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山水篇〉前世圖師今姓李,不妨題作輞川詩──李公麟的〈山莊圖〉

〈山水篇〉前世圖師今姓李,不妨題作輞川詩──李公麟的〈山莊圖〉

11世紀末,中國繪畫的發展有了戲劇性的轉變。當大部分的職業畫家仍在從事傳統的政治、宗教等繪畫題材時,一群士大夫…
11世紀末,中國繪畫的發展有了戲劇性的轉變。當大部分的職業畫家仍在從事傳統的政治、宗教等繪畫題材時,一群士大夫藝術家卻開始醞釀讓繪畫成為反映個人生活經驗的重要媒介,而李公麟在其中更堪稱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受到其父喜好收藏法書、名畫的影響,李公麟在詩文、古器物學,書法、繪畫等各方面無不有相當的成就,尤以繪畫之造詣最廣為人知。元代夏文彥《圖繪寶鑑》稱譽李公麟「鞍馬逾韓幹,佛像追吳道玄,山水似李思訓,人物似韓滉,瀟灑如王維,當為宋畫中第一,照映前古哲也」,實不為過。
其人雖在朝為官,身處於新、舊黨爭不斷的北宋,卻是一位具有林泉之志和隱逸思想的文人。《宣和畫譜》說他:「仕宦居京師十年,不遊權貴門,得休沐遇佳時,則載酒出城,拉同志二三人訪名園蔭林,坐石臨水,翛然終日。」書中亦記載在北宋內府所收藏的107件李公麟作品中,諸如〈寫王維看雲圖〉、〈寫王維歸嵩圖〉、〈寫王維像〉、〈歸去來兮圖〉、〈山莊圖〉、〈九歌圖〉等皆為表現隱逸之題材。有意思的是,在這些畫作當中,有好幾幅都是以身兼畫家且深受禪宗薰習的唐代詩人王維為主題,顯見該位晚年於藍田輞川過著參禪悟道、吟詩作畫之生活、被後世尊為文人畫始祖的王維,儼然成為了李公麟崇仰和效仿的對象。
圖1 唐王維〈輞川圖〉,局部,1617年郭世元依五代郭忠恕摹本所刻成之拓本。圖∣廖堯震
如蘇軾有一回在題李公麟以杜甫詩意畫〈憩寂圖〉時,便戲言道:「前世圖師今姓李,不妨題作輞川詩。」蘇軾此言乃對應於王維曾說過自己「宿世謬詞客,前身應畫師」,並畫過一幅〈輞川圖〉(圖1)委請友人裴迪題詩一事。而實際上,李公麟確實亦選擇了王維作為自己扮演的角色,且深獲周遭朋友的認同。特別是他在為官初期,便已在安徽桐城的龍眠山購置一處莊園,且仿照王維〈輞川圖〉之模式繪製〈龍眠山莊〉圖,並邀請蘇軾、蘇轍兄弟為此畫作了圖記與詠詩,傳為藝壇嘉話。故而《宣和畫譜》在讚揚李公麟的畫藝時,即提到:「創意處如吳生;瀟灑處如王維,謂〈華嚴會〉人物可以對〈地獄變相〉;〈龍眠山莊〉可以對〈輞川圖〉是也。」足見李氏〈龍眠山莊〉圖在當時早已享有盛名。
只可惜李公麟〈龍眠山莊〉圖之原作早已佚失,如今傳世分散各地之數本皆為後世摹作,且各有殘缺。不過,根據學者韓文彬(Robert Harrist)之研究,可知藏於台北故宮和北京故宮的兩件摹本,均採用了李公麟最具特色──即不加設色、純以線條來表現物象──的「白描」技法繪製於紙上,且每段皆有小字榜題標記景物名稱,無論在構圖、風格與筆墨表現上皆相當接近,兩者同樣忠實反映出〈山莊圖〉原來初稿製作的狀態;至於現藏義大利Villa I Tatti, Settignano的摹本,則為設色絹本,不但材質不同,風格上也與兩處故宮之摹本有所差異,可能反映李公麟〈山莊圖〉完稿之後的另一面貌。透過三幅摹本之重建,可以讓我們一窺〈龍眠山莊〉原作之彷彿。
圖2 宋李公麟〈山莊圖〉卷首,局部,義大利Villa I Tatti, Settignano藏。圖∣廖堯震
圖3 宋李公麟〈山莊圖〉「建德館、墨禪堂、華巖堂、雲薌閣」四段景,局部,義大利Villa I Tatti, Settignano藏。圖∣廖堯震
只見畫面一開始,幾位文人正騎著馬,前有僕役引導,準備要進入龍眠山(圖2)。之後,主人翁李公麟與友人便頻頻於不同段落中出現,暗示不同的時間與空間之轉換。在此畫卷中,畫家刻意將人物放大、建築比例縮小,讓人聯想到六朝時期「水不容泛,人大於山」之傳統。另外,在構圖上,畫家除了運用製圖學的概念,於同一畫面結合了鳥瞰、俯視和平視等不同視點,仔細畫出山川、河流、建築的相關方位(圖3),還借用了11世末流行於佛經版畫中的山水、樹木形象,不僅讓畫作看來更具古拙的面貌,似乎也有宣示「龍眠山莊」作為私人家產之意味,同時強化圖畫與畫家生活經驗──特別是與佛教信仰之間的聯繫。例如,「瓔珞巖」、「墨禪堂」、「雨華巖」、「寶華巖」等景點名稱,均可與李公麟喜好學佛、禪修的活動聯結在一起。其中,「瓔珞巖」一景,將瀑布畫成網狀,像是菩薩身上的瓔珞項鍊(圖4);或是「雨華巖」一景,讓小僮懸攀爬到崖壁的樹上搖晃,使花朵飄落、灑在三位文士身上(圖5),更展現李公麟作為一位文人畫家充滿禪境詩意的想像力。
圖4 宋李公麟〈山莊圖〉「瓔珞巖」一景,台北故宮藏。圖∣廖堯震
圖5 宋李公麟〈山莊圖〉「雨華巖」一景,台北故宮藏。圖∣廖堯震
總之,〈山莊圖〉既是李公麟企盼著如王維般的隱居生活所繪製出的莊園生活景象,因此無論場景的命名、抑或畫中描繪的人文活動,無不與其此般信仰和人生觀息息相關。此外,畫中屢屢出現文士在溪水濯足、觀瀑、泛舟;或是群集論經講道、於書齋作畫、鑑賞鼎彝等,亦在某種程度上映射出北宋文人的生活經驗。從王維的〈輞川圖〉到李公麟的〈龍眠山莊〉,不僅在唐宋之際的視覺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亦為後世形塑出隱逸生活的理想面貌;而此般透過繪畫傳達個人心志趣向之表述方式,無疑也成為後世文人畫家津津樂道、追摹再三的最佳典範。
參考書目及延伸閱讀:
邱士華〈李公麟《山莊圖》〉,收入《大觀─北宋書畫網站》,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製作。
陳韻如〈李公麟《山莊圖》〉,收入林柏亭主編《大觀─北宋書畫特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6,頁99~101。
Robert E. Harrist《Painting and Private Life in Eleventh-Century China:Mountain Villa by Li Gonglin》,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8。
廖堯震( 5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