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號《典藏・今藝術&投資》的專題「當沖藝術?NFT熱潮」中,除了簡要說明NFT目前的發展,也思考藝術跟NFT之間還能有什麼對話關係。因此,就研究、收藏、創作、平台經營等角度,訪問了寶博士葛如鈞、Jehan Chu、Aluan王新仁、Kenny賴致維與Justine呂季潔,邀請他們分享截至目前的觀察。
葛如鈞:網路原生世界正在看得見的未來快速展開
採訪整理|嚴瀟瀟
人稱「寶博士」的葛如鈞曾是台灣首位進入美國奇點大學(Singularity University)的學子,現為臺北科技大學互動設計系專任助理教授,數年來致力於推廣區塊鏈。在這一波NFT浪潮中,他活躍於科技界與藝術界之間的溝通平台,他從身處區塊鏈圈的角度觀察,強調這並非一群新的創作者來攻城掠地,或是原本並非藝術的創作搖身一變成了藝術;他認為其中的重點在於:交易形式的改變、流動性的增加,以及龐大的二級市場的創建。
在他看來,這一新興的NFT市場有三大特性:首先,由於免除了現有實體藝術品市場中作品的運輸、保存等環節而造就高速的交易;再者,吸引了一批本需經過藝術獎、藝廊、藝博會、美術館等重重關卡才能在藝術市場上站穩腳跟的藝術家,他們透過區塊鏈市場可以即時接觸到願意交易的人群;除此之外還有另一鮮有人提及的特性,即,NFT技術對過去一些本屬一次性使用、或者不容易進行二度交易的數位內容,施以一種回春之術。這些特性都讓NFT市場帶來顛覆性的爆炸效應。
葛如鈞將NFT技術這種賦予數位內容以交易價值的特點,比擬當年eBay橫空出世、讓人們的生活物件有了再次被交換和被利用的價值。直至今日,eBay開創的網路交易市場依舊龐大。藝術市場本身就具備這樣的特性,但過往大多在較為精英化的層面上運作,進入的門檻相對較高。如今NFT藝術進入藝術市場,恰是這些特性在此一時機點互相撞擊之後的結果。這一撞擊會帶來某種混亂局面,正統藝術圈人士會驚異於目前市面上的NFT創作有不少濫竽充數、卻買氣甚高,但在葛如鈞的預測中,這或許只是暫時現象,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後,留在檯面上的將是真正有價值的創作。
葛如鈞常在推廣區塊鏈的過程中,說明區塊鏈的「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其實是個「假議題」;換言之,一個完全去中心的市場將會毫無效率,個人不可能同時扮演消費者、資產管理者等多種角色。葛如鈞認為真正的關鍵詞應該是「分配」(distribution),是在分配端的狀態介於中心化的舊體制與完全去中心化的烏托邦之間,掌握資源的機構依舊存在,但數量多、重要性較為均等,與舊體系中由少數大機構掌握著分配資源能力的情形截然不同。在NFT的結構中看,葛如鈞預計這種轉變未來並不會讓每個人都同時扮演藏家與拍賣行的角色,但會催生更多的藏家、更多的拍賣行甚至更多的美術館。這會給原本的中心化機制帶來一些透明度,使之變得分散一些,卻並不是完全將其打破、或是使之完全透明化。區塊鏈技術為整個體系中的每個環節帶來一些改變,其所營造的純數位環節讓數位創作從內容到形式、再到交易方法都變得更加多元。其中一個重要的改變便是,人們不再需要另外證明數位藝術作品的來源、真偽,因為包括交易在內的所有資訊都記錄在公鏈上、可隨時查驗。從根本上來看,這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已存在於實體藝術市場之中,藝術品依舊有其真偽證書,藝廊、拍賣行等市場環節依舊存在,區別在於數量的增加、形式的轉變。
葛如鈞將這一年多以來NFT技術及其市場的興起與發展,類比十年來比特幣在金融世界從不被認可、到被主流社會所接納的一系列過程。他認為下一個里程碑將不是在技術面,而是產業面上的,是正統藝術圈中會出現一些積極擁抱NFT系統的先行者,就像當年也是有一些金融圈人士走在潮流之前、率先擁抱比特幣,並帶著自己的專業參與,最終為比特幣帶來爆炸式的發展。以此類推,葛如鈞認為接下來會開始出現很多正統藝術圈的人在其中找到立基點來利用,而創作者也將與區塊鏈圈合作,創造出新形態的藝術品、新形態的交易,以及新形態的互動模式。
儘管目前NFT仍處快速上升期,葛如鈞支持許多業內人士認為泡沫化終會來臨的觀點,但也許不同的是,他深信該領域在泡沫過後,經歷市場重整,仍會有相當大的長期發展空間及價值。他認為NFT領域存在三顆未爆彈:一是目前已見端倪的版權與權利問題,NFT亂世中有許多賣出高價的作品尚未獲得所使用圖像的授權,其合法性或合規性已受到懷疑,DC漫畫公司已發出信件警告,表示不希望藝術家及相關人士在發行NFT作品時未經授權而使用DC漫畫的知識產權。第二顆未爆彈則是關於NFT作品內容檔案的存放位置,目前通用的方式是如名為IPFS(星際檔案系統)的分散式檔案系統(如佳士得拍出的Beeple作品《每一天:前5000天》)這樣的去中心化儲存空間;而市場上仍有一定比例的NFT作品及其智能合約還是儲存於中心化的伺服器內,若是該伺服器關機或平台倒閉,都可能導致作品消失,葛如鈞認為目前一些NFT銷售平台都仍未就作品內容儲存地點,對用戶作出明確說明或保證。第三顆未爆彈則與智能合約有關,雖然目前大多數主流平台上發行的NFT作品及其智能合約都是安全且經過驗證的,但葛如鈞認為有少數平台或自製合約發行的NFT、又或某些可讓人抵押作品後再貸款進行下一筆交易的平台,其智能合約的認證機制或可信賴度就存有疑義。
儘管如此,葛如鈞仍對NFT市場的未來持樂觀態度,他所期待的產業成長,是實體與虛擬兩個市場各自的優劣之處,未來會在某些人的創意和努力之下獲得平衡。目前出現在市場上的一些同時具有實體與NFT形式的作品,就是這種平衡考量之下的初級嘗試;而購藏Beeple天價作品的MetaKovan也表示計劃在虛擬世界打造全新的數位作品虛擬展示空間。
葛如鈞近期透過各種線上與線下管道持續分享NFT領域的知識與觀察,並鼓勵數位內容創作者投入這一領域的創作,他認為在這正迅速展開的「文化數位戰爭」中,台灣憑自身的數位創作底蘊、收藏能量以及台灣社會的數位化程度,理應在數位世界的文化話語權中佔得一席之地。實體世界的數位藝術市場在多樣性、流動性、可近用性上都尚顯不足,台灣的數位藝術家要進入佳士得這樣的全球性二級市場並不容易,要拓展海外知名度也只能仰賴少數藝博會展出的機緣;而在數位世界,藝術家們只需要有一個邀請碼,就可以在Foundation.app這樣的優質平台上發表作品,直接讓全世界的藏家看到。
葛如鈞認為要克服目前看來與產業結合尚存在的局限,需要藝術、區塊鏈科技等各領域人士摒除成見、盡早開啟交流;在他看來,同時具備傳統藝術市場與NFT技術領域知識的人,可在接下來的NFT市場上獲得巨大成功。同時,NFT市場在近期獲得爆炸性成長也與全球疫情加速其發展有關,這些都是一個即將在看得見的未來快速展開的網路原生世界的前奏,而他也預期未來將會有許多僅靠數位虛擬世界便可展開創作、銷售、溝通與生活的成功創作者。
王新仁:在NFT藝術1.0的「亂世」中,期待正常化的2.0時期
採訪整理|嚴瀟瀟
C-Lab臺灣聲響實驗室技術經理王新仁,本身也是投身數位藝術創作十餘年的新媒體藝術家,創作者的理想與敏感加上對數位技術領域的熟稔,雙重背景讓他很早就關注區塊鏈市場的發展,目前剛於Foundation等平台售出自己的NFT作品,也於不久前在OpenSea.io購買了第一件NFT藝術品。
王新仁描述近期傳統藝術圈在以Beeple作品上拍佳士得為主要事件的NFT熱潮中受到震動,是由於長久以來建立的價值機制被動搖;而截至目前NFT市場中的創造物也大多基於圖像、而非內容意涵,其美學形式是最近才首度被納入藝術史中來討論。王新仁反思自己幾年前首次看到熱賣的「CryptoPunks」系列作品時,也曾產生「這哪是藝術?」的疑惑,但如今他以鼓勵創新的透納獎為例,藝術世界內部本身都不斷更新對「何為藝術」的認知,因而不應僅從外在形式討論NFT創作是否藝術,而忽視其背後有許多層面的新事物值得被討論。
與此同時,王新仁也觀察到NFT市場上的創作也正慢慢發展為「真正的藝術品」,並已有許多新媒體創作者投入其間。他依個人觀察經驗,進一步將目前出現的NFT創作分為三類:一為實體藝術品在區塊鏈平台上以加密貨幣交易;二為虛擬數位創作直接以NFT形式銷售—以Beeple作品為代表的大多數NFT作品即屬此類,而實體領域的當代藝術家也較容易切入此類創作市場;三則屬NFT本質、以區塊鏈去中心化為核心的新型創作,在當下又以演算法製作的衍生藝術(generative art)為重要形式。在NFT展售平台近一年來逐漸成熟之前,自1995年起所有以網際網路為主要載體的藝術家大都遇到與播放技術、作業系統、數位格式等緊密相關的收藏難題,而NFT技術很大程度上補足了舊有模式的缺陷,並將作品上架、播放與銷售端綁定,也可以進一步擴展「互動」的可能性,即,創作者以數位技術製訂作品生成的「遊戲規則」,購買者在此規則下可透過改變部分參數等方式來「共同創造」,甚至交易行為本身就可影響作品樣貌。
王新仁預計,未來的NFT內容創作物會逐漸發展出與如今的當代藝術截然不同的創作邏輯;儘管如此,二者的市場機制也有相似之處,即一件作品的過往藏家身分(虛擬與實體身分有所區別、卻也不同程度地交織)會對其市場價值產生影響。他認為NFT藝術目前尚處第一代「亂世」,泡沫化只是時間問題,但這是更為完善的機制建立過程中的必經之路。
這一「NFT藝術1.0」時期並未呈現真正的「去中心化」,全世界成千上萬單槍匹馬的創作者想要在瞬息萬變的NFT市場上嶄露頭角實屬不易,NiftyGateway、OpenSea這樣已高度發展的線上平台某種程度也同時扮演傳統藝術市場中的藝廊角色、具有品牌效應,依舊可透過中心化的營運機制來對藝術家的能見度進行操作。與此同時,不可否認的是也確實有快速產出、投入市場的內容物讓NFT藝術呈現水準參差不齊的狀況。王新仁期待泡沫化之後「正常化」的NFT藝術市場,不僅作品本身會回歸藝術的美學本質,而「去中心化」的市場可被逐漸建立起來,讓具藝術價值的作品更容易被看見。而這樣一個市場的建立不僅不會對傳統藝術市場帶來損害,反而會為藝術家、尤其是數位藝術家開闢更廣闊的創作園地;同時,除了藝術家應做好準備,藝廊從業人員也應盡快對此有所涉獵,以更好地幫助有心投入NFT市場的藏家尋找合適的收藏標的。而身為創作者的王新仁心之嚮往的,是創作「置入藝術家的企圖與靈魂,並因人、因時、因地、因交易過程而變化,又可讓藏家無止境地欣賞」的NFT作品,具備不受市場炒作而漲跌的藝術價值。
Jehan Chu:數位時代的藝術收藏
採訪整理|朱貽安
出生成長於美國,Jehan Chu曾長年任職蘇富比,並在2006年轉調香港後,於香港發展。長期從事藝術顧問工作,也擔任香港非營利藝術空間Para Site多年的董事會副主席,目前是香港加密投資機構KENETIC聯合創始人兼管理合夥人,也是以太坊香港聚會的組織者,並參與創辦Social Alpha Foundation,該基金會專注於區塊鏈帶來的社會影響。Jehan Chu是根蒂利(Ben Gentilli)「心靈肖像」(Portraits of a Mind)系列最早的收藏者之一。提及為何在第一時間即收藏「心靈肖像」,Jehan表示,當根蒂利邀請他看看他的作品時,自己便很感興趣,喜歡其概念,當親眼在藝術家位於倫敦的工作室看到作品後,更覺得這是一件非常漂亮的繪畫作品。「我同時喜歡可以將其懸掛的本質。對加密社群的人而言,我們不見得在意珠寶、手錶,但擁有某種共通符號與信號。而當我將其懸掛家中,它可以象徵我的文化、我對加密社群的參與,這也是我為何收集它的原因。」事實上,根蒂利與佳士得拍賣的合作,乃至於決定將NFT放在藝術品上,都有Jehan的協助。從謹慎思考市場計畫到介紹不同藏家,帶來競標者同時親自參與競標,「事實上,直到最後一刻我才建議我們放上NFT。班(Ben)絕對是這傑出概念背後的主力,但我希望利用我在加密技術方面的經驗,以及美術界作為一名交易商的經驗,幫助藝術家。」
NFT 更具包容性的收藏方式
身為加密社群的一份子,Jehan的NFT作品收藏自然不只於與實體作品結合,還包括純粹的數位畫作以及音樂收藏。而對一個資深的收藏顧問而言,Jehan又是如何看待待實體繪畫與雕塑、數位錄像、結合部分實體的NFT創作,以及純粹NFT創作這四者之間的差異?Jehan表達,NFT是一種媒介,這個技術並不難,但它為藝術家提供了不同的方式思考藝術作品的可能,這也是收藏家以不同方式收集藝術品的新方式。「我認為NFT實際上是一種非常民主且易於使用的方式。對某些藝術品而言,找到作品、參訪畫廊、談判價格、支付、運輸……都需要很大的成本,但不是每個人都有那麼多錢。但這是否意味他們就不應該收藏藝術品?」因此,就藝術品收藏市場而言,Jehan認為NFT是一種更具包容性的方式,這是它有趣的地方,更重要的是,這種包容性也讓藝術變得更加真實,而這正是NFT最大的潛力,讓藝術不只是針對財富高端、擁有相關教育、特權與時間的人,而是每個人都能參與其中。「我們處在數位時代,這是數位時代的藝術。不僅在概念上,而且是在材料上,那是最大的改變。」
20年的數位藝術實踐
關於「NFT藝術」,Jehan也同意這是一個不精確的詞。而他認為,數位藝術實踐實際上已經有20年的歷史,這種藝術實踐由懂得如何使用數位工具,以數位的筆刷、黏土……製作藝術的人組成,但又與新媒體藝術不同。在他看來,新媒體藝術是一個比較籠統的東西,而數位藝術更具體地針對某一特定世代、使用特定工具的藝術家群。它具有從事商業活動的藝術家歷史,那些為迪士尼、皮克斯作畫的設計師們,在商業工作外,也有許多個人的實踐與表達,他們創造的是藝術,只是用的不是畫筆,而是Photoshop或其他工具。「我認為數位藝術是一個尚未被發現的藝術運動。」最好的類比便是1950年代攝影同樣不被接受是一種藝術形式,而現在這類NFT或數位藝術也被藝術界所拒絕。當然Jehan也持平地表示確實有很多加密藝術做的不好,但仍有許多非常有經驗且有趣的藝術家,他們有很長的個人實踐經驗,對藝術創作有非常嚴格的承諾。「這就是我們真正想講、想要調查的故事。」因為NFT市場,那些過去20年來一直從事數位藝術工作的人,直到現在才被看到。
作品收藏與選擇
關於藝術的精神性,Jehan認為,評估數位藝術、NFT與實體藝術品的方式沒有不同,你還是需要看其概念、脈絡。實體、虛擬與否只是一種媒介、技術,端看藝術家使用工具的方式,它並不會使它變得更有或更沒有價值。收藏也是。所有的收藏都需要用心,我們依舊需要查看作品本身,嘗試了解藝術家的實踐、創作背景,如果願意、理解,便可響應、收集。而選擇實體結合虛擬NFT的作品是否意味著某一方可能比較重要?Jehan認為這取決於對實體還是數位的依賴,依據藝術家選擇的藝術性、創作方式而定,「它依舊是一件藝術品,不能因為它的物理性與數位性共存而視為兩個獨立的藝術。」在收藏上,現在確實有一些技術上的不理解,但最終這樣的摩擦會消失許多,這類數位錢包工具將使收藏藝術品變得更加容易。然而NFT收藏最大的風險也正在於數位錢包的使用。Jehan認為人們必須學習如何持有電子錢包,因為一旦金鑰遺失,所有的藝術品也就丟失,沒有任何力量可以為你找回鑰匙。
相較於傳統藝術收藏,區塊鏈最為人稱道的特質便是「透明度」,但就傳統藝術市場而言,最為人詬病的特質之一正是「不夠透明」。那麼,NFT收藏是否反而令人卻步?Jehan表達,僅僅因為它在區塊鏈上並不意味著它就是透明的,它還是有一些隱私權。此外各種工具依舊在發展,也就增強了擁有者的隱私權。
那麼Jehan如何看待Beeple《每一天,前5000天》的高價成果?Jehan笑說:「我認為這太神奇了!但可能也有點太貴了。但是何妨?人們也說昆斯(Jeff Koons)、赫斯特(Damien Hirst)、畢卡索(Pablo Picasso)、巴斯奇亞(Jean-Michel Basquiat)太貴,世界上有很多藝術品最初都被認為價格太貴,但歷史證明事實恰恰相反!」
賴致維:NFT技術是值得為當代藝術家所用的工具
採訪整理|嚴瀟瀟
對於Avocado攝影藝術中心創辦人賴致維而言,專業的數位影像輸出並非其業務終點,在為藝術家和攝影創作者、藏家、藝廊和藝術經紀人之間搭建橋樑的期待中,賴致維一直在尋找各式可用的或潛在的工具。在他看來,區塊鏈及NFT技術於此具有廣闊潛力。
經過對NFT一段時間的觀察,賴致維認為目前NFT產品的購買者仍以持投資心態者居多,雖然NFT的重點在於技術,但確實有許多金融產品受益於此,因而水到渠成地從中衍生出金融產品。面對Beeple這樣一躍進入佳士得拍賣並且拍得高價的NFT作品,他建議與其爭論它是否算是藝術,藝術領域人士不如來共同研討NFT技術與平台如何可為自己所用,如何藉助NFT讓藝術家的作品被更多人看到、獲得更大的市場可能。NFT讓交易過程、數位藝術品真偽辨明機制更加便捷和透明,甚至可以保證創作者在每次交易中獲得分潤。同時,NFT雖然是分散式、去中心化的產物,但經常還是需要中心化的機構參與,在他看來,「中心化與去中心化,這二者很難獨立存在」,中心化的機構可更為有效解決技術流程、資金安全以及行銷的問題,卻同時也存在弊端。但二者互補所形成的平衡,若是對藝術家、藏家、藝廊等生態中的不同角色都能產生幫助,就可謂良性共存。
賴致維視攝影藝術、錄像藝術、新媒體藝術為當代藝術門類中最可直接從NFT技術中受益的創作類型,它們在傳統的藝術市場所遇到的收藏困境,包括如何認定及保證作品的擁有權、收藏與播放展演格式等等,都可透過NFT技術去解決和保障交易安全,進而推廣而為更多藏家所接受。在他看來,面對這種新的工具所形塑的生態,藝術家需要專業經營者的協助、也需要有更便捷的管道認識新的科技;而藝廊則同樣需要隨著時代與科技而轉型,找到與新的數位市場機制共生共榮的方式,新興藝廊或經紀人沒有傳統畫廊的包袱,或許也可直接瞄準NFT技術所帶來、卻尚未真正發展起來的潛在市場。目前藝術世界與區塊鏈和NFT的科技世界整體上來看仍涇渭分明,在其間搭建起橋樑則勢在必行。
呂季潔:NFT能成為與藝術產業者合作的潛力角色
採訪整理|許雲喬
台灣唯一的區塊鏈虛擬寶物拍場Lootex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呂季潔(Justine Lu),自2018年創業後便踏入NFT產業,公司擁有NFT的技術,主要業務為協助企業發行與應用NFT。日前該平台發行了第一波創作者系列J.hao的作品,這股NFT的轟動之下,Lootex收到許多來自企業以及藝術家的詢問,各界積極開啟NFT產業的大門。
NFT自2018年問世至今,其藝術品的表現上從最早期的幣圈風格開始,畫面上通常都會有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的logo,到後來演變到Cyberpunk風格,現在又進階到另一個層次,講求如何在作品中揉雜更多技術,比如:衍生藝術(generative art)、編程藝術(programmable art),但是呂季潔觀察到的現象是目前歐美的NFT平台這兩種藝術形式反而比較少,藝術品上也正試圖發展出屬於NFT的原生藝術。
NFT的藝術發展處於大亂鬥的時代,這也和平台本身的性質有關,呂季潔將NFT藝術平台粗略分為兩種類型,一為有發幣的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在平台做自己的NFT,屬於社交驅動型,因為平台本身就有發幣,希望透過社群的力量來驅動平台,提高幣的流通性,因此重點就不會在藝術家或是作品身上,買賣與否和定價也都是交由社群自由發展。另一種是具有嚴格藝術家審核機制的平台,比如:SuperRare、KnownOrigin。目前Lootex平台走向也比較像是後者,Lootex的成隊基因是以遊戲虛擬寶物的技術人士為主,平台現階段的合作創作者類型多為偏向大眾。然而面對飛天高價的NFT,呂季潔也坦言現在國際知名的平台背後都是由加密交易所 Gemini 共同創辦人、比特幣億萬富豪雙胞胎兄弟檔卡麥隆(Cameron Winklevoss)和泰勒(Tyler Winklevoss)統整,因此目前NFT的藏家多為投機份子,若擔心是否泡沫化的問題,在收藏NFT藝術品時建議應像收藏一般藝術品一樣,回歸到作品自身的精神價值。
在不少討論NFT的話題中,許多人便會憂心「NFT是否將成為藝術品的主流,平台甚至取代畫廊角色?」呂季潔則認為,國際上知名的NFT平台團隊背景都是技術人員,較少藝術背景的人士,因此無法取代在藝術產業中行之有年的藝術品經營模式,也正因為如此,NFT與畫廊產業、藝博會等反而是擁有合作的潛力,Lootex除了NFT的技術以外,也有專業線上策展工具,將能打造另一個虛擬宇宙的展覽空間,不再只是將作品圖上線後的線上展廳,而是以「大型多人在線角色扮演遊戲」(MMORPG)的形式,讓觀者能夠有切身觀展的感受。目前Lootex尚未有與畫廊合作的案例,呂季潔則認為其公司能提供技術,畫廊、美術館、藝博會也能共同集思廣益NFT如何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