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文化場館安全專題】你的美術/博物館安全嗎?文化場域的「公安」意識

【文化場館安全專題】你的美術/博物館安全嗎?文化場域的「公安」意識

Is Your Museum Safe? Public Safety Awareness in Cultural Places

本專題將盤點國內不同屬性的美術與博物館,他們在場館、館員、文物與展覽的安全維護的策略上有哪些不同的思考模式,以及國際博物館案例上是如何思考「安全」議題,最後轉向到目前台灣設計研究院所推動的防災知識、教育和設計產業整合的產品研發,從其他的產業面思考文化場所的安全意識,是否有其他被包含在美術與博物館安全建構的可能性。

2018年巴西國家博物館發生嚴重大火,這座擁有200年歷史的博物館位於巴西第二大城里約熱內盧市(Rio de Janeiro),火災發生的時間點於晚間,事出突發、館所建築物與消防設備皆老舊,因此造成館內保存超過2,000萬件展品的嚴重威脅,此意外也引發國際博物館界對於場所與展品、典藏品安全的檢視。

當時閱讀相關新聞報導時,僅覺得是一個遙遠國度的災難事件。然而去年四月,發生在公司位址附近的錢櫃KTV林森店大火造成54人受傷、5人死亡,後續調查釐清包括起火原因來自設備工人插頭的不當使用、消防設備(警報器、自動灑水系統等)亦沒有正常運作,以及長年消防安全檢測的消極應付,每個環節的鬆脫、出錯,導致瑞士起士理論(Swiss Cheese Model)的發生,當多種問題同時發生,必然造成嚴重程度更高的悲劇。許多在第一時間沒有被告知娛樂場所已經失火的消費者,因來不及即時逃出而葬身火窟,釀成嚴重的死傷災情。而最近的一次,則是在今年年初,國立故宮博物院正館後側傳出機房冒出煙霧、館場斷電事故,雖後續經消防隊研判是機房電容器電線過熱,融化時產生煙霧,沒有造成人員損失與文物損害,但也讓我們意識到台灣內部的文化場館,勢必有機會面對意外、災難靠近的時刻,但我們的美術與博物館,是安全的嗎?

(繪圖/黃海欣)

這不禁觸發我們思考,假設這樣的災害是發生在民眾經常出入的藝文場館呢?在進入類似電影院的娛樂場所,影片開播前總有和觀影者說明逃生路線、逃生出入口所在地,但避難宣導與知識要如何在尋常的美術館中被落實,以及傳達給一般民眾?除了觀眾,營運美術館的館員應該在災難中,其工作職責與人身安全該如何被權衡?除了「人」,美術館中「物」的安全,包括典藏品與展品,又是如何被保障與安排?在消防法規間,與美術館展示美感、策展人和藝術家的創造意志間,如何被權衡公共空間的創意內容提供,和人身安全孰輕孰重?

企劃這個專題的尾聲,發生了臺鐵太魯閣號408次列車出軌事故,導致乘客重大死傷。一位工地主任無心疏失,卻能擴大成難以想像規模的悲劇。面對「意外」,除了反省與悲憤,是否應該思考如何在未來日常管理與運作的系統中,當「意外」來臨的時刻,我們是否能因為預防與準備工作而將傷害減至最低。而這樣的心態,同樣適用在思考人們常進出的文化場館,人們為休憩前來,毫無警覺的參訪狀態下,美術館是否提供足夠的安全防護,給予每個進出這個場館的「人」與「物」?

也許總有人認為在文化場館的「安全」,相較國際思潮、藝術趨勢、文化政策、國際交流的討論,是個微不足道的題目,但這個命題卻是最貼近任何走進文化場館的民眾,為美術與博物館效力的員工,以及擺放在這些場館的文物,最基礎與直接的保障與生存維護。我們的美術與博物館,在「安全」議題上值得人們託付與信賴嗎?

本專題將盤點國內不同屬性的美術與博物館,他們在場館、館員、文物與展覽的安全維護的策略上有哪些不同的思考模式,以及國際博物館案例上是如何思考「安全」議題,最後轉向到目前台灣設計研究院所推動的防災知識、教育和設計產業整合的產品研發,從其他的產業面思考文化場所的安全意識,是否有其他被包含在美術與博物館安全建構的可能性。

專題文章

張玉音(Yu-Yin Chang)( 333篇 )

文字女工與一位母親,與科技阿宅腦公的跨域聯姻,對於解析科技、科學與藝術等解疆界議題特別熱衷,並致力催化美感教育相關議題報導,與實踐藝術媒體數位轉型的可能。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並擔任文化部、交通部觀光局指導的「台灣藝術指南」專冊、「台灣藝術指南TAIWAN ART GUIDE」APP研發計畫主持,以及Podcast節目「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曾任《典藏.今藝術》企畫編輯、副主編、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理事,現為藝術新媒體「典藏ARTouch」總編輯。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