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博物院現正展出「千里江山—青綠山水特展」,且讓我們透過重要展品及相關作品,深入理解中國古老的青綠山水藝術。本次先以唐宋元名品為主軸,之後將再以明清作品為核心,以饗讀者。(整理╱編輯部)
答客問
◎什麼是青綠山水?
青綠山水是一種著色山水畫,於山石樹木上施塗石青石綠,呈現以藍、綠色調為主的畫面,同時亦搭配其他設色或墨色,產生色彩斑斕、富麗奐爛的視覺效果。若再用泥金加以勾勒,則稱金碧山水。然亦有古代學者認為所謂金碧山水即青綠山水。
青綠山水依設色與墨色的比例分為大青綠、小青綠,「重青綠者,三四分是墨,六七分是色;淡青綠者,六七分是墨,二三分是色」。大青綠濃重豔麗,裝飾性效果強烈,小青綠則展現文人式的古雅情趣。
◎什麼是石青、石綠?
石青和石綠是礦物性顏料,色彩鮮豔,覆蓋性強,石青呈現亮麗的寶藍色,石綠則是濃翠的綠色。石青的原料有多種,分為空青、扁青(又稱大青、梅花片,根據產地分為滇青、甸青)、曾青、白青、沙青(佛青、回青、藏青)等;石綠則依外形特徵分為獅頭綠、蛤蟆背等。原料經過研漂以後產生由深至淺的色調,石青可得到頭青、二青、三青、青粉,石綠可得出頭綠、二綠、三綠、枝條綠、綠花。研漂後的顏料,臨用前兌膠,石綠還要調入槐花水以增豔,方可使用。
圖1 西魏敦煌285窟(538~539)〈五百強盜成佛之得眼林〉,圖為局部。(非北京故宮「千里江山」展品) 圖╱李如珊
◎畫家祕技:青綠山水如何上色?
使用石青前,先以墨或花青分染出濃淡深淺,再逐層薄塗石青。施以石綠的部分,需先用墨皴染出陰陽向背、濃淡,再用淡赭石通體罩染一遍,最後,才一層層塗上薄薄的石綠,愈到山腳處則施塗愈淡,使其漸漸露出赭色調。待石綠乾燥後,再以草綠烘染,若是繪於絹上,還要於絹背面以頭綠襯托。
圖2 盛唐莫高窟103窟南壁〈法華經變之化城喻品〉,圖為局部。(非北京故宮「千里江山」展品) 圖╱李如珊
◎青綠山水何時開始流行?
敦煌285窟的西魏壁畫(538~539)中,即出現以青綠兩色來施塗山石的裝飾手法(圖1),然而這類青綠山石造形簡單,多是用來作為佛教故事畫的背景,以及區隔敘事場景之用。到了唐代,敦煌壁畫、帛畫、寫經卷中的青綠山水仍多作為人物故事背景(圖2),但山石結構已愈加複雜。唐代皇室成員李思訓(651~716)和李昭道(675~758)父子掀起青綠山水的流行風潮,人稱大、小李將軍,青綠山水遂成為8世紀唐代宮廷品味的代表,於皇室成員之墓的殘存壁畫中可略見一二。
◎唐代大詩人王維也喜歡畫青綠山水?
被蘇軾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唐代詩人王維(701~761),活動於玄宗開元、天寶年間,與李昭道為同時代人。身處青綠山水流行的時代,史載王維有三種山水畫風,第一類是著色山水,第二類是隱居山水,第三類則是破墨山水。這正顯示了此時唐代山水畫的流行趨勢,由大小李將軍所領導的青綠山水風潮,漸漸過渡到由吳道子所帶起的水墨山水。在敦煌帛畫、墓室壁畫等史料中,我們亦可看見在山石的描繪上,青綠與水墨並存的狀態,有時青綠比例較水墨高,有的則以水墨為主,青綠只用來點綴畫面。王維所處的時代以及他的多樣畫風,正代表了8世紀唐代山水畫的多重面貌。
◎水墨山水畫興起後,青綠山水何去何從?
五代以後,水墨山水漸成主流,荊浩對李思訓的評價為「理深思遠,筆迹甚精,雖巧而華,大虧墨彩」。北宋時期,進入水墨山水畫的黃金時代。然而,宋元時期青綠山水並未絕跡,除了宮廷畫家仍有部分繼續創作青綠山水,青綠開始代表一種古老的畫風,成為文人畫家復古的手法之一。文人畫家多用青綠山水來描繪理想中的世界,表現畫家所要傳達的內在精神,經常帶有隱逸之意涵。
圖3 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宋摹本),北京故宮藏。圖為局部。圖╱本刊資料室。
作品介紹
「卡哇伊」的古老青綠山水插圖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宋摹本)
北京故宮所藏傳為東晉顧愷之所作的〈洛神賦圖〉(圖3),其人物故事背景為青綠山水,圓圓的山頭上長出如卡通圖案一般的樹木,樹幹通直,樹冠像插著一把把扇子,有的樹木甚至和山等高,人物則比山還要高大,水域像小池塘一樣被圈圍起來。這種造形稚拙、比例失衡的畫法,正是南北朝時代的山水風格,如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所述「其畫山水,則羣峰之勢,若鈿飾犀櫛。或水不容泛,或人大於山,率皆附以樹石,暎帶其地。列植之狀,則若伸臂布指」。
此卷中的山石樹木皆以均勻的細墨線勾勒,再填入青綠設色,山腳透出淡淡赭石色。此卷〈洛神賦圖〉,雖傳為東晉顧愷之所作,據研究,應為南宋初年的臨摹之作,畫中反映了六朝的繪畫風格,其祖本應該是6世紀畫家的作品。
青綠山水的祖師爺隋展子虔〈遊春圖〉
「……於是乎巧以飾拙,工以致精,細以表微,種種斷開後人腳手,然而不同後人,則以其巧而不纖薄,精而不濃媚,細而不尖杪,種種通於大雅,如唐詩之有近體,雖不免於對偶聲律,而雄渾沖雅之趣自在,故足術也。」——明詹景鳳《東圖玄覽編》
圖4 隋展子虔〈遊春圖〉,北京故宮藏。圖╱本刊資料室。
展子虔是北齊到隋代人,他是青綠山水畫的祖師爺,為唐代畫家李思訓所宗法,傳為展子虔所作的〈遊春圖〉(圖4)被認為是中國最古老的傳世畫作。展子虔被評為詩人般的畫家,他的筆下「觸物留情,備皆絕妙」、「能作難寫之狀」。〈遊春圖〉畫江南二月早春時節,遊人賞景,畫中一片湖光山色,波光粼粼,青山綠坡,花樹盛放,湖心小艇上搭著棚子,坐著幾位女子,正陶醉在如詩如畫的美景裡。岸上則有遊人乘馬出行,在山間谷地中優遊。畫家採取俯瞰的角度來描繪廣闊的湖面與兩岸之景,呈現了「咫尺千里」的空間感,如用廣角鏡頭將美景盡收畫裡。
此畫山石樹木以青綠設色,山色青青,白雲繚繞,邊坡翠綠,山中建築、小橋、人馬、花朵等多為紅、白配色,展現春天的詩意富麗。山石以細勁且具起伏頓挫的輪廓線勾勒,再填入濃厚的青綠色彩,此種空勾無皴的畫法正是五代北宋以前的特色。此畫山石以片狀前後層疊而成、山頭樹叢以簡化的坨狀表現、遠山斜向重疊、樹木枝幹平面化等,充滿濃厚的早期畫風。畫中人物如豆,與山石的比例較為合理,顯示其已經脫離南北朝時代「人大於山」的表現。鑑定專家傅熹年曾比對畫中建築式樣,認為此圖成畫年代不早於北宋,可能是徽宗朝時代的摹本,其底本應在晚唐五代之時。
圖5 南宋趙伯驌〈萬松金闕〉,北京故宮藏。圖╱李如珊
士人的繪畫實驗,宋代青綠山水的江南Style〈煙江疊嶂〉、〈萬松金闕〉
到了宋代,徽宗朝的年輕院畫家王希孟作〈千里江山〉長卷,繼承大青綠山水的宮廷美學,融入江南景色,呈現氣勢磅礡的盛世山水圖卷,並於山石上加以墨皴,使其更添精緻雅麗。另有一派文人式的青綠山水實驗,為青綠山水開創出嶄新面貌,其中以北宋王詵的〈煙江疊嶂〉與南宋趙伯驌的〈萬松金闕〉(圖5)最具代表性。
〈煙江疊嶂〉為一短卷,起首便是水天一色的大片空茫江面,一小舟漂流其上,直到畫面三分之二處才出現了層疊的山巖,近看則有流泉飛瀑。此圖山石的青綠設色與墨色調和,使濃重的翠綠成為沉穩的墨綠色調,青綠景致濃縮在畫面收尾處,賦予全圖音樂性的韻律感。據王詵題詩,此畫描繪他流放在外時所見之景和心境,「山重水遠景無盡,翠幙金屏開目前。晴雲漠漠曉籠岫,碧嶂溶溶春接天」,好友蘇軾亦為此畫題「江上愁心千疊山。浮空積翠如雲煙」。「愁」字點出此畫靈魂,王詵和詩於後,透露歸居山林的隱逸心志。學者指出,這不僅是一幅復古青綠小景,同時亦表現出畫家心中的放逐山水、隱逸心志,甚至暗含政治批評之意,使此幅青綠山水成為「可以興可以怨的文人畫」。
南宋趙伯驌的〈萬松金闕〉被趙孟頫評為「別開生面,近世之奇」,其構圖出新,山石樹木融合各家筆法,「筆法氣韻若董元,山勢點苔類小米」,並加入創新筆意,寫山中萬松掩映,臨安鳳凰山一帶宮闕附近之景。此畫由江面起首,逐漸進入一段近景坡岸,岸上喬松數株,接著以遠景視角畫滿山松樹,近處在一大片墨綠上加以無數大小橫點,遠處松林則以密密麻麻的豎點表示,間以數株桃林,金闕僅露出屋頂。卷末左下角坡岸的三株巨松斜向排列成扇形,構圖相當特別,被譽為「畫卷中之奇品」。趙伯驌與其兄趙伯駒皆擅丹青,他們作畫講求畫家「胸次」、「風規」,「神氣翛然,韻味清遠,不為物態所拘」,由此而作之山水,果然出奇。
圖6 元胡廷暉〈春山泛舟圖〉,北京故宮藏。圖╱本刊資料室。
歷代傳摹最多的古老圖式元胡廷暉〈春山泛舟圖〉
元代畫家胡廷暉的〈春山泛舟圖〉(圖6)代表一種流傳甚廣的唐代青綠山水圖式,其畫中山石與舊傳唐人〈明皇幸蜀圖〉(台北故宮藏)中央的一段山石結構幾乎一致,只是另在前景加繪了亭臺樓閣與人物。兩圖畫風相類,同樣以方硬的線條勾勒山石,填入青綠色彩,敷上白粉的勾邊卷雲繚繞山頭。胡廷暉與趙孟頫同為吳興人,是一位畫技卓越的職業畫家,史載他曾為趙孟頫全補過小李將軍的〈摘瓜圖〉(史載〈明皇幸蜀圖〉,亦曾名為〈摘瓜圖〉),且憑記憶私摹了一本,幾可亂真,元末文人書畫家張羽還以高價向他購買摹本,〈春山泛舟圖〉即可能出自這一類的摹本作品。
圖7 傳唐人〈明皇幸蜀圖〉,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典藏系統。(非北京故宮「千里江山」展品) 圖╱李如珊
台北故宮所藏的〈明皇幸蜀圖〉(圖7)所畫為唐明皇避難幸蜀的故事,背景是一大片濃重豔麗的青綠山水,山石造形方硬,充滿晚唐五代的古早畫風,被認為是李思訓「筆格遒勁」一派的大青綠風格。在畫史上有多位畫家都曾畫過「明皇幸蜀圖」,最常見的便是李思訓和李昭道的版本。此圖在宋代便存在多種摹本,現今存世摹本除了台北故宮本,還有若干本藏於美國賓州大學美術館、日本大和文華館與海外私人藏家處,現存摹本的圖式皆與台北故宮本如出一轍。台北故宮本〈明皇幸蜀圖〉的山水圖式經常被後代畫家擷取使用,其構圖、山石造形或風格出現在不少傳世畫作中,包括宋人〈松巖仙館〉(台北故宮藏)、傳李昭道〈春山行旅圖〉(台北故宮藏)、仇英〈仿明皇幸蜀圖〉(美國佛利爾美術館藏)等,〈春山泛舟圖〉亦是此類作品。
千里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
地點:北京故宮博物院
展期:即日起~12/14
李如珊( 108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