

為了要讓草皮上能盡情遊戲、活動,則須回過頭來看看為何台灣的草皮常常發現不平整、凹洞、硬化,導致影響在草坪上活動的品質。為了能夠幫助設計者預先了解問題(種植、維護管理),未來在設計上可以多一些考量、提早採取預防措施,達到活動的效果。

筆者藉由訪談景觀工程、草皮種植、維管的相關專家[1],梳理出下列的草皮的種植與維管重點:

  1. 草皮種類本身須為耐踐踏的草種(如百慕達草、假儉草、類地毯草等),整地的同時,需去除土壤中的雜草、石塊,並確實做好排水、給水系統。換句話說,草皮最基本的條件是排水應良好、有充足水分
  2. 地形整地之後,鋪覆砂質培養土(大多為泥炭土、砂石、椰纖等的組合物),為什麼特別提到培養土呢,主要是讓土壤含有腐植質,有助於草皮的生長,草皮如果健康,才會耐踐踏及生長良好。然而,市面上培養土經過配比、拌合過的產品價格較高,若草皮面積過大,所耗費的土壤成本,將高於植栽本身,這是公共工程較難克服的地方。
  3. 建議以有機肥與泥炭土拌入現有土壤的方式,甚至用稻殼取代部分泥炭土搭配使用,進行原有土壤鬆土及拌合腐植質,其拌合的深度,草地、地被類土壤至少要20CM以上。
  4. 土壤依據設計高程整地完成鬆土、增加腐植質拌合整備之後,才開始鋪草皮,鋪設方式須採密鋪,鋪設後兩週內需充分澆水,並視土壤濕潤狀態增減次數,有時夏天甚至需一天澆水三次。兩週內待草定根後,草皮的澆水次數就可減少,3週內盡可能不要踐踏草皮,讓根系生長穩定。
平坦、柔軟的草皮提供多元活動的可能,另需高度的維管(照片來源:耿美惠)

遺憾的是,大多數工程完工後急於開放,容易造成草皮未定根完成即被踐踏,造成草皮生長問題。更重要的是,需有一個觀念,草皮養護過程中,澆水、排水、割草、施肥都是讓草皮健康的方式。

譯讀使用者需求 設計城市中兼顧「活動」與「綠地」的遊憩空間

「公園」,依照其面積尺度、機能、性質而有不同的定位,例如從保護自然生態或史蹟的國家公園、親近動植物和自然生態為目的的動物園和植物園、到存在於街區中的遊憩場所和鄰里公園。

城市裡的公園,是人們接近自然最容易到達的地方,擔任專業者的我們,設計的第一步是最基本的基地分析,但在設計定位上,常常最缺乏的就是使用者面向的資訊。如何獲得使用者的意見,譯讀使用者的需求,產出「適當的空間」,是景觀專業者在為與環境共生的每一位使用者設計時,不可迴避的課題。


[1] 草皮的種植與維護資料來源:筆者訪談高淑瑛、羅浩享、陳永順、楊東霖、林展毅等專家所彙整之資料。

原文取自眼底城事(文章內容及圖片皆由原文授權提供)

眼底城事( 10篇 )

眼底城事是由一群對城市空間與生活充滿熱情的人所發起的非營利知識共享計畫,以共同書寫的方式,從城市設計專業走進真實社會中。就算是同一條街,透過不同的眼光,也會映照出截然不同的風景。除了與你/妳分享我們眼中的城市/城事,也歡迎你與我們分享眼中的城市/城事。

官方網站 https://eyesonplac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