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閎建築劇場×葉名樺《牆後的院宅》是由臺北市立美術館委託,以王大閎建築劇場為演出空間的限地製作作品,由牆外的〈之上〉、進入劇場庭院的〈遊院〉與劇場內部的〈過日子〉三聯作組成,葉名樺整合身體、舞蹈、戲曲、影像等元素,自在地游移在建築空間中,與建築師王大閎進行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
〈之上〉以建築劇場外的紅磚牆為主要舞台,捕捉王大閎在英國劍橋留學時「夜半攀登者會」的故事,呈現受到西方文化影響後發展出的自由、前衛、抵抗的姿態。舞作並以電影般的形式將影像投影到紅磚牆上,影像內容以《杜連魁》為文本,且揭露牆內院宅的樣貌,打破原有空間的限制,感受多重空間疊合。〈遊院〉則進到院宅,王大閎的蘇州經驗,以戲曲與現代舞結合,讓東西方的身體交會。戲曲演員黃宇琳飾演虞姬,在建築內部演出《霸王別姬》,而葉名樺則在屋頂上化身為霸王,以此隱喻王大閎生命的起落,傳統與現代並陳,空間與時間的層次分明。觀眾於演出後在信紙上寫下感想,再由葉名樺選出每場三位,共12位參與〈過日子〉演出的觀眾,一一在建築劇場內與舞者互動、生活。這層限制雖大幅減少了觀眾數量,卻也讓觀眾成了參與者,表演者與觀眾共享並共感獨特且私密的時光。
從〈之上〉、〈遊院〉到〈過日子〉體現空間從外到內的層次,靈活的空間運用讓觀眾得以從許多面向觀看、感受甚至介入空間。葉名樺認為建築空間不應只具有純粹的功能性,而是能從中看見人的運行、生存的狀態,這是她在〈過日子〉中邀請觀眾參與、真正地「過日子 」的原因。此外〈之上〉中在牆邊向上觀看的視角來自於葉名樺對建築劇場浴室空間的感受,透過浴室上方圓形的對外窗看向外界,那迷人的意境促使她如此設定。而在牆上、屋頂上及院宅內的演出,讓空間層次上的複雜,開展身體流轉於空間的可能性。
而觀眾所處的位置,也因著三階段作品的層層推進。從最初被動觀賞到身體實際參與,雖然觀眾的能動性很大程度仍由創作者掌握,但葉名樺謹慎地拿捏觀眾參與的幅度,在〈過日子〉中甚至將表演與觀看的二元對立破除,轉化日常生活為作品的核心。除了現場演出,葉名樺也與導演黎宇文合作,製作演出錄像。該錄像超越純然的演出紀實,它帶有編導思維與藝術語彙,可視之為影像作品。將錄像重製為完整且獨立的影像作品,將是葉名樺後續努力的目標。
《牆後的院宅》由北美館教育服務組委託製作,美術館以表演藝術為公眾計畫的核心,無疑創造出兩藝術領域交流的平台,《牆後的院宅》也在此基礎上,以細緻的編排達成一次精準的跨界創作。詮釋建築師王大閎並非易事,但葉名樺《牆後的院宅》在空間、歷史、身體等面向上探索王大閎,同時她也展現個人的身體語言與自主性。她從容且優雅地與王大閎相遇,像是一次合作,兩人相互彰顯卻互不搶奪光芒,在多重時間與空間中,看見彼此。
本文原刊載於《今藝術&投資》2021年8月號347期
【雜誌購買連結】
【更多今藝術&投資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