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專題|跟孩子一起暢玩美術館!】14.偶跟你想的不一樣!台北偶戲館 Puppetry Art Center of Taipei

【專題|跟孩子一起暢玩美術館!】14.偶跟你想的不一樣!台北偶戲館 Puppetry Art Center of Taipei

豐富有趣的台北偶戲館,使盡渾身解數讓觀眾們體會「偶戲的多元面貌」,不論是傳統的偶戲抑或是未來不同面向狀態,持續不斷在改變,最終回到核心想法關鍵,希望更多人認識偶戲,也讓來訪的觀眾留下美好回憶。

台北偶戲館是以偶戲為主題的博物館,藏身在鬧中取靜的區民活動中心旁,有種親切在地感。台北偶戲館成立起源是獲得一批臺原藝術文化基金會董事長林經甫先生的個人收藏戲偶,以及社區回饋案的實際場地挹注下得以正式成立。

戲偶-可能直接聯想到木偶製作、衣服刺繡、髮飾裝飾等,蘊藏了許多工藝技巧與深度。若以研究學者的角度,又會有匠師工藝及無形文化資產等面向。跳脫戲偶本身工藝,偶戲的戲劇表現層面有像是酬神戲演出,與民間信仰文化環環相扣。

台北偶戲館作為博物館,知識是紮根打地基的基礎,但若想跳脫傳統模式,做出和其他博物館不一樣的展覽,就得思考如何在談論知識同時,將其轉譯,讓大家都接受且看得懂。館所空間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濃縮關於戲偶展出、演出、教學及典藏等全方面功能。小典藏特地採訪台北偶戲館館長蔡易衛及館員劉修岑,聊聊最新特展以及偶戲館有趣的活動是如何發想,一窺偶戲館超乎想像的豐富有趣!

翻轉偶的想像! Got RIFF _ 當代布袋戲特展

手繪十足活潑的畫風,讓人一時還無法將海報與展覽畫上等號,2023年底的展覽「Got RIFF _ 當代布袋戲特展」的主視覺乍看以為是地下樂團表演海報,不過定睛一看會發現箇中巧思。

本檔策展人同時也是偶戲館館員劉修岑提到:「我一直想用當代藝術作為方法,讓過往文物展示比較博物館型的方式,可以有不一樣的視角。」展覽海報主視覺邀請Lunbochilla貳步柒仔設計,運用很多小元素轉譯展覽核心兩位團長的偶戲樣貌,例如把黃武山團長的鳥偶做成檯燈。

展覽名稱的「riff」是指搖滾樂中最洗腦的、讓人最有印象的那段旋律。

早期布袋戲演出因舞台空間有限,但看戲的人數很多,未必看到戲偶精細的操作,但可以聽到演師的口白,所以老一輩的人非常重視演師的口白,「聽戲」是很重要的欣賞特質,也是展覽以音樂為主要概念的起因。

特展以「人」做為出發點,先用展品介紹劇團團長的背景、性格,僅精選最重要的作品,並突顯兩團的團長:戲偶子劇團邱豐榮團長及山宛然客家布袋戲團黃武山團長,並邀請當代藝術家丘智華創作錄像作品,以「重訪」的精神回溯二位團長曾共同參與的客家布袋戲團「魅戲偶劇團」。

特展規劃的想法很明確,希望大家對偶戲不要只是扁平化認識,認為是小孩玩的東西或是霹靂布袋戲等既定印象。希望透過展覽內容主題和概念,更年輕化、有趣的方式來談「偶的多元樣貌」,並且思考「創新」是如何發生的?

爬梳兩團長後發現,創意來自於個人—興趣、看的書、聽的音樂、旅行、田野、與在地人一起生活所發生的故事。從他們自身個性,到為何變成當下狀態,了解個人、創作歷程,會鉅細靡遺地展現他們性格。在在呼應偶戲館要讓大家知道的核心概念:創新與變革,是會隨著時代而改變的技術。

展覽規劃上,在邱豐榮成團後的眾多作品精選了重要的《土地三部曲》。

《土地三部曲》每部曲會演三年,在鄉間、廟埕前的演出,十足常民文化。展覽設計將《土地三部曲》演出片段直接呈現,讓觀眾有舒服角落好好地欣賞演出。三部曲塑造三個角落,且分別有代表的偶。不只專講客家人的故事,而是客家族群在南部,和其他族群一起生活所形塑出當代的客家風格,及創作者對客家的想像。

(圖片:小典藏攝影)

邱豐榮最新作品—《阿火與Jean的福爾摩沙奇幻之旅》,戲中高達40幾個戲偶,語言包含法語、客語、中文、台語、平埔族語。故事講述19世紀台灣首次面對異文化,在淡水基隆地區,各個族群在這塊土地上的第一次相遇,彼此語言不通、互相猜忌的狀態,用布袋戲呈現出來。

另一邊黃武山團長的展區,聚焦在發想創意時的關鍵點,是在北藝大求學時期遇到賴碧霞老師—客家山歌國寶,與指導教授馬丁尼老師—研究莎士比亞的專家。他的畢業製作則結合從小對布袋戲的喜愛。其中重要的客家脈絡,是他將客家採茶歌很重要的《三郎賣茶》,做了非常多版本的復刻和更新,現場看到是最原始、排練時的版本。

策展人表示,展覽內容雙主軸是兩位團長,不過在爬梳展覽過程意外發現,早在2001年就成團過,20幾年後因緣際會又在展覽相遇。因此特別邀請當代藝術家丘智華製作錄像作品,並重建客家老師傅的藍衫店,透過模型、空間邀請觀眾參與,幕後配音是訪談兩位團長,及當時魅戲偶劇團團長湯昇榮口述聲音,帶領觀眾回到20多年前的場景,也是展場內十分溫潤自然的橋接。

蔡易衛館長說:「經過這幾檔特展嘗試, 我們認為需要拉近和觀眾間的距離,所以很大膽沒有放壓克力隔板。」

整面布袋戲偶一次排開,更是凸顯偶戲藝術之美。依據珍稀程度擺放陳列,較上層不易觸碰的是珍貴稀有的收藏品,與觀眾距離較近的則是以玻璃纖維、灌模的布袋戲偶為主。其中不乏各有故事的戲偶,像是曾出現在在誠泰銀行的聯名卡,由彰藝坊製作的史艷文與苦海女神龍。

全北市二年級小朋友都來認識偶戲

從2023年開始,台北偶戲館統籌辦理全台北市國小二年級學生都能來「育藝深遠-藝術教育啟蒙方案:偶戲初體驗」課程。「偶戲初體驗」課程內容有三大重點:偶戲從原鄉帶來之後,布袋戲、懸絲傀儡、皮影戲在台灣的發展介紹,學習手冊中設計許多互動引導的單元,讓小朋友發想創作。

時間點適逢20周年前夕,館方也一併優化活動流程以及館所軟硬體設備,讓內容更豐富有趣。考量參訪時間有限,特別編撰了學習手冊作為參加師生的輔助,不只當作紙上導覽、課程紀錄,也能將手冊帶回家,讓小朋友的爸爸媽媽再帶他們來逛展覽、深度認識。未來更計畫針對課程內容,請專業老師,在文字調整得更為精煉。

不分年齡迷偶戲,如何張開雙臂迎接各年齡層觀眾?

目前的常設展「小小偶‧大世界」,是運用結合知識與互動裝置,讓日常與非日常接軌,重新思考「什麼是偶戲?」適合全年齡的觀眾欣賞。

特展調性則希望可以回歸博物館展覽品質,客群又不能忽略親子觀眾,根據館方觀察觀眾看展的狀態,平日有幼兒園的團體參觀,老師安排小朋友們坐著拍照、留念,展覽也似乎找到了和小觀眾溝通的方式,就算不是特別為了兒童設計,也十分歡迎小朋友的主動參與。

觀展人多的週末,更會看到家長帶著一家人會坐在山宛然展區沙發上,好像在家看電視的感覺。特展設定目標族群是以年輕人為主,希望培養未來買票看劇的潛力群眾,透過看展對偶戲有更多認識。這次特展規劃動線,刻意減少隔間木作、增加空間感,可以在場內流暢環繞一圈,也有適合短暫停留細看或休息的座椅,可以自然停下腳步,好好去聆聽、觀賞,體驗。因為劇場本來就是坐著好好看戲。

布袋戲世家出身的蔡易衛館長以自身經驗為例,提到在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實習機會,得以出國到土耳其演出交流,離鄉狀態的心境會更思索:「台灣是什麼?我如何和大家談什麼是台灣?大家對布袋戲是如何好奇及興趣?」在無數次自我反問與實際交流的累積之下,漸漸培養了對於布袋戲的自信心。

蔡館長提到從小在布袋戲戲團成長,卻從未將布袋戲視作文化傳承的過往回憶,是因為後來就讀文化資產領域加上出國交流機會,不斷反思所謂傳統技藝與文化,將內在反思帶到台北偶戲館。雖然博物館主要內容調性是以親子觀眾居多,館長曾在藝術村工作碰觸當代藝術的經驗,發現年輕人族群是非常積極參與當代藝術各種Event。以模式轉換套用在偶戲館身上,把不起眼老東西賦予新看法,也將活動翻轉設計。

活動超乎你想像! 偶戲館的feat.

從輕量版偶戲演出的「偶戲衝擊波」、傀儡戲沈浸式體驗 x 聲音頌缽覺察,到LIVE PODCAST親子工作坊,看似腦洞大開跟偶戲館沒有太大關聯的活動,都是館方用心籌備的展覽延伸活動!

活動內在始終如一的核心是「展覽」,策畫背後的歸納心法則是用feat.概念,從展覽扣合的主題,延伸到完全不同領域的內容,用一加一大於二的效益,啟動想來偶戲館的動機。工作坊在活動開始前,會讓參加者先看展覽,再來體驗,對活動內容更有感。

靈活呈現的活動內容,很難想像是在精簡的人力與預算去運行。

偶戲館目前人員編制包含館長總共7位,小而美的組織強調以專業人力規劃、運行分配各項業務資源,也藉由執行「偶戲初體驗」課程中,引導學童接觸藝術文化為契機,規劃再優化長期「藝術家駐館計畫」,將偶戲館變成面向觀眾與創作者的平台。創作者出身的館長提到,未來希望可以提供創作者舞台及劇場演出的更多資源。

台北偶戲館20歲生日快樂!

2024年八月即將迎來20歲生日的台北偶戲館,不知道會讓大家玩什麼呢?館長笑說本來是要把舊東西找出來懷舊一下,後來與夥伴們靈光一閃,想把偶戲館當作剛滿20歲的年輕人,是一個喜歡四處去玩、青春活力愛冒險,想要交各種不同類型的朋友,青春洋溢的人物設定。

一月初已在官網預告年度活動規劃,不只因應四月閱讀日與兒童節,館長親自登場說故事,還有台語說故事工作坊。五六月還有特展延伸活動,為八月盛大館慶提早暖身預備。

豐富有趣的台北偶戲館,使盡渾身解數讓觀眾們體會「偶戲的多元面貌」,不論是傳統的偶戲抑或是未來不同面向狀態,持續不斷在改變,最終回到核心想法關鍵,希望更多人認識偶戲,也讓來訪的觀眾留下美好回憶。

場館資訊:

台北偶戲館

館所地址| 台北市市民大道五段99號2樓

開放時間|週二 – 週日10:00-17:00 星期一休館

更多活動資訊請見官網

延伸閱讀

台北偶戲館X兒童Podcast 欖仁媽媽說故事-「偶」對你來說,距離是多近、多遠呢?

小典藏ArtcoKids|小編報報( 1283篇 )

喜歡藝術,熱愛繪本,最愛閱讀,還有開懷大笑的小孩笑容! 每天都愛四處看東看西趴趴走,要把最新鮮有趣好看好玩的內容分享給大家!

★按讚FB→https://www.facebook.com/artcokids/
▲來追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cokids/
■聽PODCAST→ https://open.firstory.me/user/artcokids
◎加LINE@→https://line.me/R/ti/p/@hmo6185j 
◣一起玩→ 合作洽談 artcokids@gmail.com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