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從臺北市整體的文化地景,或者參照國際重要美術館園區的發展,臺北市立美術館擴建案,至關重要,大家不要妄自菲薄。」 建築師林洲民於10月31日出席典藏雜誌社主辦「【論壇】二次美術館的時代來臨了嗎?從北美館增建新館談起」座談會中呼籲。
座談中在聽取北美館前後任館長林曼麗、林平以及現任副館長蔣雨芳的致詞與簡報之後,林洲民以「誰來設計我們的美術館?創作者的全球化遊戲」為題,除了以建築師專業角度,回應對「林間美術館」園區的深切期盼外,林洲民也以臺北市政府「前都市發展局長」身分,細說從頭。
林洲民於2014年到2018年擔任臺北市都發局長,也是「北美館擴建案前期規劃」,從無到有的重要催生者。強調團隊作戰的林洲民,不忘感謝市府同事們,他說,北美館擴建案不管在此之前、或之後,都發局同仁發揮團隊精神,持續努力,不只構築了臺灣第一座「林間美術館」,也共同為臺北市未來都市圖景,作出高瞻遠矚的規劃,彌足珍貴。

北美館擴建案近期出現許多變化,衍生出諸多疑慮。身為當年帶兵作戰的前線指揮官,林洲民在座談會中,難掩憂心,他重提往事,傳達初心,希望讓問題回到原點,被正視與客觀檢驗。
北美館前館長林平先行發言時,曾提及「大美術館計畫」 ,延宕多時,已經累積了8本報告,第一本報告還是林曼麗館長在陳水扁市長上任的一年半內提出的。林洲民附和這個話題,在他擔任都發局長時,對於歷經 22 年的8本報告,他都一一看過,不過,因為時間拉長,主客觀環境變化太大,對於北美館擴建案的8本報告,他認為必須提出全新的實質規劃,應該重新啟動,當然,包括基地的選擇。
北美館擴建案緣起於2014年,柯文哲競選臺北市長時期的施政白皮書,他上任後,終於在 2016 年,組織團隊,因應各種時局變化,啟動了北美館擴建計劃的機制。
首先,北市都發局自行作了前期規劃並研擬都市設計準則,於2018 年 3 月,由市府前副市長林欽榮,召集前都發局長林洲民、前文化局長鍾永豐,以及前北美館長林平,共同召開記者會公布,而後由PCM(專案管理團隊)得標,接續規劃。
怎奈,市府團隊人事變化大,時任臺北市副市長林欽榮、都市發展局長林洲民、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鍾永豐、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林平,不約而同地離開職位,而整個擴建案,也出現微妙變化。
林洲民在座談會中指出,對當年市府規劃團隊來說,北美館擴建案,並不是單純増建一座美術館而已,而是牽動著整個臺北市未來數十年的文化地景。
他解釋,臺北市未來的城市圖景中,東西向、南北向的文化軸帶,已經擴展成型。當年市府都發局團隊,用心良苦,以公務員自主執行初期規劃的精神,作出具備視野高度的北美館擴建案先期規劃。從防汛到基地標高議題,諸多基地上可能的風險因子,都是市府團隊協同都發局、環保局、工務局、文化局共同討論而得到的成果。其中,規劃的防汛期是 200 年,全世界以 200 年為標準的城市不多,臺北市深謀遠慮,超前部署。

「我們很榮幸參與其中,每一個想法的成形,都是許多人腦力激盪,共同發想打造的成果,功不唐捐!」林洲民說。
由於該基地位在花博公園圓山園區,在都市計畫分區使用,是公園用地,建蔽率極低。當年都發局堅持公園綠地不能少的政策主張之下,在精算該園區建蔽率之後,採取北美館擴建案朝地下化方向進行的主張。
公部門不宜在公園變更地目,否則後患無窮
不可否認,北美館地下化的構想,仁智互見。有人看好北美館未來「三館一體」低調、集市的方向,更具潛力。但也有反對美術館採地下化,因此建議直接透過都市計劃變更,把花博公園圓山園區,變更為美術館所需的機關用地,北美館擴建案就可以直接蓋在地面層上。
林洲民說,他經常被問及該基地是否可以直接變更都市計畫。
在座談會上,他以堅定語氣,表示不妥,原因是公園用地,如果任由公部門變更為機關用地增加5倍的建蔽率,那麼民間也要求比照辦理時,可能引發無窮後患。
林洲民解釋,當初在評估該基地,不單僅考慮美術館擴建的基地,而是連同圓山遺址、新生園區,甚至延伸至松山機場的一整區塊,同時作檢視,結論是臺北市綠地面積1309.65公頃仍嫌不足,花博公園圓山園區的綠地保留及延伸,至關緊要,不能輕言改變。
他說,市府團隊思考的是如何在都市計畫中,掌握建築技術規則 避難層(GL)1.2 公尺以上的建築面積認定,不但維持公園既有的分區規範與特色,同時在維持同樣的建蔽率下,規劃出嶄新美術館,如此一來,就可以轉化限制,創造出優質的公共開放空間。林洲民強調,只要善於運用滯洪機制的設計,以200年防洪標準為規範,「林間美術館」的構想,其實大有發揮之空間。
整體文化地景媲美國際美術館園區
為了讓外界了解北美館園區的優勢,林洲民逐一把北美館及擴建基地,與國外多座知名美術館園區,作了比較,藉以凸顯北美館擴建案,從構想到基地,「一點也不遜色」的事實。
首先,林洲民表示,從規模尺度來看,北美館及擴建基地的面積大小,相較於荷蘭阿姆斯特丹國立及市立美術館、梵谷美術館地帶的園區規模,尺度正好一樣。倘若把北美館及擴建基地,納入圓山遺址、新生園區,合併起來,則可以和巴黎第六區維萊特公園(Parc de la Villette)較高下,兩者面積旗鼓相當,尺度幾乎一樣。



如果尺度再拉大一些,從上述所提的範圍,再擴及東側松山機場,以整個區塊來看, 也與美國華盛頓的國家畫廊、白宮整個園區(National Mall),規模接近。林洲民認為,市民如果對上述尺度有概念的話,更能知道臺北市處在什麼樣的位置,又可以怎麼做。臺北市美術園區接軌國際,並不遜色。



至於未來北美館的擴建風格,林洲民同時也說明當年規劃的初心。他說,建築前輩高而潘,於1983年所設計的北美館,擁有鮮明的建築語彙,市府團隊一直非常尊重高而潘個人與美術館建築,也定本館於一尊。因此,對於北美館新館擴建的未來形象,會採低調、謙虛的、建築的表現上,更會是具備智慧的,形塑「三館一體」的專業整體感覺。
林洲民表示,市府團隊當初憧憬著北美館擴建案中,未來的臺北市民,可以悠閒徜徉其間,看到公園綠蔭、看到輕巧的地景建築,享受舒適的活動空間,而不再是追求表現性的龐大量體。
至於北美館擴建所須資金,則是由市政府統籌經費,同時爭取議會支持,一路發展到今天 。不過,隨著北美館典藏庫房得標案的相關資訊在公開閱覧之後,若干變更計劃,引發外界諸多關注。

原來2021年10月於臺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網站中所公布的「臺北市立美術館擴建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中(簡稱:環差),要求在中山北路東側慢車道上有個40尺貨櫃、小客車、機車的破口,車輛必須直接由中山北路慢車道上,穿過30公尺林蔭人行道直接開進園區的地下室。其破口總寬度,應在17公尺上下,貨櫃車的向下坡道可能切割公園地面則長達60公尺。林洲民對於在30公尺林蔭人行道上直接開進園區的地下室,讓中山北路人行道上有個17公尺寛的破口,相當難以接受。

據了解,中山北路與仁愛路、敦化南路同屬臺北市知名林蔭大道。早在日據時代,就被稱作「敕使街道」、後來又出現「外交大道」、「臺北表參道」的雅號。
如果在北美館擴建案中,中山北路因而出現停車場進出的「破口」,則對園區的公共空間品質之傷害是極其嚴重的。臺北市2010花博會展期間,就因為興建「水晶情人天橋」,在中山北路的天空劃了第一刀,如果這回又因北美館擴建案,又出現破口,形同在中山北路的人行道上再補上第二劍,這對中山北路的歷史形象與地位,很明顯是十年間的兩度重大破壞,確實很難說服市民接受。
究竟中山北路人行道,直接開出17公尺寛,30至60公尺深的破口有多嚴重?林洲民在座談會中,出示臺灣大學椰林大道,以及東海大學文理大道作為例證。林洲民解釋,該擴建案基地,沿中山北路 30 公尺的退縮人行道,是北美館的前期規畫力守的原則,在維持前提之下,只要訂出準則,未來的執行單位,就會知道如何設計。林洲民認為,因應綠色交通時代,步行才是原則,市民由捷運圓山站出口,一路向東沿著綠色廊道步行至北美館,若能經由隧道穿越,行經隧道時就先感受到美術館的藝術元素。除此之外,進出北美館基地的汽機車道,必須從民族東路進、新生北路出,這樣的設定,正是為了不讓車流,干擾步行中的市民,可說用心良苦。

林洲民回憶往事說,當時他在都發局,帶著同仁規畫了所謂的「地下美術館」,直接聯想為「林間美術館」,是一個可以漫步於森林裡、綠意盎然的美術館。在都市設計準則中,都發局曾作出一項重要的決定,「基地沿中山北路30公尺的退縮人行道」,在抵達美術館前,家長可以同時帶著小朋友在附近騎腳踏車遊玩,也可以欣賞藝術作品,這樣的願景,尤其重要,也一再的被引用,林洲民記憶猶新。

他解釋,出入美術館,將來會出現兩種人,一種是為看藝術而來的人,另一種,是純粹來公園散步的人,站在市府團隊當年規劃的想法,上述兩種人都需要被照顧到,而重要的準則是 30 公尺的綠蔭人行通道,那是當時都發局的決策,PCM接著規劃,神聖中山北路的完整性,應該繼續被尊重與守護。
一旦中山北路出現破口,那意味著什麼?林洲民描述,建築線以東 30 公尺,悠閒散步時,嬰兒車、輪椅、穿直排輪鞋活動時, 會被 17 公尺的車道路口擋住,會受到大貨車及汽車的干擾,甚至險象環生。他認為,那絕對是不合理的現象,更清楚的說,嚴重的破壞了中山北路人行道上莊嚴的寧靜。
林洲民描述,他曾仔細翻閱環差報告,發現並沒有委員認為中山北路破口是好的選擇。為此,他反問主其事者真的要在中山北路上切開一個致命的破口嗎?真的要取代三年前的環評嗎?對比原核准的民族東路進、新生北路出的動線分析圖來看,林洲民說,真正仔細能看懂該問題的人可能不多。不過,他始終認為 ,30 公尺的退縮規定是重要的,因為交通議題是工具,如果妥善設計,仍然大有可為。


目前的環差,似有曲解 2018 年前期規劃之疑。林洲民希望善加規劃,該案的車輛,南北進出皆可行,但不該輕易讓中山北路產生破口。
藝科資訊執行長石隆盛在講座中也提及,除了不同意中山北路的破口外,對於北美館典藏館部分工程,一併提出質疑。林洲民也根據近日北美館的論壇資料,延續石隆盛的質疑,他舉出不合理之處包括:
第一、北美館典藏庫房案,40 尺貨櫃車,車頭朝前,沿著弧形向下的坡道倒著開,典藏庫房不該是駕駛技術「神乎其技」的表演現場,因為牽涉到的是美術館珍貴的藝術品,運輸安全堪慮。
第二、全新興建的典藏庫房空間,淨高僅有 3.3 公尺,確實罕見,稍有當代藝術收藏概念的人,都知道沒有新建的藝術品典藏庫房會是3.3公尺的高度,未來稍大尺幅的作品,將完全無緣進入,值得三思。
對於念建築的人都知道,美國第三任總統湯瑪斯.傑佛遜 (Thomas Jefferson,1743-1826)本身是景觀建築師,200餘年前他在維吉尼亞大學訂下準則,讓校園可以成為市民散步遊憩的園區,那是很重要的規劃,成為中西古今,公園化綠地與市民同在的典範。
見賢思齊,林洲民有感而發,他特別舉出臺大與東海大學校園為例:
1955 年貝聿銘、陳其寬在東海大學所規劃的文理大道,訂下了30 公尺寬廊道的準則。當年一棵棵大樹,千辛萬苦從大肚山被扛下來,移植進校園,數十年後,蔚為綠色林蔭,成就了現在林木茂密、人人稱羡的景觀校園。


臺大的椰林大道,也是一樣,30 公尺的散步大道,大家從中感受的是前人種樹,後人觀賞的人文精神,值得大家面對北美館擴建案的良心參考。



建築師、藝術家在未來的北美館增建中,任重道遠,有責任打造屬於全臺北市民的友善公共空間。林洲民說,現在選擇的因,就會決定30年後都市景觀的果。
最後,林洲民又把話題帶回荷蘭阿姆斯特丹國立及市立美術館、梵谷美術館基地作觀察,他說,該美術館園區只有一條主要步道,其他的車不准進入。羅浮宮 1984 年擴建,從德儂之翼 (Denon wing),正金字塔到倒金字塔的距離,跟北美館的尺度幾乎一樣,我們豈能不謹慎思考交通動線,以期長久理想的規劃。


「今天坐在這裡的朋友們,我們曾經看了很多人努力地做很多事,北美館擴建案要作、會作,走到今天,我們大家曾經一起努力,缺一不可,往以後走,更是缺一不可,需要每一個人的參與⋯。」林洲民在結論中,感性強調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