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悠遊朝鮮五百年:福岡市美術館「朝鮮王朝的繪畫:山水.人物.花鳥」特展

悠遊朝鮮五百年:福岡市美術館「朝鮮王朝的繪畫:山水.人物.花鳥」特展

Fukuoka Art Museum Presents “Paintings from Korea’s Joseon Dynasty: Landscapes, Human Figures, and Flowers and Birds”

中國繪畫在朝鮮時代備受重視,而朝鮮前期的山水畫又特別重視北宋時期由李成(約919-967)和郭熙(1023-1085)為代表的李郭派作品,這一點無論是從文獻或作品中都能得到印證。上述兩幅作品的出現,有助我們更具體地推想在朝鮮王朝的前期,被認為「古典」的中國繪畫是什麼模樣。
福岡市美術館「朝鮮王朝的繪畫:山水.人物.花鳥」

朝鮮王朝建立於1392年,是一個持續了500年以上的長壽王朝。這次展覽呈現了朝鮮時代44幅畫作,並按照山水、人物、花鳥的類型分別追溯時代背景。儘管每個類型與時代的作品數量占比不同,但展品大致上涵蓋了朝鮮時代前期(約1392-1550)、朝鮮時代中期(約1550-1700)以及朝鮮時代後期到末期(約1700-1910)的作品。本文將按照展覽的單元,分別概述山水、人物、花鳥各類型作品。

山水

提及朝鮮時代的山水畫,很多人會想到活躍於朝鮮第四代國王世宗(1397-1450,1418-1450在位)時代的畫家安堅所創作的〈夢遊桃源圖卷〉(1447年,日本奈良的天理大學附屬圖書館藏)。近年,又發現了兩幅可能與〈夢遊桃源圖卷〉同時期創作的山水畫。其中一幅是帶有「文清」印的〈仿郭熙秋景山水圖〉(圖1),另一幅是〈雪景山水圖〉(圖2)。

中國繪畫在朝鮮時代備受重視,而朝鮮前期的山水畫又特別重視北宋時期由李成(約919-967)和郭熙(1023-1085)為代表的李郭派作品,這一點無論是從文獻或作品中都能得到印證。上述兩幅作品的出現,有助我們更具體地推想在朝鮮王朝的前期,被認為「古典」的中國繪畫是什麼模樣。

首先,我們來談談鈐有「文清」印的〈仿郭熙秋景山水圖〉。只要看一眼,便可發現這幅畫與北宋山水名作郭熙〈早春圖〉(1072年,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有明顯的相似性,不僅是整體的構圖,在母題、技法等細節上也很類似。構圖方面,主山被安排在畫面的中央,山體右側俯瞰視角的流水強調出了山的高度。接著,畫家在左邊畫了平緩的小丘,吸引觀眾的目光深入畫面,營造出山的厚重感。母題上,兩棵緊靠的松樹和蟹爪般的枯樹,都與〈早春圖〉有共同之處。在山體表面精心運用淡黑墨色來表現柔和的質感和雲霧的厚度,又是另一個共同點。

不管是在朝鮮王朝或中國繪畫中,都很難找到像這樣和郭熙山水畫如此接近的作品,所以這張帶有「文清」印的〈仿郭熙秋景山水圖〉很有可能是模仿郭熙的真蹟或非常接近的作品而製成的。早在高麗時代,郭熙的作品已經被引入朝鮮半島,而朝鮮時代最大的贊助者之一─安平大君(1418-1453,註1)也收藏了十幾幅郭熙的畫作。這幅「文清」印〈仿郭熙秋景山水圖〉,可能是由像安堅那樣供事王室的畫員畫家(類似中國的畫院畫家)以郭熙作品為範所製作的。至於製作年代,推測應該與安堅的〈夢遊桃源圖卷〉相近,作於15世紀中葉。

接下來要談的是〈雪景山水圖〉。不同於「文清」印〈仿郭熙秋景山水圖〉將主山置中,這件作品引人注意地方是將主山安排在構圖側邊,類似這樣的構圖可以在元代畫家姚廷美〈雪山行旅圖〉(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藏)以及元代李郭派的雪景畫中看到,本次展出的〈雪景山水圖〉,應該是模仿這些作品而來的。元代李郭派的山水表現,在更早的高麗時代已經被吸收利用,這一點從高麗佛畫中的山水可以明顯看出,所以朝鮮王朝對元代李郭派山水持續地吸收,可以說是繼承了自高麗時代以來的傳統。

值得一提的是,朝鮮前期和中期有著不一樣的山水畫面貌。前期的山水畫明顯以宋元李郭派為典範,中期以後這種意識雖然依舊存在,但有逐漸淡化的傾向,取而代之的是明代浙派的影響。藉由觀察畫中的山石皴法,較容易理解當中的差異,舉例而言,「文清」印的〈仿郭熙秋景山水圖〉是以淡墨細緻地疊出山的肌理,而在17世紀的作品〈樓閣山水圖〉(圖3)中,使用的是濃墨刮擦般的短線,呈現一種粗糙的質感,這種表現應源自以粗放筆法為特點的浙派畫風。

一般認為這種畫風的轉變發生在16世紀中期左右,但其具體的演變過程尚不太清楚。在本次展覽中,藉由16世紀前半葉的〈山水行旅圖〉(圖4)、16世紀中期的〈樓閣山水圖〉(圖5),以及16世紀下葉舊傳王翰贊所作的〈青綠山水圖〉(圖6)等作品,讓我們可以具體地追溯這段期間的風格變遷。

人物

現存朝鮮時代的人物畫多為中期以後的作品,而本次展出的〈宮女圖〉(圖7)是一件珍貴的前期作品。圖中美人與鸚鵡的搭配令人聯想楊貴妃的故事(註2),至於古琴、銅器、珊瑚、圓盒,這些元素與中國的琴棋書畫圖是共通的,因此可以斷定這件作品參考了中國繪畫。需要指出的是,雖然朝鮮時代山水畫參照的是宋元作品,但這件〈宮女圖〉參考的應該是明代繪畫。朝鮮的山水畫和花鳥畫固然都受中國繪畫的影響,但它們展現的差異性是非常有趣的。

在朝鮮時代的人物畫中,「契會圖」是相當受關注的一類。所謂「契會」是同僚、同窗、同年出生者為促進感情和睦而舉行的風流雅集,契會圖用於記錄這些聚會的情景,並根據參加者的人數製作副本分送給眾人。在形式上,契會圖上段會題寫聚會的名稱,中段描繪聚會的情況,下段則是座次表,列出與會者的姓名、字、官職、出生年份、職位,以及父親姓名等資料,展品〈薇垣契會圖〉(圖8)就呈現了典型的契會圖形式。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例子是像展品〈契會圖〉(圖9),描繪官員在山水景中聚會的情景,這件作品原本應該也有標題和座次表,但上下部分可能在後世被裁切掉了,如今只剩下這部分。

根據座次和畫贊,我們可以推估不少契會圖的製作年代,這是相當重要的。從現存的作品來看,契會圖的製作高峰似乎是在16世紀,而朝鮮王朝正好缺乏這個時期的標準件,所以契會圖是一批非常珍貴的作品。不過,若按照契會圖所示的年代去探索當時的畫風,可能會有點問題。以〈夏官契會圖〉為例(圖10),從座次所記的參與者生卒年,可確定這件作品製作於16世紀下半葉。正如先前提到的,在16世紀中葉之後,朝鮮王朝的山水畫風格開始表現出一種粗糙的筆觸,但是〈夏官契會圖〉中的山石皴法使用的是淡墨重疊的技法,讓人聯想到16世紀上半葉作品的古典風格。如之前介紹的,契會圖是分發給參與者的紀念品,可以想像它們同時也象徵了製作方家族的身分地位,這種古典的風格之所以能跨時代的保留下來,大概與這一點有關。

花鳥

以繽紛色彩描繪花鳥華麗姿態的花鳥畫,是在東亞廣受喜愛的畫題,在朝鮮王朝也有很多這樣的作品。朝鮮王朝花鳥畫風格的演變沒有像山水畫分得那麼細,大致上來說,朝鮮花鳥畫是以中國宮廷所謂「院體畫」為基調,尤其以明代院體花鳥代表性畫家邊文進(活躍於15世紀前半)和呂紀(活躍於15世紀後半)風格為主。隨著時代的演進,花鳥的構圖變得更簡單、主題變得圖案化,而設色變得較為淡雅……(節錄)

朝鮮王朝的繪畫:山水.人物.花鳥

展期|2023.9.13-10.22
地點|日本福岡市美術館

(本篇圖版僅限展期內於網路曝光,完整文圖請見《典藏.古美術》373期〈悠遊朝鮮五百年──福岡市美術館「朝鮮王朝的繪畫:山水.人物.花鳥」特展〉,作者宮田太樹)

註釋:

註1 安平大君,名李瑢,字清之,朝鮮世宗與昭憲王后的嫡三子。自幼喜愛學問,藝術造詣高,精通詩文、書法和書畫。他相當賞識宮廷畫家安堅,安堅的代表作〈夢遊桃源圖〉就是根據安平大君的夢境所作。
註2 《明皇雜錄》記載,楊貴妃飼養了一隻嶺南進獻的白色鸚鵡,名為「雪衣女」,聰慧能背誦《心經》。每當唐玄宗下棋快輸時,楊貴妃便會放鸚鵡搗亂棋局。鸚鵡死後,貴妃為牠在宮中建鸚鵡塚。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蝦皮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FaceBook
Instagram

宮田太樹( 1篇 )

福岡市美術館學藝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