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今秋強檔:北京故宮「趙孟頫書畫特展」(下)

今秋強檔:北京故宮「趙孟頫書畫特展」(下)

圖10 元趙孟頫〈水村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圖為局部。圖∣廖堯震 圖11 元趙孟頫〈江村漁樂圖〉,美國克利夫…
圖10 元趙孟頫〈水村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圖為局部。圖∣廖堯震
圖11 元趙孟頫〈江村漁樂圖〉,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藏,後人忠實摹本。非本次展品。圖∣廖堯震
趙孟頫的山水畫往往帶有濃厚的復古傾向,此乃源於其反對追隨南宋遺留下來的院體畫風,所以致力於提倡復古,上溯五代、北宋,甚至是唐代或魏晉的繪畫傳統。趙孟頫有一類重彩設色的青綠山水,便是借用唐代李思訓的傳統,再與上面所提到的李成、董源的山水元素結合在一起。例如他為好友周密所畫的〈鵲華秋色圖〉(參見紙本雜誌頁78),使用了礦物性的石青、石綠來描繪遠景的鵲山和華不注山,即是復古唐代的青綠山水;而畫中用來刻劃洲渚和山石質理、左右交疊糾結如麻繩狀的「披麻皴」,則是呼應五代畫家董源的風格。另一件〈江村漁樂圖〉(圖11)儘管可能為後代摹本,仍忠實反映出趙孟頫以李成那種「毫鋒穎脫」的秀勁筆法刻畫近景喬松的「蟹爪枝」,再於濃重的石青、石綠間搭配清淡的赭石、朱膘來描繪坡腳、平沙,讓此幅畫既深得古法,又於妍麗中帶有一股清雅之氣。
圖12 元趙孟頫〈幼輿丘壑圖〉,局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藏。非本次展品。圖∣廖堯震
但說起趙孟頫青綠山水中最具古風者,則莫過於前述曾提到的〈趙孟頫自寫小像〉(參見圖1)與現藏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的〈幼輿丘壑圖〉(圖12)。在這兩幅以山水為背景的人物畫中,趙孟頫乃以圓轉細潤的中鋒,勾勒出岸邊圓緩的土坡與散落河中間的石塊,再敷染上重彩的石綠與赭石;這些稚拙古樸的山石造型和所使用的技法,在在讓人聯想到東晉顧愷之的傳世名作〈洛神賦〉,但仔細觀之,其溫潤清雅的程度卻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就無怪乎趙孟頫在〈幼輿丘壑圖〉的題跋中,雖自謙此畫「初敷色時所作,雖筆力未至,而粗有古意」,但元人楊維禎的跋則云「今觀趙文敏用六朝筆法作是圖,格力似弱,氣韻終勝」,此番評論確實十分公允。
◆鞍馬畫:韓幹、李公麟、趙孟頫誰與勝出
除了山水、人物,趙孟頫的鞍馬畫也十分出色。像本文一開頭所提到的趙孟頫〈人騎圖〉(參見圖2)就是他此類作品之傑作。趙孟頫畫人馬,主要宗法唐代畫馬名家韓幹、曹霸以及北宋的李公麟。如〈人騎圖〉卷後有畫家題識稱:「吾自少年便愛畫馬,爾來得見韓幹真跡三卷,乃始得其意云」,即一語道出其畫風乃是從他所接觸的韓幹真蹟而來。只見畫中馬匹的豐肌健壯、高大俊美,其造型明顯帶有唐人遺意,但趙孟頫卻在敷彩時施以淡色,並以筆致纖細流暢的線描來描繪人馬的輪廓、衣紋和肌理,這方面則是深得李公麟白描之精髓。
圖13 元趙孟頫〈秋郊飲馬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圖∣廖堯震
有意思的是,趙孟頫的兒子趙雍、孫子趙麟也都得到其畫馬的真傳。現藏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趙氏三世人馬圖〉(參見紙本雜誌頁76),即於同一卷中匯集了趙氏三代以李公麟傳世名作〈五馬圖〉為臨本、於不同時間所繪製的人馬圖,從中可一窺其畫法之傳承。另外,趙孟頫還有一類結合了青綠山水的人馬畫,如本次展出的〈秋郊飲馬圖〉(圖13)、〈浴馬圖〉,皆描繪了駿馬奔馳郊野或馬伕於湖邊洗馬的情景;畫家以鮮明潤澤的青綠、赭石等色敷染坡石、遠山和林梢枝葉,使畫面增添了不少古雅意趣。
◆花鳥和墨竹:「書畫同源」的提倡與實踐者
鞍馬畫之外,趙孟頫的花鳥和墨竹畫亦為本次展覽吸睛的焦點。如其早年之作〈幽篁戴勝圖〉(參見紙本雜誌頁81),畫竹用雙鉤法,筆法謹細;畫鳥則用沒骨法,淡設赭黃色,敷色明淨,兼鎔寫實與寫意於一爐,巧妙糅合五代「徐熙野逸,黃家(黃筌)富貴」兩種不同的花鳥畫風傳統,盡洗宋代院體繪畫工麗纖細的積習。
圖14 元趙孟頫〈秀石疏林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圖∣廖堯震
另外,展場上還有一件大家耳熟能詳的〈秀石疏林圖〉(圖14),其後紙有畫家自題曰:「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於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此乃趙孟頫論畫的一首著名詩篇,裡頭所要強調的即是書法和繪畫的基本原理實是相通的,故而作畫時應該依照描繪對象之不同而採用不同的書體筆法。比如畫石用「飛白」,亦即以筆沾墨在紙、絹上快速劃過,留下絲絲露白的痕跡,就很適合表現嶙峋粗糙的石頭;描繪古木時,若使用「籀」這種線條圓渾厚重的篆書筆法,感覺上才會顯得蒼老樸拙;至於畫竹時,則最好能精通楷書「八法」,才能掌握竹葉俯仰之各種不同姿態的情狀。回頭看〈秀石疏林圖〉畫中充滿各種變化、風格蒼勁瀟灑的筆法,正可作為其「書畫同源」理論之最佳註腳。
圖15 元〈趙氏一門墨竹圖卷〉,趙孟頫所繪一冊,局部,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圖∣廖堯震
趙孟頫以書法性線條表現其所喜愛的「枯木、竹、石」等題材之作法,其實可上溯北宋文同、蘇軾的文人畫墨竹。本次展出的〈趙氏一門墨竹圖卷〉(圖15),即是將趙孟頫與其夫人管道昇及兒子趙雍三人的墨竹畫合裱為一卷。若將該作與文同〈墨竹圖〉放在一起比較,便不難發現:無論是以略帶飛白的筆意來畫竹幹,竹節兩端用濃墨點醒,或是畫竹葉以正、側鋒書寫,每片竹葉皆為一筆撇出,葉根以藏鋒落筆,葉梢則多帶出鋒,凡此種種自然寫實的技法,皆是從文同那裡學來。只不過到了趙孟頫手上,畫竹變得更加水墨淋漓,用筆也更為瀟灑健拔,可說為這類題材開創出新的面貌和格局。
趙孟頫與管道昇水乳交融、難以區分的愛情與藝術
「你儂我儂,忒煞情多。情多處,熱如火。把一塊泥捻一個你,塑一個我。將咱兩個一齊打破,用水調和。再捻一個你,再塑一個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與你生同一個衾,死同一個槨。」──管道昇〈我儂詞〉
提到中國古代才子佳人,最具代表性者自非元代趙孟頫、管道昇夫婦莫屬。但看管道昇寫給夫君的〈我儂詞〉,以製作泥人之過程譬喻夫妻間的難分彼此、不離不棄,便不難得見兩人情感之深厚與愛情之堅貞。趙、管二人除了在生活中互為知己,在藝術上亦互為知音,終日周旋於筆墨藝事,共同探討畫理,並攜手合繪大量作品,甚至更多見為對方代筆之事,兩人的藝術正如同其愛情一般,亦達至水乳交融、難以區分的境界。
圖16-1 元管道昇(款)〈行書秋深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圖∣廖堯震
目前存世署有管道昇款、但書風與趙孟頫混淆的例子至少有三件,分別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藏〈久不上記帖〉、北京故宮藏〈久疏上狀帖〉,以及本次展出的〈秋深帖〉(圖16〉。此三封信札之上款均是寫給「親家太夫人」和「嬸嬸夫人」,下款則署名「道昇跪覆」。乍看之下,三件尺牘的書法結字亭勻舒朗,用筆遒美圓潤,轉折不帶方折圭角,這些都是趙孟頫書法典型的特徵。但為何管道昇的書蹟在風格和品質上與趙孟頫如此接近?讓人十分不解。直到20世紀末,書畫鑑定大師徐邦達這才發現,〈秋深帖〉最末一行的署款「道昇」兩字下層,還覆蓋著隱約可辨的「孟頫」二字。原來,此封信札乃趙孟頫為夫人代筆,不意卻在最後簽署時,習慣性地簽了自己的名字,最後只得以「道昇」的名字蓋住自己的簽款。正是因為這個簽錯名造成的小疏忽,才讓後人得以找出線索,解開過去記載上傳言管夫人書法風格貌似趙孟頫的疑雲。
尾聲:趙孟頫書畫辨偽展卡有無註明「款」字,差別很大
論及趙孟頫的存世書畫,除了在代筆問題上易與管道昇有所混淆,尚因趙孟頫書畫風格幅度太廣,藝術成就亦高,且影響力持久,以致於在其當時和後世都有許多人作偽他的書畫,如此一來,便相對地增加辨別其作品真偽的複雜性和難度。
本次展覽的最後一個單元「雲泥有別─趙孟頫書畫辨偽」,就是在探討和解決這項問題。細看展場上所陳列的作品解說卡上,只要於作者名「趙孟頫」之後加上了(款)字,其實就是在暗示這件作品是有疑問的。如展出的一件趙孟頫(款)〈六體千字文卷〉(圖17),其書法與上述被認定為真蹟的〈真草二體千字文卷〉(參見圖3)相較,不僅結字過於平板呆滯,用筆也缺乏趙孟頫那種遒媚圓潤、字字珠璣的特色,因而可斷定此件書法為「偽作」無疑。
基本上,如何鑑別書畫的真偽,主要是以作品本身為鑑定的主要依據,至於印章、紙絹、題跋、款識、裝裱、著錄文獻等,則是鑑定的輔助依據。凡是趙孟頫的真蹟,不僅要符合元代的時代特徵,在風格和筆墨表現上也要與其個人面貌一致,而這些都是一般書畫家難以企及的藝術境界和水平。大體來看,本次北京故宮舉辦「趙孟頫書畫特展」,不僅對外一舉公開院藏重要的趙孟頫書畫精品,也同步展示其在學術上新穎且豐碩的研究成果。在頂級收藏與學術性的雙重加持下,不啻為觀賞此一展覽增添更多的樂趣與看點!
趙孟頫書畫特展北京故宮博物院武英殿│即日起~12/5
今秋強檔:北京故宮「趙孟頫書畫特展」(上)
圖16-2 元管道昇(款)〈行書秋深帖〉「道昇跪覆」局部放大,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圖∣廖堯震
趙孟頫的畫藝精通各類題材的全能藝術家
◆山水畫大綜合主義:蟹爪、披麻與青綠
在趙孟頫的繪畫創作中,最具特色、變化明顯而又影響深遠的,非山水畫莫屬。其山水畫主要繼承五代董源和北宋李成(即所謂華北與江南兩大畫派)之傳統:像是藏於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雙松平遠〉(圖9),構圖採用近大遠小、平遠推移的布局;畫石以淡墨臥筆、層層皴染,畫出「淡墨如雲霧中,石如雲動」的感覺;畫樹則以尖瘦的筆法描寫弧形上仰的「蟹爪枝」,這些畫法很明顯地來自於李成畫派。至於本次展出的〈水村圖〉(圖10),畫面右下為近景坡岸樹石,左方為曲折蜿蜒的河流,切割左右兩邊的矮丘、沙洲或坡陀,一直延伸至畫面上方的遠景,全幅展現江南一帶平遠清曠的景致;畫中使用了「披麻皴」來刻劃南方土石鬆軟的質理,搭配濃淡相宜的點苔法,讓景物和諧地融合在迷濛幽邈的空間之中,這些則是得自「平淡天真」的董源之真傳。
圖9 元趙孟頫〈雙松平遠〉,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圖∣廖堯震
廖堯震( 5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