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春天,雅慧傳給我一封訊息,請我協助整理她歷年的作品資料。見面後,她告知了自己的身體狀況,說這次委託的原因是希望不管藝術家本人是否在世,作品依然能夠被妥善保存和展示。
在臺灣的藝術產業,機構規模較小,許多行政人員往往身兼數職,缺乏專職的檔案管理員(Archivist)。雅慧想到找我,是因為我多年來協助藝術家處理行政事務,能幫助她完成這項看似繁瑣卻至關重要的工作。我深知這份工作不僅僅是整理作品的技術資料,更是延續她藝術生命的基礎建設。
國際上,通常是藝術家本人或其家屬成立的基金會,或者是藝術家生前長期合作的畫廊來負責管理作品。然而,臺灣成立基金會的財務門檻較高,加上人力成本的考量,我們決定以藝術家個人聘雇的方式獨立完成這項任務。
與雅慧的合作:檔案管理與資料庫的建置
第一步,我們先盤點現有的檔案狀況。雖然雅慧最初的想法是將作品的技術文件整理好即可,但我認為檔案管理不僅僅是製作相關的文件,更應為未來建立全面的資料庫系統。因此,我們將工作內容擴展到更完整的資料庫建置。
雅慧的歸檔習慣是以展覽為主要分類,這導致作品的存檔不夠連貫,缺乏一份完整的作品清冊。而我的檔案管理方法是將「作品」視為最小單位,先理解她的創作脈絡,再按系列、材質、年代進行編年整理。我們從最基本的作品清冊著手,這份清冊中不僅包含作品的名稱、年代、材質、尺寸等基本資訊,還記錄了價格(包括歷年漲價紀錄)、銷售畫廊、典藏單位、重要展出紀錄以及運輸公司等詳細訊息。
對於一位藝術家來說,除了CV之外,作品清冊是能更細緻追蹤職涯發展的重要依據,也是創作生命的完整記錄。每件作品完成後,可能會參加展覽,或經歷銷售和典藏,因此這個表單詳細記載了每件作品的來龍去脈,從製作完成到入庫、借展、銷售和出庫的整體流程。
完整的作品清冊有助於商業分析,可以理解藝術家與其合作畫廊間的合作狀況,作品銷售與典藏情形外,還能幫助藝術家理解每個時期的脈絡,將作品排列下來後,即可理出一個創作的思路。因此,在討論創作論述時,查看作品清單也能提供更多不預期的洞見,可以看到藝術家的思緒變遷與作品間的關連性,以及商業上的成長,而不僅只是單獨的藝術品。
簡而言之,藝術家的CV記錄了個人的展出經歷,而作品清冊則記載了每件作品的生命歷程。這兩者是藝術家最基本的行政管理文件。
為了建立作品清冊,我召集了夥伴蕭湘耘一起,先搜集雅慧歷年的銷售、展出、典藏等行政資料,並逐一記錄至表單中。同時,我們也整理了散落在不同展覽中的作品論述、技術等文件進行盤點,有缺失的部分則請雅慧補充。
在作品相關的資料整理完成後,我們補全了歷年展覽、媒體報導等檔案,最後則是進入工作室確認庫存作品的數量與狀態。整體工作耗時三個月完成。
關於雅慧特別重視的作品重製與展出問題,我們也確認了哪些有版次的錄像和裝置作品可以再製,有些裝置因為缺少藝術家本人技術而無法重製,因此將這些作品的版次改為「Unique」。這裡要特別提到媒體與藝評資料、製作紀錄等這些平時容易被忽略的素材。
媒體與藝評資料需要刻意搜集,我通常會在承接展覽時確認對方的媒體宣傳計劃,因為美術館或私人典藏機構會參考作品的相關報導,也是給作品增加一個客觀角度的參照,有助於理解觀者是如何欣賞作品。此外,在媒體採訪時,讓專業攝影師拍攝的肖像或製作照,在取得報導單位同意後,日後也可以作為藝術家的正式照片使用。例如,北美館的雷逸婷小姐在採訪雅慧工作室時,記錄了許多珍貴的影像,這些照片後來也在雅慧的《筆記》一書中使用。
製作過程的側拍也是平時需要特意累積的素材。這些照片能讓觀者更直接地理解作品的創作過程,可惜雅慧在製作時沒有留下太多照片,但我們仍能從她拍攝《林中路》製作過程的照片中,一窺作品動態的產生過程。
從作品到思想的延續:書籍的編輯與發表會的籌辦
在完成資料庫建設不到半年後,雅慧因病離世。在不捨之餘,我與雅慧的先生劉行一見面,除了表達哀思,也希望將資料庫順利交接給他。藝術家的檔案不僅限於作品,還包括與人生歷程相關的照片、文件、媒體報導等素材。雅慧是一位非常純粹的藝術家,對藝術和生命有著長期的書寫和深刻思考,這些文章與手稿都需要妥善整理和保存。
在行一的同意下,我繼續整理這些個人檔案,並將它們納入資料庫中。同時,我針對雅慧的生涯進行了深入的採訪與研究,撰寫了一份詳細的生涯年表,作為雅慧藝術生涯的補充資料。後來,行一提出希望能將雅慧的思想與隨筆集結成書,除了展示有形的藝術品外,還能分享她的心靈世界。於是,我們與雅慧的友人,策展人王韓芳和王品驊一起,延續雅慧工作室的名義,著手進行第二階段的出版工作。
我們的工作室成員根據不同專案需求靈活調整,但組織架構比照國外基金會的董事會模式,以行一為負責人,幾位核心成員共同參與決策。這些成員都是雅慧生前信任的友人,因此在決策時,我們能依據雅慧的意志來判斷工作方向。於是,我加入了這個團隊,後續的事務自然展開,從對內的資料庫中尋找素材、編輯文章架構,到對外申請經費補助、搜集圖片版權、統籌新書發表會專案等⋯⋯逐步完成這項出版計劃。
在出版前,我們也討論了是否要製作一份作品全集(Catalogue raisonné)。藝術家全集的目的是未來能核對作品的來歷與真偽,記錄每一件作品的詳細背景。然而,經過考量,我們決定先出版一本反映雅慧內心世界的書籍,以她的文字為主,展示她對藝術的思考與生命的片段,將作品全集的計劃留待未來有更多學術資源時再行完成。
確認內部策略後,團隊開始編輯雅慧的書籍。於我而言,這本書為什麼重要?因為雅慧開創了一種研究藝術家的方法,與藝評或藝術史學家完全不同,建立在她對圖像的直觀感受與理解之上。她曾說:「身為臺灣的藝術家,沒有什麼好繼承的」,她反而利用這種文化特性,研究世界各地、古今中外的藝術家。對我來說,閱讀這本書也是與雅慧跨越時空的對話,如同她當年閱讀那些她熱愛的藝術家一樣。
作為雅慧工作室的第一個推廣項目,書本的出版與凝聚支持者同樣重要。為此,我們舉辦了一場新書發表會,不僅宣告書籍的出版,也希望能為雅慧的學術研究鋪路,同時幫工作室募集後續營運資金。活動由工作室策劃,紫藤廬贊助場地,並有好合製藝協助邀約賓客和主持等事宜。當天現場湧入了近150位來賓,好在有凹焦影像的協助,讓講座得以透過轉播形式在紫藤廬一二樓同步進行,得以容納這麼多的參與者。發表會落幕後,我和夥伴們為大家對於雅慧的支持與喜愛深受感動。
以終為始:檔案作為延續藝術生命的基礎建設
藝術家之所以偉大,不僅因為他們創作了作品,更因為他們傳遞了一種精神。雅慧的筆記、作品、影片,甚至她的生活方式,都是她藝術生命的一部分,這些素材將永遠存在,並繼續啟發後人。檔案是不會說謊的,雅慧的作品之所以純粹,是因為她全心全意地探索藝術。這本書不僅僅是幾張紙,而是她誠實、真摯的生命紀錄。
在與雅慧合作的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檔案管理的價值。這些看似基礎的工作,其實是藝術家作品與精神傳承的重要基石。回顧過去近十年的藝術行政經歷,我發現自己的職涯皆始於檔案管理。從安卓藝術的行政職開始,到藝術家吳季璁工作室的作品清冊整理,再到ACC擔任辦公室主任,與張元茜執行長一同討論藝術家資料儲存系統,並協助辦公室檔案雲端化,這些基礎工作雖然看似瑣碎,卻是藝術家推廣與作品延續的關鍵。
非常感謝雅慧在她的關鍵時刻想到了我,讓我能夠參與這項重要的工作。與藝術家們一起完成的這些專案,大多沒有現成範例可循,於是我們一起冒險,創造了屬於我們的路徑。作為一名藝術行政,我曾經一度感到迷惘,覺得自己只是流水線上的一名雜工。然而,製作這本書的過程,讓我由衷地體會到自己工作的價值。能夠近距離觀看並參與一位藝術家的生活軌跡,從生命的角度理解她的作品,並與之共鳴,這是一種無比珍貴的經歷。
同時,我也感到榮幸,能夠為藝術家保存這些重要的故事與藝術的結晶。有材料才有脈絡可循,而檔案對藝術家的生命意義在於「以終為始」,讓作品與藝術家的精神能在肉身消亡後繼續存在。
藝術行政經理人,具多年藝術家工作室跨國管理經驗,包含吳季璁工作室(台灣、柏林、越南)、王雅慧工作室。機構管理方面,曾任亞洲文化協會台灣分會(ACC)辦公室主任。2020年起開設藝術行政企業培訓、藝術家檔案建置系統化課程。致力推廣藝術行政的專業化與系統化,近期關注台灣藝術家檔案史料建構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