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期間,國立故宮博物院首度與國內三座公立動物園與屏東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合作,推出「故宮動物園」特展,以故宮所藏的動物圖繪為主。透過故宮展出的動物繪畫,配合動物園的動物資訊與實物展示,希望藉由兒童對動物的喜好,能夠輕鬆地看展,家長也可以不再視博物館參觀為畏途,讓兒童可以從小接觸藝術教育。
奈良國立博物館「「いのりの世界のどうぶつえん」海報。(圖取自奈良國立博物館網站)
不過不只台北故宮,日本也有類似的展覽。奈良國立博物館日前才剛結束的「いのりの世界のどうぶつえん」(神佛世界的動物園)也同樣針對兒童,挑選館內跟動物有關的展品,以「動物園」的概念作展示。而奈良國立博物館最主要的藏品多半是佛教文物,因此特別強調「神佛世界」。確實在佛教圖像當中充斥著動物的形象,比如佛菩薩時常會乘坐在特定的動物身上,最常見者,莫過於文殊菩薩所乘坐的獅子,以及普賢菩薩所乘坐的白象。此外,在密教系統中的明王與諸天,也有其騎乘的動物,比如大威德明王所乘坐的是牛,而摩利支天所乘坐的是豬。此外,佛教的圖像當中也有相當多的傳說動物,比如人首鳥身的迦陵頻伽或迦樓羅(金翅鳥),這些動物形象不僅出現在繪畫或是雕刻當中,也成為舞樂裡的角色,迄今日本的雅樂仍有這些舞樂的曲目,博物館也展示出了過去寺院為了表演這些舞樂所配戴的面具與身裝。
東亞佛教繪畫中,時常描繪文殊菩薩身側有獅子相伴。圖為元代王振鵬《維摩不二圖》局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隨著佛教傳入,佛教中的白象及獅子也在日本出現。圖為14世紀《釋迦文殊普賢十大弟子像》。(©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另一個重要的動物系統,就是十二生肖。在日本,十二生肖一般稱之為「十二支」,直接與地支結合。在唐代的墓葬中,有出土擬人化的十二生肖俑,這些俑通常做成文官的模樣,但替換成生肖動物的頭,與現在我們理解的十二生肖形象很不相同。日本雖然沒有這樣的出土文物,但奈良東大寺保存了「十二神將立像」,是以武將的形式呈現,分辨神將所代表的生肖,主要是根據頭盔上的動物裝飾,似是將十二生肖視為保護佛教的護法神。
唐代擬人化的十二生肖俑。(©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除了十二生肖之外,另一個常見包含動物的系統,就是今日廣為所知的「十二星座」,也就是黃道十二宮。黃道十二宮起源於古代西亞,傳到印度之後被佛教所吸收,再經由佛教傳入中國。在密教圖像當中有「星曼陀羅」的圖像,其中就包含了十二星座。只是這些星座的名稱,有些跟現在的習慣說法有所不同,比如現在稱的雙子座,在當時稱之為「夫婦座」或「童男童女座」,而射手座則稱為「弓座」,在圖像上只畫出一張弓的圖案。然而十二星座當中的動物,比如獅子(獅子座)、蟹(巨蟹座)、牛(金牛座)、羊(牡羊座)、蠍子(天蠍座)等,並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僅有摩羯座所採用的圖像,是佛教圖像裡的傳說動物摩羯魚,而非西方羊身魚尾的造型。對照今日我們所熟悉的西方圖像,有種既熟悉又陌生的趣味。
奈良博物館不走跨界路線,而是從館藏的佛教文物出發。對日本來說,佛教是一個重要的文化源頭,佛教傳入日本,不僅帶來新的信仰,更帶來先進的文明與技術。雖然在佛教傳入之前,日本出土的早期陶製品「埴輪」中,也有不少的動物形象,比如雞、馬、鹿、豬等,但佛教傳入日本後,隨著佛教一同帶來的各種物質文明,使日本文明有大幅的進展。這也是奈良博物館為何會以「神佛世界」作為展覽主題的原因。
日本佛教圖像中常有動物,圖為14世紀《春日鹿曼荼羅》。(©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除了奈良博物館,位於京都車站七樓的えき(車站)美術館也展出「京都市美術館所藏展─動物パラダイス(動物天堂)」,展示近代日本畫作品中以動物為主題的作品。相較於奈良博物館或台北故宮以「動物園」為主軸,針對學齡兒童規劃設計的展覽,此展在規劃上較為單純。明治維新以後,日本繪畫受到西方影響進行改革,成為所謂的「日本畫」。傳統日本繪畫的畫題中,就已經有相當多飛禽走獸的主題,但近代的日本畫融入西方的寫實技巧,以及東方的筆墨趣味,呈現出獨特的表現風格,並且增加了許多過往很少入畫的主題,比如畫鴕鳥、海獅,或是熱帶珊瑚礁海域的景色,即令放到現代,都顯得獨樹一幟。不過展覽當中並沒有就這些動物主題的作品有更為深入的說明,殊為可惜。
「京都市美術館所藏展─動物パラダイス」海報。(圖取自えき美術館網站)
動物主題是歷久不衰的入畫題材,也容易引起一般人的興趣,台北故宮與奈良博物館不約而同以「動物園」的概念出發,設計出針對兒童的主題展覽,可謂英雄所見略同。雖然奈良博物館和えき美術館已經結束,但在台灣,還可以把握最後一點時機,去參觀台北故宮的展覽,一同領略古畫中的動物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