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離線瀏覽」春之當代藝論之一:被模擬的意識、數位資訊與真實肉身的情感落差

「離線瀏覽」春之當代藝論之一:被模擬的意識、數位資訊與真實肉身的情感落差

在網路的溝通情境中,現實世界的認知語彙進入了這個環境中產生的質變現象:而它也像是某種網路資料庫中的用語符號,隨時被閱聽人取用與替換,最後則是這個語言符號與真實肉身的情感落差,如同Duncan的圖文所敘,當視窗出現「哈哈哈哈哈」時,我們其實不會由衷地從內在情緒開始真的哈哈大笑。
台灣網路圖文作家Duncan曾在其臉書粉絲專頁上發表一篇名為〈所謂的「哈哈哈哈哈」已經變成一種語助詞〉的圖文漫畫,內容意指當我們在通訊軟體或是網路社群溝通時,所謂的「哈哈哈哈哈」已經不是一般我們認知用來表示喜悅情緒的用語,更多的是在群組的片段訊息溝通時,用來填補空白,甚至是拿來禮貌性虛應故事的回覆方法。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探討這個現象,首先在網路的溝通情境中,現實世界的認知語彙進入了這個環境中產生的質變現象:而它也像是某種網路資料庫中的用語符號,隨時被閱聽人取用與替換,最後則是這個語言符號與真實肉身的情感落差,如同Duncan的圖文所敘,當視窗出現「哈哈哈哈哈」時,我們其實不會由衷地從內在情緒開始真的哈哈大笑。
策展人許家維與許峰瑞及主持人「春之當代藝論 X 2018 TIVA 離線瀏覽」論壇活動現場。(鳳甲美術館提供)
本文所提出的這兩個切入點,或許觀者可從今年11月24、25日,由春之文化基金會與鳳甲美術館主辦、台北市立美術館合辦的「春之當代藝論 X 2018 TIVA 離線瀏覽」論壇中窺知。以藝術家作品為範例,深入解析各種發生於當今網路時代的各種現象。談起人類意識、媒體、科技與訊息間的交會對話與想像,首先不得不提傳播怪傑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的經典著作《認識媒體:人的延伸》(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他在那個最新的媒介發展進程只到電視的時代中,透過對光、電、機械的交會想像,幾乎預言了後續百年的網路媒介發展進程與最後可能會出現的終極情境:科技開始模擬有機生命體的精神系統與意識,並且全面延及於人類全體。
何子彥《東南亞關鍵詞典》展覽現場。(藝術家和馬凌畫廊提供)
而在24日的論壇中,新加坡藝術家何子彥的作品《東南亞關鍵詞典》或許可解釋上段所述現實世界的認知語彙進入網路環境中所產生的質變現象。在他的這件作品中,藝術家根據自身對於東南亞這一地域生產出的26個概念,以模擬字典的分類形式,透過不同角色、概念及類型之敘述,以及許多在線影像剪輯的後製而構成。而在每次的展出播放中,影像會不斷地被重新剪輯並即時生成。彷彿各種浮懸於網路與科技世界中的各種訊息載體,被不斷串連重組的過程之具現。而這其實也可以給予我們一個對於網路資訊的思辨可能,即新媒體中的訊息元素,實際上也來自於人類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語彙、事件、圖像與影像,如同「東南亞」概念形塑的過程來自於亞洲文化中的意識形態,這件作品其實也奠基於此,如同那龐大的新科技網路資訊體,若缺乏了人類最古老的傳播媒介——「文字」也勢必無法成立,有趣且讓閱聽人興奮的地方在於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符號與想像,將以一個機動性且可能隨時給予嶄新想像方式的多方呈現,最後的重點與想像全部來自於千變萬化,且隨時讓人出乎意料的形式。
何子彥於「春之當代藝論 X 2018 TIVA 離線瀏覽」論壇現場分享。(鳳甲美術館提供)
在這個隨時充滿驚喜的網際網路感官世界中,自成一格的繽紛訊息亦可能加深與肉身意識間的鴻溝,人類害怕人工智慧將毀滅自己的深層恐懼,就某部份來說,也可能來自於這個斷裂——這些有機的訊息讓我們無法完整地預測它們接下來的變動與發展。論壇中特別放映中國藝術家陳軸的《模仿生活》,片中將創作者自日常生活中捕捉到友人的各種感情生活片段,置放於各種虛擬的3D與動畫圖像中,並以一個導演聆聽網友傾訴情傷的紀錄做為整部影片中的穿插片段。在整部電影中,動畫中的人物茫然遊走於城市各空間,與錄像影像中的敘事時而呼應、時而疏離,維持著一種互相關心卻又漠視、兩者卻不知如何合流的焦慮態勢。
陳軸及主持人鄧兆旻於「春之當代藝論 X 2018 TIVA 離線瀏覽」論壇現場分享。(鳳甲美術館提供)
陳軸的作品也揭示科技幻境與真實肉身的情感落差,其實亦呼應出本文開頭的第一個提問。網路雖能夠跨越國境且作為擁有無數資訊的乘載體,但每個使用者在使用網路時的邏輯,其實依舊來自於真實世界的經驗,需要到某一定程度時,才能讓網路的「有機意識體」開始模擬使用者的思維,並且影響他們開始以虛擬世界與資料庫的邏輯思考日常生活,進而讓私人的生命與情感經驗,甚至是集體性的文化思維產生變異,陳軸的創作也表現出人們在面對虛擬與真實情感的認知無法順利接合,甚至是出現落差時,會出現的焦慮情緒。但不論有多抗拒,卻仍無法完全掙脫其影響。在虛擬空間形塑出的另一個分身,其實已經成為自己的精神狀態與靈魂中所無法割捨的一部分:當網路世界已融入人類社會,不再有「網路」與「非網路」的界線時,那充斥在生活中的光電系統也進而延伸了人類的神經系統與內在情感。
何子彥《東南亞關鍵詞典》展覽現場。(鳳甲美術館提供)
相關閱讀:
●〈許家維 X 許峰瑞:面對科技與現實間的「不適感」,我們如何「離線瀏覽」?〉

春之當代藝論 X 2018 TIVA 離線瀏覽
時間|2018.11.24-11.25
地點|台北市立美術館B1視聽室
論壇策畫人|許峰瑞、許家維、楊成瀚、鄧兆旻
主辦單位|春之文化基金會、鳳甲美術館
合辦單位|台北市立美術館
陳飛豪( 114篇 )

陳飛豪,生於1985 年。文字寫作上期冀將台灣史與本土想像融入藝術品的詮釋。藝術創作上則運用觀念式的攝影與動態影像詮釋歷史文化與社會變遷所衍生出的各種議題,也將影像與各種媒介如裝置、錄像與文學作品等等結合,目前以寫作與創作並行的形式在藝術的世界中打轉。曾參與2016年台北雙年展,2019年台灣當代藝術實驗場之「妖氣都市:鬼怪文學與當代藝術特展」、2021年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的「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及2020/2021東京雙年展。著有《史詩與絕歌:以藝術為途徑的日治台灣文史探索》。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