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四年展(Prague Quadrennial, 簡稱PQ),是目前全球最大、唯一以當代劇場設計及劇場建築為主題的世界性展覽。1967年由捷克文化部舉辦第一屆,於以新藝術建築聞名的博覽會場地工業宮(Industrial Palace)舉行,計有79國參展,超過800位全球藝術家參演,並且約有600場演出、工作坊及演講,有如劇場界的奧林匹克盛會。
PQ 2019以想像力、轉化、記憶 (Imagination, Transformation, Memory)為主題,分為四大主展覽及競賽(註1):「國家及區域展」(Exhibition of Countries and Regions)、「學生展」 (Student Exhibition)、,「表演空間展」(Performance Space Exhibition)、「斷片」(Fragments)(註2)。台灣技術劇場協會(TATT)自2003年起籌團組隊參加「國家及區域展」,及「學生展」二大展區,同時亦有許多台灣劇場團隊參加,向國際展現台灣劇場豐沛的能量。
2019布拉格四年展(Prague Quadrennial)。(攝影/郭唐菱)
台灣學生館:邀請觀眾加入台式熱炒店的角色扮演
本次台灣學生館的「試衣間」奪得大會最佳學生展體驗獎。展覽採取體驗式劇場的形式,將台灣熱炒店場景搬到會場,設有六個試衣間。首先體驗者依個人意願選擇一張寫有角色台詞的紙卡,接著戴上耳機,在試衣間中換裝,再進入海產店的場景中,透過耳機傳達的指令,扮演陳弘洋劇作《再約》中的角色,依指示完成特定任務。
台灣學生館的「試衣間」,共設有六個試衣間,首先體驗者依個人意願選擇一張寫有角色台詞的紙卡,接著戴上耳機,在試衣間中換裝,再進入海產店的場景中。(攝影/郭唐菱)
本屆的布拉格四年展,台灣學生館的「試衣間」奪得大會最佳學生展體驗獎。(© Prague Quadrennial)
本次台灣學生館的「試衣間」奪得大會最佳學生展體驗,展覽採取體驗式劇場的形式。(攝影/郭唐菱)
一進入展場,猶如踏入台灣,策展團隊帶來紅色圓桌、台菜菜單、台灣啤酒、透明冰櫃、電視機,充份展示鮮明的台灣文化符號。觀眾所扮演的角色將與不同的道具互動,例如因應打開電視播放卡拉OK歌曲,打開冰箱、舉杯敬酒等。
在「試衣間」一旁觀賞的觀眾。(攝影/郭唐菱)
策展人江妍瑩表示,本屆大會的主題是「想像力」,由文字啟發想像力的靈感出發。首先以台詞文字激發觀眾對角色的想像,換衣服有如退去原有知覺重新進入角色的儀式,以角色扮演讓觀眾體驗文字劇本轉換為實際角色的過程。例如觀眾一開始在選擇角色時,以文字來想像角色的既定形象,之後卻體驗到了顛覆性的劇情。
《再約》描述了一對即將離婚的夫妻在熱炒店舉辦告別會,充滿狗血劇情。策展人表示,劇場藝術擅長處理衝突的張力,能控制愛情、暴力等強烈而直接的情緒,也是本展所試圖呈現的劇場魅力。
換好裝後進入海產店的場景中,透過耳機傳達的指令,扮演陳弘洋劇作《再約》中的角色,依指示完成特定任務。(攝影/郭唐菱)
本展覽的設計十分複雜,需兼顧許多技術細節,經二次盲測和多次檢討方能達到效果。例如加強空間設計、使用者設計和簡化流程,讓體驗者能快速換裝入場,並有效辨識出六個不同的角色。採用同步播放的技術,使得角色互動不致漏拍。也安插了專業演員控制場面,使演出互動能順利進行。除了體驗以外,本展亦具有靜態展示功能,沒演出時如同一般展覽,工作人員皆努力地展現台灣的「人情味」,工作人員會邀請經過的觀眾,一同聊天、分享演出所剩下的啤酒。
此次展出廣受好評,並未特別受到文化差異和觀眾英語能力的限制。有觀眾表示像是自己的靈魂到了另外一個國家,也有觀眾認真扮演了原先感到勉強的角色,結束後對團隊致謝。台灣學生館的展覽,成功地將台灣人的熱情和文化特色帶到了布拉格。
策展團隊帶來紅色圓桌、台菜菜單、台灣啤酒、透明冰櫃、電視機,充份展示鮮明的台灣文化符號。(攝影/郭唐菱)
台灣國家館:以土地公的眼,笑看寶島輪迴記
本次台灣國家館「寶島浮沉」在五公尺見方的展位上裝置遺址場景,設置一座台灣常見的土地公小廟及大量的廢土。觀眾於現場下載手機程式後,以AR配合實景觀看一場台灣唸歌的演出。時間點是設定在世界毀滅後,對象是一座擁有數個名字的小島。觀眾可走動觀看,展場逐漸被虛擬的海水淹沒。海面漂浮著許多物件,例如台灣早期加工出口業的鳳梨罐頭、腳踏車、布偶、主機板、雨傘、斗笠、軍機、中華台北奧運旗、印有蔣介石封面的《時代雜誌》和鄧麗君的唱片等。
土地公廟是台灣意象的代表,旁白的身分是土地公,已經看過了無數次創造及毀滅的輪迴,用幽默的台詞,傳達面對世人殘害土地、爭權奪利、自我毀滅的無奈,因此廟前擺放了一副笑筊。
台灣國家館「寶島浮沉」在五公尺見方的展位上裝置遺址場景,設置一座台灣常見的土地公小廟及大量的廢土。(攝影/郭唐菱)
旁白一開始特別引導觀眾聚焦自由女神像,卻說:「自由能做什麼?不能吃也不能用」。策展人王奕盛認為,台灣的神不太管自由,然而自由卻是台灣現下該捍衛的資產。自由女神出現後觀眾望向萬里長城,暗示了美墨邊界的議題。人類擅長圈地為王,總是劃清界線,然而洪水來襲後界線已失去意義。唸歌也強調天上的飛鳥,因洪水失去了落腳處,只能飛個不停。演出的最後以台灣送葬康樂隊常用的「西索米」作為結尾,意指新的輪迴又即將開始,但仍有正面鼓勵的意味,土地公說道:「等水退去後,只要給他們一卡皮箱,每個人又繼續走出了。」
王奕盛表示,AR是一種虛實並存的形式,相當程度地反應了台灣在國際上的處境。使用AR也是觀看方式的改變,劇場希臘文Theatron原意即是「看的場所」,因此本作品將觀眾從劇場座位中拉出來、放到現在每個人都過度依賴的手機中,來體驗一場演出。
觀眾於現場下載手機程式後,以AR配合實景觀看一場台灣唸歌的演出。(攝影/郭唐菱)
此外,本作品受藝術家楊順發《台灣水沒》啟發,關注全球暖化的議題,影片裡面的海水上升,便是提醒觀眾全球暖化的嚴重性。策展人表示,台灣是世界公民的一部分,應該參與國際化議題的討論,建立自己的高度,創造國際對話的平台,不再只是單向的軍備展示。
本作品匯集了多位長期關懷台灣文化主體性的創作者(註3),也探討全球人類共同面對的普世議題。許多觀眾看了作品後表示感動,也有觀眾對廟宇表示興趣,由此認識了台灣的民俗信仰和國際處境。而AR的使用,也向觀眾展現了台灣的科技實力。
台灣團隊前進布拉格,展現堅強的劇場力
今年有許多台灣團隊參與PQ的其他延伸計畫,衛武營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帶領「Eureka發現計畫」創作群演出《Lift Me Up》、再拒劇團演出《渾沌詞典:補遺》、廖冠堯演出《蘑菇頭》,淡江大學建築系與拾棲茶館以URS127參與表演空間展,並有多位台灣實習生參與大會的實習生計畫。在此次PQ 2019中,台灣團隊在演出、展示設計、行政管理上能見度皆高,向國際宣告了台灣堅強的劇場實力。
註1 PQ2019除展覽外尚有多項展演活動,包含Site Specific Performance、Formations、36Q、PQ Talks、PQ Studio、Emergence、PQ Publication Award、PQ Youth and Family,以及開幕和頒獎典禮等特別活動。
註2 展出國家以該國劇場設計大師的一件具代表性及紀念性的物件,呈現該國最具突破性的舞台設計、服光、燈光、投影或聲音設計成果。
註3 創作者皆為長期以台灣文化主體性為作品精神的藝術家,如文本創作吳明倫、汪兆謙,音樂設計柯志豪,唸唱由微笑唸歌團演出。
本屆的布拉格四年展,台灣學生館的「試衣間」奪得大會最佳學生展體驗獎。(江妍瑩提供)
本屆的布拉格四年展,台灣學生館的「試衣間」奪得大會最佳學生展體驗獎。(江妍瑩提供)
郭唐菱( 3篇 )追蹤作者
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文化,媒體,文創系博士候選人。曾推動藝術銀行、公共藝術、文化志工等政策,具豐富政策實務與行政經歷。專長文化政策評論、各國文化政策調查研究,文化外交觀察報導,展覽評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