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穿越朝鮮王朝:故宮南院2023年度大展「朝鮮王朝與清宮藝術交會」

穿越朝鮮王朝:故宮南院2023年度大展「朝鮮王朝與清宮藝術交會」

A Tripi Back to the Joseon Dynasty: National Palace Museum Southern Branch 2023 Exhibition, “Parallels in Arts of Joseon Dynasty and Qing Palace”

一說到韓國當紅的宮廷穿越劇,應該有不少人會立刻想到《哲仁皇后》和《仁顯王后的男人》這兩部爆紅的浪漫愛情劇。兩劇皆以朝鮮王朝(1392-1897)作為穿越背景,隨著開播熱度上升,劇中不少與史實不符的情節設計,引起熱烈討論,也帶動觀眾探索韓國歷史文化興趣。那究竟真實的朝鮮王朝是什麼樣子呢?故宮南院今年(2023)以「韓國」為主題,搭配昨日(10/6)開幕的「朝鮮王朝與清宮藝術交會」特展,展現韓國文化的多元面向。

一說到韓國當紅的宮廷穿越劇,應該有不少人會立刻想到《哲仁皇后》和《仁顯王后的男人》這兩部爆紅的浪漫愛情劇。兩劇皆以朝鮮王朝(1392-1897)作為穿越背景,隨著開播熱度上升,劇中不少與史實不符的情節設計,引起熱烈討論,也帶動觀眾探索韓國歷史文化興趣。那究竟真實的朝鮮王朝是什麼樣子呢?

近年熱播穿越韓劇《哲仁皇后》劇照。(翻攝自網路)

2017年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以下簡稱故宮南院)開啟「故宮亞洲藝術節」計畫,每年10月會以特定亞洲國家或地區為主題,串聯展覽推出精采活動。從2017年印度開始,陸續探索過新加坡、泰國、蒙古、印尼、越南,今年(2023)則以「韓國」為主題,搭配10月6日開幕的「朝鮮王朝與清宮藝術交會」特展,展現韓國文化的多元面向。展覽分為「使節遊覽」與「藝術交會」兩單元,以朝鮮與明、清兩個帝國使節往來的紀錄,開啟敘事脈絡,通過書畫、文獻與器物等不同質材展件,呈現18世紀朝鮮王朝(1392-1879)與明、清帝國的互動交流。關於本次朝鮮特展的展件精選介紹與活動節目一覽,可以參考〈故宮韓國月即將開跑,「朝鮮王朝與清宮藝術交會」展品搶先看〉一文。

2023年故宮南院「朝鮮王朝與清宮藝術交會」特展現場,來自朝鮮王朝的《冊架圖》與《博古圖》,(攝影/朱佑霖)

韓國月「朝鮮王朝與清宮藝術交會」特展,作為南院疫情解封後的第一個正式大展,策展團隊與院外借展陣容都十分龐大。策展團隊與展覽顧問共計13人,其中韓籍學者李定恩,也積極參與策展討論。國境重啟後,南院再度迎來海外借展文物。此次展出文物共132組件,其中一半展品由海外單位組成,故宮國際姊妹館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出借35組件(其中33組件首次海外展出)、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出借20組件,另外荷蘭國立博物館也出借2組件。

2023年故宮南院「朝鮮王朝與清宮藝術交會」特展,現場兩件葡萄屏風,在朝鮮時代葡萄紋飾因成串果實,寓意生生不息的豐饒意涵,而果受喜愛,被應用於陶瓷、漆器、繪畫等媒材。左側《葡萄屏風》製作魚1870年,來自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右側《葡萄屏風》為1823年繪製,荷蘭國立博物館藏。(攝影/朱佑霖)

本次展覽聚焦在明清與朝鮮的的互動關係,進入展場後也許有人會驚訝地發現所展示的書畫與文獻多是以漢字書寫創作。但得利於韓流席捲全球,多數人對於韓國人會書寫「漢字」一事並不陌生。韓國的漢字傳統,源於漢武帝曾東征朝鮮,在朝鮮半島北部設立了四個郡,統治超過400年,漢字及漢文化因此大量輸入韓國。實際上,越南語與日本語中也保存了部分古漢語。

去年(2022)南院推出越南月特展「千年南國─院藏越南主題文物特展」,展覽著眼於越南作為中國藩屬國,大量吸收漢文化一事,一再強調越南藩屬國地位,中國本位式的展覽論述,明顯不符合時代趨勢。相較下,本次朝鮮展則將年代聚焦於朝鮮王朝這一時期,論述上略過需要說明韓國漢化史實的部分,開場便切入明清時期兩國使節往來熱絡的敘事脈絡。為了讓觀眾了解早期朝鮮民族的人物形象,選件展出《唐閻立本王會圖》與《皇清職貢圖》,但在導覽手冊卻細心地補充說明「古代中國,不論是使用『王會』抑或是『職貢』等詞彙,均帶有以本國為中心,視鄰近者為邊緣的意思。」可以看出策展團隊有意識地避免因故宮典藏皇家文物的侷限,而落入單一史觀的詮釋。而部分不熟悉韓國文化的觀眾,是否能在沒有前言說明韓國漢化起源的情況下,理解院方的未盡之言,也未可知。

唐 閻立本《唐閻立本王會圖》。(攝影/朱佑霖)
王會圖中呈現來自韓半島中高麗、百濟、新羅等不同地區的使節形象。《唐閻立本王會圖》卷(局部),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這次朝鮮展的概論介紹道「在清宮的奏摺中,就經常出現韓人因出海作業,意外漂流至臺灣的紀錄」,並以此作為新聞亮點之一。讓人聯想到去年越南展的亮點之一,也是奏摺記錄了澎湖人遇到暴風雨飄到越南,堅持徒步走回家的故事。這類海上漂流的意外事件,因充滿張力的戲劇效果十分吸引眼球。

外界對於故宮總有著高標準和高期待,因此常帶好奇與審視的眼光看待。朝鮮展作為南院年度大展,其學術研究深度禁得起眾人檢視。在「藝術交會」單元,呈現朝鮮王朝文人間的時尚與流行。從不同文獻中可以認識朝鮮王朝的食衣住行各方面的文化,例如朝鮮盛產栗子,是當地的日常食物之一,高麗栗糕方美味的名聲也傳入中國,被以文人品味著稱的高濂記載在《遵生八牋》一書中。

2023年故宮南院「朝鮮王朝與清宮藝術交會」特展現場。(攝影/朱佑霖)

又蘇東坡與趙孟頫在朝鮮王朝文人之間地位十分崇高,喜愛蘇軾的文人經常聚集在一起舉辦類似今日大師冥誕紀念展的「壽蘇會」追慕文會;朝鮮宮廷也大量收藏趙孟頫的書跡,並刊刻後作為賞賜朝臣的禮物。另外,當時畫家還流行寫生「真景山水」,外出描繪周圍的風景,其中位於江原道的金剛山,因有上萬石鋒的壯闊景色而出名,最常被文人描繪,且四時景色各有特色,深受畫家喜愛。若我們將展場中的文房用具、花瓶、漆盒、漆桌、屏風、冊架圖等文物在腦中組合,便能輕鬆想像出當時貴族文士的居家書房布置情景。

畫家以近似速寫的筆法將無數尖峰矗立於畫幅之上,展現金剛山春天風景。朝鮮時代《金剛山》,1847,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攝影/朱佑霖)
18世紀朝鮮時代的陶瓷書房文具,展場說明對於朝鮮文人為什麼與古代中國擁有相似的文房用具,僅以「同屬東亞文化圈的文人」簡單帶過。(攝影/朱佑霖)

最後,以虎鵲為主題的畫作,不約而同地出現於東亞各地,被稱為「虎鵲」或「鵲虎」圖。朝鮮半島視猛虎為山神,可驅除厄運,搭配報喜的鵲鳥,組合成深受歡迎的吉祥年畫。老虎坐姿回眸呲牙裂嘴的形象流傳甚廣,大阪東洋陶磁美術館學藝主任小林仁特別指出,虎圖在朝鮮瓷器紋樣經常可見。中國明代初期也曾流行過《虎鵲圖》,故宮也典藏兩件《元人畫虎圖》。展覽外有趣的發現,類似的虎圖在清代也曾流傳至臺灣。乾隆年間,福建人甘國寶(1709–1776)曾兩度來臺擔任「臺灣總兵鎮」,他雖為武將,卻擅長以指墨畫虎,其代表作《虎》,與故宮《元人畫虎圖》(故畫002106)造型幾乎一致,曾作為日治時期文人魏清德的舊藏書畫之一,現為國家指定重要古物,由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左圖:《元人畫虎圖》,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右圖:朝鮮時代(1850-1900),《虎鵲圖》,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藏。(攝影/朱佑霖)
左圖:《元人畫虎圖》(局部),故畫002106,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片源自:故宮書畫典藏資料搜尋系統);右圖:清乾隆,甘國寶《虎》,國立歷史博物館藏。(圖片源自:國立歷史博物館官網)

延伸閱讀|悠遊朝鮮五百年:福岡市美術館「朝鮮王朝的繪畫:山水.人物.花鳥」特展
延伸閱讀|朝鮮國王御座後方的祕密:《日月五峰圖》屏風的起源與意涵

朝鮮王朝與清宮藝術的交會

展期|2023.10.06-2024.01.01
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朱佑霖(Chu Yu-Lin)( 74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碩士,擅長東方藝術史研究,現任典藏ARTouch編輯。

歡迎來信投稿:yulin@artou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