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以宋畫為名:從故宮宋畫經典性的建立,看「筆歌墨舞─國寶進行式」的名品

以宋畫為名:從故宮宋畫經典性的建立,看「筆歌墨舞─國寶進行式」的名品

Establishing the Classicality of National Palace Museum’s Song Dynasty Paintings, Masterpieces at “The Expressive Significance of Brush and Ink - National Treasure Certification Process Under Way”

立足當下,作為面向大眾開放的博物館,故宮收藏的宋畫珍品不再祕而不宣。在公開展示與出版的過程中,這些作品經過層層詮釋與淘選,逐步形塑出我們現在對於宋畫的認識與判斷準據,也凝聚了幾份看似確切但又不斷變動的「夢幻清單」。這些「清單」可能是在重磅展覽中展出的文物,可以是故宮提出的「七十件限展書畫菁華」,也或許是在學者研究中屢屢被舉為標準作的名品。攤開這些不同的「清單」,件件是畫史上的經典,卻都還有可以討論的空間。

夢幻與經典

宋代書畫在時空流轉中越過千年,或動魄曲折,或緩緩自得,分落在世界公私收藏中受到妥善珍存。無庸置疑地,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故宮)是公認的宋畫收藏重鎮,所收宋代繪畫之精良與廣博,向來為學界及大眾所肯定。然而這份肯定與信心從何而來?夢幻名蹟的光環,有時來自觀看作品時剎那的感動,但更多時候,這些經典或許是奠基於觀者共同凝聚的眼光來建立,並在一層又一層的品評、述說下推進。

故宮的收藏來源於清朝皇室,而清朝皇室收藏又延續自歷代王朝。這一段接受史受到政權更迭與文化變動影響,在每一個轉折點顯示出相異而複雜的收藏樣貌(註1)。立足當下,作為面向大眾開放的博物館,故宮收藏的宋畫珍品不再祕而不宣。在公開展示與出版的過程中,這些作品經過層層詮釋與淘選,逐步形塑出我們現在對於宋畫的認識與判斷準據(註2),也凝聚了幾份看似確切但又不斷變動的「夢幻清單」。這些「清單」可能是在重磅展覽中展出的文物,可以是故宮提出的「七十件限展書畫菁華」,也或許是在學者研究中屢屢被舉為標準作的名品。攤開這些不同的「清單」,件件是畫史上的經典,卻都還有可以討論的空間。

回到最基本也最難有定論的問題:哪些作品可以歸入宋畫的範圍?為何我們要特別標舉某些宋畫,賦予他們深刻的價值?無論是潛心多年的學人,或初踏入展覽廳的文化愛好者,面對或熟悉或新見的文物時,心中想必都會迴盪著無限的好奇。本文從故宮的宋畫出發,伴隨讀者進入本年最終季的展覽「筆歌墨舞─國寶進行式」(圖1),凝神細聽名品從遙遠時代發出的迴音。

圖1 「筆歌墨舞─國寶進行式」展覽海報。

定位國寶:解碼故宮的宋畫珍藏

《文化資產保存法》中有關文物分級的初衷與用意,理想上要規範出一種統一而制式的標準,以利後續在保存、維護與展示中,能在程序面上有效地管理。所謂「國寶」,也應當是在多雙眼睛的重重審視中,共同認可而形成。不過實際上,對於文物價值的描述與想像,即使在研究者與審查委員之間,很可能都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如果我們回望這些文物從誕生到現在的故事,每個時代的敘事脈絡也有相當大的差異。

文物價值的建立起於作品創作後,歷代收藏者與藝術史論者對作品的紀錄、編纂及評述。在清末皇室政權解體以後,這些文物仍得以繼續作為國家的寶藏。就如學者王正華舉出徐悲鴻(1895-1953)、蔡元培(1868-1940)與陳獨秀(1879-1942)等人在20世紀初期對宋畫的擁立,即是一種建立藝術經典的代表。民初的知識分子將藝術與國家連動,成為民族精神的闡發而與西方抗衡,使得宋畫「寫實」的特色被刻意提出,也逐步形塑「宋畫」在現當代脈絡中的概念(註3)。學者陳葆真則透過說明學術研究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後期的階段性演進,指出研究趨勢影響了我們對觀看文物的觀看取徑與態度(註4)。

讓我們具體從文物來看,聚焦故宮所藏的宋畫名品。如果我們暫時抽離策展人為觀眾鎖定的目光,重新看待三件被稱為故宮「鎮院國寶」的宋代山水,或許能更深入地了解所謂國寶是如何形成的。范寬〈谿山行旅〉(圖2)、郭熙〈早春圖〉(圖3)與李唐〈萬壑松風〉(圖4)三軸雖然常被合視、尊崇為「三公」或「鎮院三寶」,但隨著學者陳韻如〈典範的脈動:從北宋山水畫史研究視野出發〉一文追索歷史脈絡,就會明白畫史文獻中從未將三位畫家合併觀之,三件立軸也從無共同收藏的經歷;這三件國寶,要自20世紀故宮轉為公開的博物館,在長期的策展取徑與研究議題的聚焦下,才共同成為北宋山水畫的典範(註5)。

圖2 國寶 宋 范寬〈谿山行旅〉,206.3×103.3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左)
圖3 國寶 宋 郭熙〈早春圖〉,158.3×108.1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中)
圖4 國寶 宋 李唐〈萬壑松風〉,188.7×139.8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右)

除此之外,面向普羅大眾的當代出版,也針對宋畫的經典性做出了各種不同的選擇與評估,在歷史上留下無可抹滅的蹤跡。於2017至2021年出版的《宋畫全集》第四卷,以六大冊的浩繁巨帙選收臺北故宮的藏品,讓我們再次檢視「宋畫」的跨度與光譜。標題以朝代為名,但除了收入宋(960-1279)時代的作品,也包納了傳為五代之梁(907-923)、南唐(937-975)、後蜀(934-965)等宋代以前的繪畫。之所以加上「傳」字,當是學界或收藏單位認為此作的畫家名款為後人所添附。如〈匡廬圖〉(圖5),因畫上傳為元文宗(1304-1332)所題「荊浩真蹟神品」而被定為五代荊浩(活躍於10世紀)所作,然而根據山體構成與皴法等樣式,學界普遍認為是不晚於南宋時期的摹本(註6)。雖為摹本,仍被定位為國寶,理由在於其仍是宋代繪畫中的珍稀罕例,並在部分層面中反映了荊浩的風格,也透露了宋人對於荊浩的理解。

圖5 國寶 宋 荊浩〈匡廬圖〉,185.8×106.8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定義「宋畫」的過程,就像逆向解開歷經不同時代的層層編碼。有些宋畫如上述〈匡廬圖〉般隱身在更早的唐、五代之名下;也有些名為宋畫的作品,等待我們重新發掘他們的身分。去年(2022)夏天,恰好兩件傳為李迪(活躍於12世紀)的作品,分別被選入了故宮「國寶聚焦」展覽展出,與驚豔文史愛好者的《物見:四十八位物件的閱讀者,與他們所見的世界》書籍中。前者是被納入「七十件限展書畫菁華」的〈風雨歸牧〉(圖6),後者是大和文華館藏〈雪中歸牧〉(圖7),日本學者塚本麿充在書中有專文論述。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已被定為國寶,有著李迪名款的〈風雨歸牧〉,在策展人將之與〈雪中歸牧〉(右幅)的筆描風格比較後,懷疑非為李迪親作,而可能與南宋閻次平畫派相近,或至少不晚於14世紀(註7)。再看到藏於大和文華館的〈雪中歸牧〉二幅,左右幅風格上竟也有差異,二幅能否同樣視為李迪的親筆作品,學界看法眾說紛紜。塚本麿充在《物見》與其學術論著中,認同右幅為李迪真蹟,左幅為至少早於14世紀的後補之作;但也坦白如此不同的風格,究竟要納入畫家個人樣式的差異,或是時代樣式的差異,仍是今後理解宋畫的重要問題(註8)。

圖6 國寶 宋 李迪〈風雨歸牧〉,120.7×102.8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所謂宋畫的範圍、尺度或光譜,還不僅止於年代的確認,可以更進一步納入區域的因子來思考。與宋代並存的遼(916-1125)、金(1115-1234),其作品該如何辨認?若再擴大面向東亞、中亞等處,這些地域與宋代藝術的交流狀況為何?在材料日益新出的現在,我們越來越能發現許多以「宋畫」為名的作品,實有曲折複雜的內涵。在臺北故宮的新展覽中,難得可見許多學界奉為經典的名蹟,其中包含許多「宋畫」,值得我們繼續一探究竟。

圖7 宋 李迪〈雪中歸牧〉,24.2×23.8公分×2,大和文華館藏。圖引自賴毓芝主編《物見:四十八位物件的閱讀者,與他們所見的世界》臺北:遠足文化,2022,頁131、132。

相映:故宮國寶正進行

迎來本年最終季,故宮推出了「筆歌墨舞─國寶進行式」(2023年10月6日至2023年12月24日,註9),為年末的書畫展覽注入相當可觀的能量,也與日本根津美術館的「北宋書畫精華」……(節錄)

筆歌墨舞─國寶進行式

展期|2023.10.06-12.24
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


註釋:

註1 石守謙〈清室收藏的現代轉化─兼論其與中國美術史研究發展之關係〉,《故宮學術季刊》第23卷1期,2005,頁2-33。
註2 陳韻如〈「宋畫」的檢擇:1930年代故宮藏畫之公開及其對重構畫史的貢獻〉,《故宮學術季刊》第37卷1期,2020,頁143-199。
註3 Wang Cheng-hua,”Rediscovering Song Painting for the Nation: Artistic Discursive Practices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a.”Artibus Asiae LXXI, no. 2 (2011): 221-46.
註4 陳葆真〈中國繪畫研究的過去與現在〉,《漢學研究通訊》第28卷3期,2009年8月,頁1-16。
註5 陳韻如〈典範的脈動:從北宋山水畫史研究視野出發〉,收入劉芳如等編《鎮院國寶─范寬.郭熙.李唐》,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21,頁10-36。
註6 小川裕充〈五代梁 荊浩 匡廬圖〉,《臥遊:中國山水畫的世界》,臺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7,頁192。或認定為北宋後期,12世紀以後的作風,參考陳韻如〈五代梁荊浩匡廬圖 軸〉,收入《公主的雅集─蒙元皇室與書畫鑑藏文化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6,頁110-115、271-272。
註7 下限基於畫幅中的明代司印(即明初洪武內府官印),參考故宮「國寶聚焦」官方網站,https://theme.npm.edu.tw/exh111/Spotlight11107/,2023年10月10日檢索。
註8 塚本麿充〈一幅宋畫.與適合觀看它的光:李迪〈雪中歸牧圖〉〉,收入賴毓芝主編《物見:四十八位物件的閱讀者,與他們所見的世界》,臺北:遠足文化,2022,頁130-140;塚本麿充〈終章 宋画の描写と空間理解─「雪中帰牧図」「蜀葵遊猫図」「萱草遊狗図」を例として─〉,《北宋絵画史の成立》,東京:中央公論美術出版,2016,頁628-630。
註9 關於本季展覽綜述及其中與國寶相關的精采說明,可參考故宮書畫文獻處代理處長何炎泉的最新展覽介紹。何炎泉〈國寶進行式─「筆歌墨舞」、「筆墨見真章」、「國寶聚焦」與「巨幅名作」中之國寶與未來國寶〉,《故宮文物月刊》第487期,2023年10月,頁4-22。

(完整文圖請見《典藏.古美術》374期〈以宋畫為名──從故宮宋畫經典性的建立,看「筆歌墨舞─國寶進行式」的名品〉,作者王怡婕。)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蝦皮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FaceBook
Instagram

王怡婕( 2篇 )

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文獻處職務代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