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兩件日本所藏手卷的重新發現
2018至2019年,兩件流傳日本但長年下落不明的宋畫──李公麟(1049?-1106)〈五馬圖卷〉與蘇軾(1036-1101)(款)〈木石圖卷〉(又名〈枯木怪石圖〉),再度重現世間。〈五馬圖卷〉作為東京國立博物館的館藏,在「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特展首度公開展出;曾為阿部房次郎(1868-1937)舊藏的〈木石圖卷〉則在佳士得香港拍賣登場。在中國出版的《中國繪畫全集》中,即使那時這兩件作品處境不明,仍以珂羅版的方式刊出其攝影照,顯見在二作重見世人以前,就已經被認定是重要之作。
在傳為李公麟唯一真蹟的〈五馬圖卷〉重出江湖的今日,根津美術館舉辦的「北宋書畫精華」特展,將讓〈五馬圖卷〉與至今為止學界藉以建構李公麟藝術風格的〈孝經圖卷〉同時展出,更同時將現藏日本的北宋書畫齊聚一堂,可謂百年難遇的機會。


以李公麟傑作而聞名的〈五馬圖卷〉(東京國立博物館),在睽違八十餘年再度出現在眾人視野。過去透過黑白的珂羅版圖片,可知道畫中人物與馬匹描繪精準,不過真蹟卻有著精細的筆法和細膩的色彩表現,與珂羅版圖片所呈現的、近似於線性白描畫法的印象截然不同。2017年我首次親睹〈五馬圖卷〉時,即驚嘆於真蹟和珂羅版圖片所呈現的印象差距竟然如此之大;從那一刻開始,我就夢想著有一天能策劃一個將〈五馬圖卷〉和〈孝經圖卷〉(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並列的展覽──今年秋天,這個夢想中的展覽終於在位於東京的根津美術館實現了。
〈五馬圖卷〉歷經南宋及清代內府收藏,其神品盛名經世不衰。卷中,五組由人物牽駿馬形成的人馬行列依序登場,人物與馬匹的描繪十分精準,而如牽引第一匹「鳳頭驄」的胡人鬍鬚的質感等處,畫中以高度的技巧詳實重現了各種物質性的細節。然而,畫家所成功掌握的並不僅有寫實性,畫中藉由流暢的長線與短線的結合、墨線的肥瘦、墨的乾濕變化,在「再現」與「表現」兩大相悖的方向性之間取得了平衡。與之相對的〈孝經圖卷〉(紐約大都會美術館),經明末文人大家董其昌(1555-1636)鑑定為真蹟後,因為與文人書畫觀之中建構出的李公麟擅白描、法六朝書風的印象(image)極為相符而舉世聞名。
宋末元初的周密(1232-1298)《雲煙過眼錄》一書中,存有似可對應〈五馬圖卷〉與〈孝經圖卷〉的記載;若據該記載,則李公麟所作〈孝經圖〉與〈天馬圖(推測可能為〈五馬圖卷〉的原名)〉曾同時為元初大收藏家王芝典藏。其後,具備高度的「再現性」且展現線條之美的〈五馬圖卷〉,以及流露文人畫「拙古」取向的〈孝經圖卷〉,這樣兩極化的風格,可以說被宋徽宗(1082-1135,1100-1125在位)繼承了下來。
日本收藏的宋代山水三寶
如果說唐代是屬於道釋與人物畫的時代,那麼北宋便是屬於山水與花鳥畫的時代。北宋時期,山水、花鳥畫家輩出,他們的作品更成為了後世所遵奉的「古典」。
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北宋山水典範之作──范寬〈谿山行旅〉、郭熙〈早春圖〉、李唐〈萬壑松風〉,向來有「鎮院三寶」的美譽。至於日本所藏的宋代山水畫中,描繪江南水景的(傳)董源〈寒林重汀圖〉(兵庫縣黑川古文化研究所)、重現華北遼闊山景的李成(款)〈喬松平遠圖〉(三重縣澄懷堂美術館),與以細膩筆法描寫風雨之中市井百態的燕文貴〈江山樓觀圖卷〉(大阪市立美術館),為論述北宋山水畫史時不可或缺的三件重要典範,堪稱日本所藏的宋代山水畫「三寶」,將在本次展覽集結展出。

董源描繪人們身畔的水鄉景致,被視為江南山水畫始祖 ,而傳稱董源所作的〈寒林重汀圖〉,被認為是董源畫風的最佳代表作。北宋沈括(1031-1095)於其著作《夢溪筆談〉卷17中,曾如此評論董源〈落照圖〉:「遠觀村落杳然深遠……遠峰之頂,宛有反照之色」,所述恰與〈寒林重汀圖〉吻合。此外,近年的研究發現〈寒林重汀圖〉中多處塗布白色顏料,從而證實了畫中所描繪的是降雪時的景色。

〈喬松平遠圖〉書有活躍於北宋早期的文人畫家李成(919-967)的落款,通常視為李成所創「平遠」山水構圖的最典型之作。畫中前景的巨大雙松與中景的枯木形成鮮明對比,突顯了遠近感;設置於畫面中央的地平線,則建構出無窮遠的空間──與唐代的山水畫相比,其表現可謂極富新意。〈喬松平遠圖〉與北宋中期李成一派的作品,如(傳)許道寧的〈秋山蕭寺圖卷〉(京都藤井齊成會有鄰館)等作品,在基本構圖上頗有共通之處。

〈江山樓觀圖卷〉為活躍於北宋前期畫院的燕文貴所作,畫中結合了華北畫風的山水樣式與刻畫精微的人世情景,最能體現被譽為「燕家景緻」的燕文貴畫風。作中畫面由三段場景構成:作為開場的第一段描繪著遼闊無垠的遠景,承轉的第二段以遠山掩映綿延無盡的景深,第三段則由壁立千仞的峽谷作結全卷。隨著各段場景推移,畫中的人物神情動作也隨之變化;隨著手卷開展,一陣暴風雨過境的場景,也在作者巧筆之下躍然卷上。
宋四大家薈萃
北宋(960-1279)為一文人政治的時代,文化活動的發展以士大夫為核心。當時士大夫之間流行以新穎自由的書風一較長短,特別是在行書和草書上競藝。蔡襄(1012-1067)、蘇軾、黃庭堅(1045-1105)和米芾(1051-1107)並列為宋代四大書家,其中,蔡襄活躍於北宋中期,繼承的是傳統而典雅的書風,另三大家則活躍於北宋晚期的文壇。蘇軾和黃庭堅並稱「蘇黃」,兩者所創的書風乍見皆為十分奔放的個性派,但蘇軾追求自然,黃庭堅則強調造型性,所重視的方向性各自迥異。米芾則熟習歷代書法名蹟,其書常見取法自王羲之等六朝名家之筆法。

本次展覽除了〈五馬圖卷〉圖後所拖黃庭堅跋,更匯集了另外三件日本所藏黃庭堅書精品。其一為〈王史二氏墓誌銘稿卷〉(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是將兩篇墓誌銘草稿合裱為一卷的作品。其中〈王長者墓誌銘〉為黃庭堅母系姻親王潨的墓誌銘草稿,王潨沒於元祐元年(1086),黃庭堅受其子王楙委託所作;而〈宋故瀘南詩老史翊正墓誌銘〉則是為元符二年(1099)正月下葬的史扶而作;由於書風相似,推測〈王史二氏墓誌銘稿卷〉的書寫時期應與〈五馬圖卷〉黃庭堅跋相近。其二為黃庭堅晚年的草書傑作〈李太白憶舊遊詩卷〉(京都藤井齊成會有鄰館),所書內容為唐代李白的〈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詩〉。其三為 〈伏波神祠詩卷〉(東京永青文庫),這件巨幅行書傑作成於建中靖國元年(1101)五月,時年57歲的黃庭堅以豪邁的筆法書寫唐代劉禹錫的〈經伏波神祠詩〉一首及自跋一篇。本展連同〈五馬圖卷〉跋,會場共計陳列五件黃庭堅書作,供觀眾親臨比較。

此外,雖然現存的禪僧墨蹟多為南宋和元代的作品,但其起源實可溯及北宋時期。在日本以「漂流圓悟」(譯註:流れ円悟,日本的傳說中,這幅墨蹟曾以裝在泡桐木筒內的狀態漂流到鹿兒島坊津海岸)著稱的國寶作品──圜悟克勤(1063-1135)〈印可狀〉(東京國立博物館)這件珍貴的北宋時期墨蹟,也將在本展隆重登場。
日本人自古憧憬的北宋文物
日本人對唐代與南宋文物的愛好和收藏歷史相當出名,實際上也有跡象表明,日本人從很早開始就對北宋文物深感興趣。首先,日本流傳著包含佛教經典在內的許多佛教文物,例如:由入宋僧奝然(938-1016)奉請至日本的北宋時期釋迦如來木造雕像(京都清涼寺),以「三國傳來」而聞名……(節錄)
北宋書畫精華
展期|2023.11.3-12.3(前期11/3-11/19,後期11/21-12/3)
地點|日本根津美術館
(完整文圖請見《典藏.古美術》374期〈邂逅奇蹟——來自根津美術館「北宋書畫精華」的邀請〉,作者:板倉聖哲)

【雜誌購買連結】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