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清朝統治的兩百多年中,皇權作為政治制度的核心,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集中,體現在建築、用度、典章等諸多方面。
寶璽:天子的公章
皇帝的寶璽,是皇權的象徵。清朝皇帝寶璽可分為兩類,一類代表皇權,另一類則是供皇帝書畫鑑賞的寶璽。前者中最有代表性的當屬二十五寶璽,這二十五寶璽是乾隆帝指定御用寶璽的總稱,涉及皇帝行使國家最高權力的諸多方面,是皇帝身分的象徵。
清朝皇帝寶璽的刻製和使用規範基本沿襲明朝。其制度初創和形成時期,始於清入關前的努爾哈赤、皇太極時代,至順治、康熙及雍正三朝,隨著漢族文化影響力不斷擴大而逐步改變。直到乾隆時期,清朝的政治、經濟、文化進入繁盛階段,各類典章制度逐步完善和規範,寶璽制度亦發展成形。
乾隆十一年,清朝寶璽制度規範定形。乾隆帝開始整理交泰殿藏皇帝寶璽,首先是考定數量,定二十有五;二是確定名稱、尺寸、紐式和用途;三是統一篆刻,命內務府造辦處工匠改鐫寶文,滿漢統一用篆體,左為滿篆,右為漢篆;四是將收藏二十五寶璽的地點定於交泰殿(圖1)。

至於為何「定二十有五」呢?乾隆帝在《匣衍記》中給出了答案。《匣衍記》:「制定寶數時,密用姬周故事,默禱上蒼,祈我國家若得仰蒙慈佑。歷二十五代以長。」此處「姬周故事」指代周平王建立東周,傳國二十五代的故事。因此,乾隆帝藉「姬周故事」表達了祈望清朝像東周一樣延續二十五代的美好願望。此外,古人以天為陽,以地為陰,單數為陽,雙數為陰,二十五是一、三、五、七、九相加之和,為天陽、單陽的「天數」。
這二十五寶璽功能各異,分別為「大清受命之寶」、「皇帝奉天之寶」、「大清嗣天子寶」、「皇帝之寶」二方、「天子之寶」、「皇帝尊親之寶」、「皇帝親親之寶」、「皇帝行寶」、「皇帝信寶」、「天子行寶」、「天子信寶」、「敬天勤民之寶」、「制誥之寶」、「敕命之寶」、「垂訓之寶」、「命德之寶」、「欽文之璽」、「表章經史之寶」、「巡狩天下之寶」、「討罪安民之寶」、「制馭六師之寶」、「敕正萬邦之寶」、「敕正萬民之寶」、「廣運之寶」。材質上以玉為主,其中青玉8方,白玉6方,碧玉6方,墨玉3方,金屬質1方,檀香木1方。有盤龍紐,交龍紐,蹲龍紐等,雕製精美。寶璽置於寶盝中,一寶配一盝,放於木几上,外罩繡龍紋的黃緞罩,列於交泰殿御座左右,以下選介其中幾方。
「大清嗣天子寶」(圖2)是二十五寶中唯一的鍍金質寶璽,係清太宗皇太極的遺物,故材質不同於尋常的玉質寶璽。交龍紐方形璽,漢文篆書滿文本字。面7.9公分見方,通高7.6公分,紐高5公分。《交泰殿寶譜》記此寶為「以章繼繩」之用,即在皇位傳承接替時使用,實際使用次數非常有限。

「皇帝之寶」(圖3),栴檀香木質。盤龍紐方形璽,漢文篆書滿文篆書。面15.5公分見方,紐高11公分,通高16.6公分。《交泰殿寶譜》記此寶為「以肅法駕」之物。這是二十五寶中唯一的木質寶璽,也是二十五寶中使用範圍最廣、最頻繁的寶璽之一。皇帝登基、皇后冊命、皇帝大婚、發布殿試金榜等詔書上常鈐蓋「皇帝之寶」。乾隆帝去圓明園或避暑山莊時,亦要攜帶此寶。與玉質相比,檀香質地更易便攜且耐磕碰,使用起來更為方便。乾隆帝曾曰:「君人者,在德不在寶,寶雖重,一器耳。明等威、徵信守,與車旗章服何異。德之不足,則山河之險,土宇之富,拱手而授之他人,未有能持此區區尺璧足以自固者……故寶器非寶,寶於有德。」以乾隆帝重德行的言論來看,他對寶璽的材質並無執念。鈐蓋「皇帝之寶」的文書,如光緒二十年殿試的〈清代大金榜〉和〈大清國致荷蘭國國書〉,兩件均藏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另外,臺北故宮藏〈大清國致大英國國書〉亦鈐有此璽(圖4)。


「皇帝親親之寶」(圖5),白玉質。交龍紐方形璽,漢文篆書滿文篆書。面7.2公分見方,紐高2.8公分,通高7.7公分。《交泰殿寶譜》記此寶為「以展宗盟」之用,即為皇帝晉賞親族時的寶璽。

「制誥之寶」(圖6),青玉質。交龍紐方形璽,漢文篆書滿文篆書。面13公分見方,紐高8.5公分,通高14.7公分。《交泰殿寶譜》記此寶「以諭臣僚」,多出現在冊書或誥命上。清朝規定封贈五品以上官員需頒發誥命,此時使用的即是這枚寶璽,因此它的使用頻率比較高。

「敬天勤民之寶」(圖7),青玉質。交龍紐方形璽,漢文篆書滿文篆書。面9.6公分見方,紐高4.6公分,通高9.2公分。此璽獨特之處在於「敬天勤民」四字。「敬天勤民」寶最早由康熙帝所製,是檀香木寶,後毀於火災,乾隆帝又命令重做。此寶可視為繼承和發揚康熙帝「敬天勤民」寶貴思想的存在。

寶座:天子的座椅
皇帝的寶座亦稱「御座」,不僅是明清皇帝辦公和接待大臣的必備家具,也是皇帝權力的具象象徵,以及彰顯皇帝權威的重要載體。寶座多單獨陳設於正殿明間,為皇帝后妃專用。雍正帝曾因見太監昂首挺胸從寶座前走過而下諭旨,要求「凡有寶座之處,行走經過,必存一番恭敬之心,急趨竄步方合禮節」,可見寶座的象徵意義早已超越實用價值。
寶座後方通常設有屏風,兩邊置有甪端、香筒,陳設講究對稱。太和殿的寶座陳設就是典型代表,巨大的屏風將觀者視線引導至寶座,肅穆莊重的氛圍,讓人連呼吸都變得小心翼翼。
乾清宮(圖8、9)正殿的陳設格局與太和殿基本相同。不同的是,作為皇帝處理日常政務和群臣上朝議事的場所,乾清宮還在寶座前設置御案。如乾清宮〈髹金雕龍紋五屏風〉通體貼金罩漆,以海水江崖及雲龍紋為襯托,正中方形開光,雕有「惟天聰明,惟聖時憲,惟臣欽若,惟民從義」等勤政愛民的警句。屏風前設〈髹金雕龍紋寶座〉,座前設御案供皇帝處理事務,周圍設甪端、仙鶴、香筒。丹臺前有四個置於硬木几架上的銅胎掐絲琺瑯香爐。這一整套屏風、寶座置於五出(正面三出,左右各一出)的丹臺上,烘托出莊重威嚴的氣氛,展現皇權的至高無上。角端作為傳說中通曉四夷之語和知遠方之事的瑞獸,立於皇帝兩側,寓意輔佐皇帝治國安邦,統一天下。

目前,北京故宮博物院還藏有一種造型獨特,用料不同的寶座──鹿角椅。滿清入關後,為鞏固其統治地位,清朝統治者年年舉行大規模圍獵活動,宣揚「以弓矢定天下」的功績,秉持居安思危的精神,勿忘祖業傳統,不忘騎射武藝。皇帝往往把圍獵所獲的鹿角製成鹿角椅,表明謹遵祖制,傳承「旗人之要務」。鹿角椅為清朝尚武精神的代表,象徵統治者的權力和傳承,是清式家具中的奇葩。目前鹿角椅存世數量較少,而北京故宮博物院即藏有4件。

此鹿角椅係康熙帝親獵之鹿製成(圖10),長90公分,寬72公分,高131公分。造型別緻,椅子的四條腿用鹿角製成,角根作足,外翻似馬蹄。扁葫蘆形態的黃花梨木座面,側沿用牛角包邊。椅背刻乾隆帝御製詩:「製椅猶看雙角全,烏號命中想當年。神威詎止群藩讋,聖構應謀萬載綿。不敢坐兮恒敬仰,既知樸矣願捐妍。盛京惟遠興州近,家法欽承一例然。乾隆壬辰季夏中澣御題。」

皇袍:天子的服飾
「昭名分,辨等威」。中國歷代統治者都利用服飾制度體現禮制教化和等級地位,彰顯皇家身分的顯赫和君臣上下的等級思想,維護封建專制的統治,清朝更是如此。入關後,清朝統治者廢除了漢族服飾的寬衣博袖,堅決推行具有滿族遊牧騎射特色的緊身窄袖,成為朝代更替的重要象徵。當然,這並非全面摒棄漢族服飾,最終亦吸收諸多漢族傳統服飾的元素。
《大清會典》和《皇朝禮器圖式》的頒布,標誌著清代服飾制度走向成熟。清代皇帝服飾分為七類,具體為禮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戎服和便服;皇后服飾分為四類,具體為禮服、吉服、常服和便服。這裡簡要介紹禮服和吉服。
在清朝所有服飾中,禮服用於祭祀、朝會等重大典禮,是服飾中等級最高者,組成也較為複雜,包含朝服(圖11-14)、端罩、袞服、朝珠、朝服冠和朝服帶等。《清會典》中明確記有「其祀社稷太廟朝日夕月歷代帝王廟,參領阿達哈哈番以上,滿漢文官郎中等官以上,漢武官遊擊以上,及滿科道漢六科掌印給事中,在本家齋宿,預期沐浴。祭日,各具朝服,赴壇廟陪祀,不許喧嘩失儀,越次先散……」(康熙朝《大清會典一》卷55)。其中,朝服有藍、明黃、紅、白四種顏色,用於祭祀天、地、日、月。朝服上還需佩戴朝珠,其顏色與朝服顏色相近。藍色青金石朝珠祭天用,黃色蜜蠟朝珠祀地用,紅色珊瑚朝珠朝日用,白色綠松石朝珠夕月用。皇帝還會在朝會等著明黃色朝服的場合,佩掛東珠朝珠。

上排右:圖12 清〈明黃色緞繡彩雲金龍紋貂皮鑲海龍皮邊男朝袍〉,衣長150公分,兩袖通長204公分,下襬寬185公分,袖口17公分;清〈蜜蠟朝珠〉,周長175公分;清〈東珠朝珠〉,周長137公分,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下排左:圖13 清〈大紅色緞繡彩雲金龍紋染銀鼠皮邊男夾朝袍〉,身長147公分,袖長198公分,袖口20公分,下襬156公分;清〈珊瑚朝珠〉,周長122公分,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下排右:圖14 清〈月白色彩云金龍紋妝花紗男夾朝袍〉,衣長146.5公分,兩袖通長196公分,下襬寬148公分,袖口18公分;清〈綠松石朝珠〉,周長162公分,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至於朝服的具體樣式,以乾隆朝為例(圖15),皇帝朝服為圓領、右衽大襟、馬蹄袖、附披肩領、上衣下裳相連屬,衣長及腳,袖長掩手。整個朝服上,共有金龍紋四十三條:前胸、後背、兩肩正龍各一,腰帷行龍五,襞積(褶襇)前後團龍各九,裡襟襞積處團龍四,下擺前後正龍各一、行龍各二、裡襟下擺行龍一,袖端正龍各一,披領行龍二。全身列十二章紋。

吉服級別次於朝服,一般用於喜慶儀式、典禮,包含吉服褂和吉服袍。人們常說的「龍袍」屬於吉服袍。皇帝龍袍(圖16)色用明黃,是圓領、右衽大襟、馬蹄袖、四開裾的直身式長袍。飾金龍九條:前胸、後背和兩肩各有正龍一條,下擺前後行龍各二條,裡襟行龍一條。全袍列十二章紋。由於前後均可見肩上的兩條龍,因此無論從什麼角度看,都是五條龍,加之總數為九條,意指「九五」之數。區分皇帝朝袍和龍袍,最簡單的一點,就是看有無披肩領,有則為朝服,無則為龍袍,且朝袍是上衣連下裳式,龍袍是直身式。兩者在龍紋形狀與數量上也有差異。此外,皇后龍袍(圖17)在顏色和裝飾紋樣與皇帝的完全一致,除獨有的中接袖,還是左右兩開裾,不同於前後左右四開裾的皇帝龍袍。


皇帝的朝服和龍袍上獨有的十二章紋。為皇權標誌,象徵至高無上的權威,不可僭越。「十二章」指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是十二種自然界存在的事物。顯然受到漢族傳統文化影響,彰顯清代宮廷文化的多元性與雜糅性。
參考文獻與延伸閱讀:
嚴勇、房宏俊、殷安妮主編《清宮服飾圖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6月。
胡德生《明清宮廷家具》,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12月。
徐啟憲〈清代寶璽略談〉,《故宮博物院院刊》第3期,1995年8月,頁62-66。
嚴勇〈試析清代帝后服飾的特點〉,《故宮學刊》第1期,2009年11月,頁689-699。
朗韻〈清代皇帝寶璽(上)〉,《藝術品鑑》第4期,2014,頁112-125。
【雜誌購買連結】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