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C-LAB聲響藝術節:Diversonics

C-LAB聲響藝術節:Diversonics

C-LAB Sound Festival: Diversonics

相較於上一屆,本屆聲響藝術節有較多器樂演出的節目,在「當代精選」單元中邀請到鋼琴家盧佳慧、那娜擊樂二重奏以及雙子二重奏於戶外大舞台演出。盧佳慧以親自製作譜寫的曲目《蝴蝶蘭》結合藝術家江賢二的畫作動畫投影,以繁複多變的樂音演繹為情所困而後蛻變為蝶的愛情故事,並嘗試聲音與視覺互動的可能性;那娜擊樂二重奏為藝術節製作兩件新作,饒富節奏感的現場演出將與環繞電音共譜出有別於以往的聽覺饗宴;足跡遍及歐美的雙子二重奏則透過魔幻與極簡等風格的擊樂疊合電音搖滾,捕捉當代社會的情緒氛圍。

兩年一度的「C-LAB聲響藝術節」於今年來到了第二屆,標題承襲第一屆的「Diversonics」,提點聲音藝術多樣性的本質,並規劃五大單元,包括探究當代音樂發展與跨界的「當代精選」、為經典電影新製配樂的「電影音樂會」、將聲響結合舞蹈與光影的「舞蹈之聲」、呈現聲音裝置作品的「展演裝置」,以及與各大專院校合作的系列演出「校際單元—Academy」,透過各個不同領域的創作與展演,探索聲響本身即具備的跨域特質。

當代音樂的跨界

相較於上一屆,本屆聲響藝術節有較多器樂演出的節目,在「當代精選」單元中邀請到鋼琴家盧佳慧、那娜擊樂二重奏以及雙子二重奏於戶外大舞台演出。盧佳慧以親自製作譜寫的曲目《蝴蝶蘭》結合藝術家江賢二的畫作動畫投影,以繁複多變的樂音演繹為情所困而後蛻變為蝶的愛情故事,並嘗試聲音與視覺互動的可能性;那娜擊樂二重奏為藝術節製作兩件新作,饒富節奏感的現場演出將與環繞電音共譜出有別於以往的聽覺饗宴;足跡遍及歐美的雙子二重奏則透過魔幻與極簡等風格的擊樂疊合電音搖滾,捕捉當代社會的情緒氛圍。

同樣是「當代精選」單元的還有作曲家陳立立與羅芳偉創作的純音樂作品《病2》及《荒蕪之歌》。陳立立擅長以細緻音色表現詩意,此次《病2》一作更發揮其細膩特質,描摹人類的情緒波動;羅芳偉的《荒蕪之歌》亦深入個人內心世界,深究生命存在意義。兩件作品皆在「立體聲場」演出,空間的獨特環繞音場將與當代作曲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著實令人期待。

除了創作媒材與展演環境的新嘗試,聲音的跨域還包括與教育端的銜接。本屆藝術節推出「校際單元—Academy」,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及國立清華大學等院校攜手推出五檔節目,讓創作端與技術端的學生共同合作,藉由實際製作與演出的過程,培養跨界所需的能力。

媒材的互文關係

知名德國策展人克里斯提安.克尼塞爾(Christian Kneisel)曾指出,聲音藝術可以擁抱非常寬廣的表現形式,舉凡聲音雕塑、聲音裝置、表演、聲音劇場、聲音詩等都在聲音藝術的範疇。聲音藝術模糊的邊界與涵容性,使它比起特定的藝術類型,似乎更像是一個場域─在這個場域之中,各種媒材都可能產生互文關係,突破各自原有的框架。

「電影音樂會」、「舞蹈之聲」與「展演裝置」等單元,即體現了聲音藝術作為一個場域,讓各類型藝術互文的特性。「電影音樂會」呈現兩部經典電影的新製配樂,包括日本實驗電影先驅《瘋狂的一頁》及由同名小說改編的作品《戀愛與義務》,前者由法國聲響與音樂研究統合中心(IRCAM)委託日本作曲家平野真由製作,後者為臺灣聲響實驗室與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華語默片電影作曲計畫」成果,觀眾在聆聽作曲家王思雅、林煒傑與劉蕙雯所編的三段電影配樂時,也可觀賞以當代視角重製影像後的經典之作。

「華語默片電影作曲計畫」經典電影《戀愛與義務》劇照。(國家電影中心提供)

「展演裝置」單元除了與「C-LAB未來媒體藝術節」的藝術家團隊共製的《等晶播種》,以及藝術家王福瑞於「聲響工作站3」融合聲音矩陣喇叭系統、立體聲學程式與影像合成的裝置《悸動響2.0》以外,於中正堂展演空間亦展出機械裝置作品《失眠寫生簿》實驗版,由台灣藝術團隊豪華朗機工與義大利作曲家安德里亞.塞拉(Andrea Cera)共同創作,透過光與聲音在空間中的流動,帶領觀者探觸夢境與現實的邊界。

而當身體不再外於作品,成為互文關係裡的其中一項媒材,創作將會如何發展?在「舞蹈之聲」單元中,「蘇文琪×一當代舞團」、「許程崴製作舞團」,以及臺中國家歌劇院與C-LAB共製,由「LAB X青年創作工作室」獲選藝術家田子平、洪翊博與作曲家郭立威、謝賢德合作的作品,皆將舞蹈與聲音、光影結合,拓展作品的可能性。

蘇文琪×一當代舞蹈團作品《黑洞博物館+身體瀏覽器》。(© 一當代舞團,C-LAB聲響藝術節提供)
許程崴製作舞團作品《桑步2021》。(攝影/鄭存妤,C-LAB聲響藝術節提供)

「LAB X青年創作工作室」影像組藝術家田子平與作曲家郭立威合作《光之所向》,由兩位舞者與布滿雷射光束的鐵製環形裝置互動,一個親近、好奇,另一個則湧現陌生與害怕的情緒,映射人們對於科技的不同反應─人類對於科技的信任彷如對於太陽的崇拜,然而崇拜本身是複雜的,可能是敬,也可能是畏。當象徵科技的太陽落下環繞舞者,雷射光線或環繞或穿透身體,人類應如何看待自身與科技的關係?在演出現場,聲音經由DOME的八聲道環繞音場提示了光的來到,契合的音頻也與現場的鐵件、舞者身體共振,使舞者的姿態從悶的狀態慢慢向外敞開,對於科技,人們所能予以的回應,似乎正漸漸明朗。

臺中國家歌劇院與C-LAB共製作品《光之所向》。(攝影/趙心,C-LAB聲響藝術節提供)

另一項與台中國家歌劇院的合作為街舞出身的舞蹈組藝術家洪翊博則與作曲家謝賢德在《異相共存》中探討空間、音樂與舞蹈的交互作用:在舞蹈受到演出空間與音樂影響之際,舞蹈是否也能回頭影響前兩者,使三者成為一種「循環動態」的關係?作品以社會創新實驗中心地下室作為表演空間,讓調性單一純粹的空間容納舞者與音樂的強烈風格,而在循環動態的創作概念下,舞者將空間及音樂視為生命體,透過舞蹈激盪出精彩對話;作曲家謝賢德藉由雙耳麥克風與舞者身上的收音設備,現場錄製觀眾腳步聲與舞者喘息聲,並搭配現場創作的擬聲,即時傳遞至每位觀眾的無線耳機中,當舞者邁動舞步時,觀者或許會疑心,耳裡的聲音究竟是現場的,還是自耳機傳來的?虛與實、無形與有形的藝術表現,就在這一瞬共存了。


本文原刊載於《今藝術&投資》2021年11月號350期

C-LAB聲響藝術節( 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