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小革命」展場一景,圖中為「五百棵檸檬樹計畫」。
「我想做的不是一般的文件展」。呂佩怡試圖讓三件具有參與,關係,社群特質的藝術計畫盡可能地保持它們的能動性。但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參展的計畫皆是長時間與社會情狀產生深刻關係的過程:「植-物新樂園」由許淑真和盧建銘以生態藝術和文化運動的方式,陪伴與觀察都市邊陲大漢溪畔撒烏瓦知部落居民,除了理解部落特殊耕植/採集文化,也見證了該部族被政府因觀光計畫拆除住屋後,自力重建的過程。「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由吳瑪?與竹圍工作室合作,歷經四年多由社區行動和藝術教育逐漸轉換地方對環境的永續意識。黃博志的「五百棵檸檬樹計畫」將藝術成為農業經濟和消費產業之間再生的觸媒,美術館成為概念展示與販賣酒標的商場,售後收入將成為廢耕地重新種植檸檬的基金。如何將複雜的計畫過程轉譯至英國,以及部分地保留其參與性特質都是在英國移植展出的難題。為此,策展人也規畫研討會與展前介紹會試圖成為引介溝通平台。一場在泰德現代美術館舉辦的展前介紹,邀請了吳瑪?、盧建銘、黃博志三位參與藝術家介紹計畫內容。而在開幕後的研討會「藝術與生態跨文化地景」除了由三位藝術家帶領討論藝術計畫,呂佩怡也以她長期關注的環境藝術發表論文。此外亦邀請羅許頓(Erika Rushton)土地社群信託主席,討論她在英國參加的生態參與計畫與在英國相關的藝術實踐。費雪(Ian Fisher)以西北英格蘭海岸一帶生態為例提出對「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的回應。展覽開幕式上,則由撒烏瓦知部落頭目欣契.馬耀為在展場建構的「植-物新樂園」木屋舉辦落成傳統祈福儀式。黃博志亦將部分藝廊轉化為臨時酒吧,以在地食材和自製的檸檬酒調酒並販售酒標。
「微型小革命」將來自台灣的三個社會參與性計畫引進英國曼徹斯特的華人當代藝術中心(Centre for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策展人呂佩怡曾在2013至2014年之間擔任該中心的駐地副策展人(associate curator),在駐地期間她書寫了一篇名為〈環境藝術行動在台灣:以「植-物新樂園」和「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為例〉的短篇論文,奠基於她長期對場外藝術(Offs-site art)的觀察與研究,此論文討論在台灣試圖改變社會的藝術實踐,針對1990年代以來所謂的公共藝術,呂佩怡認為所謂公共藝術其實欠缺了公眾(public)的概念,而所謂社區總體營造的文化政策則欠缺了對社區(community)的理解。而就她的觀察,從2000年起所謂的「新類型公共藝術」對上述的問題提供了新的方法與回應。以「植-物新樂園」來說,這是一場社會運動與藝術實踐合作的最好例子,而「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改變了河川社群的生態,亦讓地方政府正視河川污染的問題。「微型小革命」的策展正是基於呂佩怡在駐地期間提出的觀察研究而發展,除了「植-物新樂園」和「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之外,此展亦有黃博志「五百棵檸檬樹計畫」參與。
「微型小革命」展場一景。
周郁齡( 6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