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當代水墨新符號,雙鉤解構的線性美學:異雲書屋「郝世明──青山青個展」

當代水墨新符號,雙鉤解構的線性美學:異雲書屋「郝世明──青山青個展」

New Symbol of Contemporary Ink Painting, Linear Aesthetics with Double Hook Deconstruction: Hao Shiming’s Solo Exhibition at Yiyun Art

異雲書屋近日(6/7)舉辦中國藝術家郝世明的首次台灣個展,藝術家把具象的圖形打散、重構,結合傳統書法中「雙鉤廓填」的臨帖技法,在畫布上亂中有序地重構起一個既具象又抽象的世界。

異雲書屋近日(6/7)舉辦中國藝術家郝世明的首次台灣個展,展題「青山青」以動詞「青」字,比喻青綠山水創作充滿生命力、持續不斷變動的狀態。

「郝世明──青山青個展」展場照。(異雲書屋提供)

郝世明1977年出生於山東菏澤,大學於天津美術學院接受傳統中國水墨畫訓練,深受中國統水墨意趣、審美影響。畢業後前往湖北武漢工作,當地充斥著當代藝術思潮氛圍,「傳統」面臨邊緣化危機,促使藝術家產生一股想將傳統水墨介入當代體系的濃烈情緒,開始了當代水墨創作的嘗試。他認為:

「作品應該成為一種通道,一邊是忘我的表達,一邊是無言的觸動。這是一個理想,關乎語言也關乎內涵。」

──郝世明〈創作自述〉,2023

帶著這股慾望及動機,郝世明長期尋覓一種具有中國文化特質的創作語彙,在保有傳統水墨靈魂的同時兼具現代性與國際性。某日,在工作室陽台一把長年歷經風霜的破舊藤椅,吸引了郝世明的注意,舊藤椅搖搖欲墜,那種既散未散卻仍立著的狀態,流露出一股不屈的精神,霎那與藝術家當下心境產生了巨大共鳴。

郝世明作品線性解構概念的起源,來自2006年那把舊藤椅的啟發。藝術家把具象的圖形打散、重構,結合傳統書法中「雙鉤廓填」的臨帖技法,雙線建構富有空間層次的物象,線條從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波長層層交疊,墨線與色塊在畫布上亂中有序地重構起一個既具象又抽象的世界。彷彿有一股無形的牽引力量,為畫面空間中無數線條符號之間注入律動,生生不息。

郝世明,《繁生 202301》(局部),水墨設色絹本,2023,60×149.5公分。本次展出最大件作品。(異雲書屋提供)

繁生:青綠山水畫系列

此後,藝術家開啟一系列「椅子、花鳥、山水、人像」等各類題材的創作嘗試。2008年郝世明確定「雙鉤廓填」已足以作為一種語言,成為他未來創作主體的表達方式,遂開始參展發表。如今「雙鉤廓填」以「線條」元素重新解構圖像,在平面畫布上堆疊立體的空間維度,成為他介入當代獨一無二的經典語彙,也是當代水墨領域獨樹一幟的符號。

經過多年的創作實驗,郝世明最終認為「山水」題材最能直舒他內在理想的時空狀態。此次個展創作於2023年的新作,延續此前「繁生」系列之青綠山水主題,從2016年《平遠》系列借鑒傳統山水畫的經典圖式,走向筆勢暢快「似山非山」的自由寫畫境界。

郝世明,《繁生 202301》,水墨設色絹本,2023,60×149.5公分。本次展出最大件作品。(異雲書屋提供)

相較於2019年兩件「石」系列作品,新作在空間形態表現上更為放開、鬆動,從相對具象的階段邁向抽象,巧妙地介於具象與抽象之間,很好掌握了空間與符號之間的層次表現。本次展出九件「繁生」新作以絹本為媒材,「絹」作為中國宋代以前繪畫的主要載體,蘊含細緻典雅的文化氣質。絹布的厚度讓藝術家可以反覆勾勒墨線、層層敷染色彩,相較紙本需耗費更多心力。但是,最終所呈現含蓄內斂的質感,亦更符合藝術家內在沉澱後的精神狀態。

郝世明,《繁生 202305》,水墨設色絹本,2023,60×29.5公分。(異雲書屋提供)

郝世明直言,本次「繁生」系列是他目前解構山水創作中最理想的狀態。「繁生」之青綠山水作品,最早見於2016年以〈平遠〉為題的數件創作,至今日已走過七個年頭,長久以來藝術家不斷企圖從緊密編織的工筆狀態,走向放鬆自然的書寫狀態。其「書寫狀態」實際上是指精神上的自由表達,在消解具體圖像的過程中,保持語言的氣息通達,大異於猶豫磨蹭、反覆斟酌的描摹狀態。「繁生」新作不但實現了理想的書寫感,空間感也成功前進,如此渾然天成的創作過程,似乎也與文人傾向的寫意山水心境建立起幽微的對話。

大觀:套疊文字系列

郝世明將雙鉤水墨拆解物象的趣味,延伸至漢字。始於2018年的「大觀」系列作品,源於藝術家日常臨摹北宋《大觀帖》獲得的靈感。藝術家透過重構文字與書寫時序,以文字為基底,將字型結體拆解、變形、層層交疊,線條與線條之間的纏繞交疊與色塊的隨機組合,在視覺上構成一股動勢與不安定感,一眼望去所有筆墨線條彷彿有了生命,在畫布上不斷變形跳躍。

套疊書寫使文字重合至無形,藝術家有意的讓文字不可辨識,在看似抽象的繪畫中蘊藏有法有度的漢字跡象。「大觀」這一系列詩文創作,內容雖難以從畫面辨識,但卻擁有明確的「釋文」。創作時,藝術家以縮時攝影記錄全部過程,隨著畫面線條不斷在眼前縱橫交錯,線條逐漸被層層編織成一個色彩斑斕的面。

郝世明,《陋室銘 2022》,水墨設色紙本,2022,90×90公分。(異雲書屋提供)

對郝世明而言,無論〈赤壁懷古〉或〈陋室銘〉等詩文內容,都只是創作的一個過程,最終繪畫仍屬於一個畫面狀態。多數創作者在作畫時,會慣性的重複某種用筆型態,為了讓運筆、轉筆之間產生更多變化,他認為內容有其存在必要。長期練習書法,使他將自身對書法的理解滲透入作品,在融合了西方藝術的當代語境之下,無意間仍流露出東方書法藝術的內在法度精神。此系列作品,再現了東西文化兼容的多元時代精神,可理解為藝術家對於新世代「書畫同源」趣味相通的絕妙詮釋。

解構圖像的語言:雙鉤廓填

「雙鉤廓填」利用兩筆線條鉤描物象的輪廓,再填墨或填彩,是中國書法及繪畫技法中的專有詞彙。郝世明自述拆解圖像時,曾嘗試各種方法,包括以傳統單筆直書的方式,不經勾勒,一筆一筆疊壓空間層次,但最終畫面落於單薄、平面塗抹,卻無法表現空間層次的堆疊效果。即使運用墨色濃淡來區隔線條的遠近,最終仍顯於無力而單調。

其次在精神層面,一筆畫下的精神狀態是直接的,難以達到雙鉤廓填所提供穩妥扎實的狀態,同時也做不到多層次的空間表現。繁複、勁韌的「雙鉤廓填」線條,作為建構畫面形象的主要元素,在當代水墨創作上顯然有著無限潛力。

郝世明,《解釋202110》,水墨設色紙本,2021, 76×56公分。(異雲書屋提供)

傳統水墨語言在山水創作中,講究運用勾、皴、擦、染等程序創造不同物象的質感。郝世明在拆解物象的過程中,並非單純拉散物象的輪廓線條,他在無意識中仍掌握物象質感的表現。具體而言,筆的書寫狀態可分為「一波三折」及「放筆直取」,說明用筆頓挫與放筆程度。創作時,他多採用線的頓挫實現山石的質感;用線條的疊壓架構山的空間感,雖沒有刻意模仿山石質感,潛意識中仍展露其選擇。

人與物的交流:出石系列

「出石」這一系列作品共四件,以石頭為媒介,在石頭上層層交疊書寫已被解構的文字,甚至輕微雕刻。在石頭上作畫,是出自人渴望與物交流的本能慾望。這種對「石」的欲望與興趣,早在千年前便進入了中國文人的視野,成為文人賞玩的奇珍。

郝世明,《出石 201803》,石上丙烯,2019,40×26×28公分。(異雲書屋提供)

當代水墨的發展,郝世明認為不同文化的融合是必然的趨勢。今日東方文化在整個世界藝術體系中處於邊緣位置,但他相信透過國際性的圖像語言,傳統水墨仍可以介入當代,向世界傳遞東方美學的精神與態度。

「郝世明──青山青個展」展場外觀。(異雲書屋提供)

「郝世明──青山青個展」

展期|2023.06.07–07.01
地點|異雲書屋(台北市大安區青田街12巷23號)

朱佑霖(Chu Yu-Lin)( 78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碩士,擅長東方藝術史研究,現任典藏ARTouch編輯。

歡迎來信投稿:yulin@artou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