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鄭又嘉專欄】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鄭又嘉專欄】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每一項書畫文物乃至於文房器用的獲得都只是起步,都是要帶領你進入一個人與物共舞、豐美無比的精神世界,而那個精神世界是能夠讓你安頓身心,既非物也非外在的名利權位所能辦得到。安頓身心是人活於世最重要的事情,因為包括人身肉體在內的所有物質、所有有形有相的一切都會毀壞,惟有精神能夠長存。
一陣子參觀了一位具備良好國學修養、能寫、能刻的藝術家的書法篆刻及茶香道具創作展,看著這些由竹木牙等材質製作而成、造型簡約並少或無紋飾的文房用具,藝術空間的主人忍不住嘆息著說,這些茶香道具如此的不起眼,不知藏家買主是否會有興趣購藏?筆者在一旁安慰鼓勵他說:這些文房用具的神采和光芒,在他們被使用的時候才會散發出來,而且會是愈動愈出的。
這位藝術空間主人的嘆息,相信是許多深諳中國古代藝術三昧並想要將之傳承與推廣的人們的嘆息。中國古代藝術是道器一體的藝術,具有「自然無為」、「虛靜」、「柔弱」、「不爭」、「處下」、「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功成而不有」、「質樸」、「無欲」等等的特徵特性,反映在書畫文物的美感上就會顯得素樸安靜而不搶眼,與現在貼身網路速度之下,為達到最大的影響力,並藉之攫取最大商業利益,而要在瞬間奪取人目光、激情四射、豔麗無比、羶色腥重口味的感官刺激與標榜炫耀、爭論不休以突顯自我的情況大相逕庭,人們在這樣的環境中耳濡目染、漸成習慣,願意在這些素樸安靜的書畫文物面前駐足片刻都是不易,更遑論去了解其製作與獲得的難能可貴、並進一步藉之去探究其廣袤深邃、無邊無際、無窮無盡的內涵。
北宋定窯〈牙白劃花回紋茶托〉。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於是為了達到推廣或商業目的,大家各出奇招,或運用新穎媒介和工具、或在行銷包裝上下功夫,或打名人牌做為號召,只是藝術文化的本質把握得不夠穩健牢固、衝過頭的結果則難免顯得劍走偏鋒、本末倒置,反而引起不良的風氣,導致大家將重點放在和藝術文化無關的層面上、造成錯誤的認知,或僅止步於物本身。殊不知,每一項書畫文物乃至於文房器用的獲得都只是起步,都是要帶領你進入一個人與物共舞、豐美無比的精神世界,而那個精神世界是能夠讓你安頓身心,既非物也非外在的名利權位所能辦得到。安頓身心是人活於世最重要的事情,因為包括人身肉體在內的所有物質、所有有形有相的一切都會毀壞,惟有精神能夠長存。
老子《道德經》第十一章中說道:「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有」所帶給人的便利,只有它和「無」相配合時才會顯示出它的用處來,如果沒有留有空無的空間,所有的實有都沒有辦法發揮作用。一般大家都只看外表而不重內涵,只重物質而忽略精神層次,只注重實有的作用,而忽略空無的作用,然而空無是能產生很大的作用的。以筆墨紙硯來說,透過此文房四寶的運用,不僅能寫書法、畫畫,更能藉由寫字畫畫幫助自己身心不斷的提升,與生命展開對話。而筆墨紙硯看似平凡無奇,事實上他們不僅以天地日月山川所孕育出來的精華為原料,也需要順天應時地去等待時間、天候等大自然條件的配合,有造化之功,也有工匠藝師的人事去媒合,只要去細數其原料成分與工序工藝,就會明白是多少與自己生命同樣平等、可貴的動植物生命的犧牲、身體的受傷換取而來的,是多少工匠藝師凝心聚力的生命與歲月奉獻而來的,如何不令人驚心動魄,如何不令人感恩戴德,使用如此貴重之物,如何不好好認真寫字畫畫,方能不辜負如此的恩情與恩典。而這些都不是光看外表或只花錢收藏物件就能夠知道的。
老子《道德經》第廿六章中說道:「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君子即使擁有豐美的物質享受,卻仍能夠保持靜重、無欲,不受物的拘束、不為物所繫累而安然處之。古今真正懂得中國藝術乃道器一體的藏家,於收藏的過程中體道、悟道、行道,明白古董字畫的收藏如同萬事萬物一般都是因緣合和的結果,都將生住異滅、成住壞空,都只是暫得,都將成過眼雲煙,所以能夠歡喜相遇而不執著,一如今日我們從藝術市場與收藏所看到文物的聚合流散,他們深知收藏過程的重點在於如同老子《道德經》第十四章中說:「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把握早已存在的道,來駕馭現在的具體事物。能夠了解宇宙/天地萬物的原始,叫做道/宇宙自然運行的法則。
唐〈觀象硯〉。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現在中國藝術領域的一切種種皆呈現浮於表象或扭曲的狀態,就是因為文化環境失落所致,古代中國文化對書畫文物來說,如同道對萬物一般,是演化一切的總源頭,能夠真空生妙有,如今書畫文物欠缺古代中國文化的有力支撐,猶如失根的蘭花、無根的浮萍。因缺乏對無形、虛空的道/宇宙自然真理/中國藝術文化精髓的重視,而不從道/宇宙自然真理/中國藝術文化精髓的根本著手,反而是想方設法地要從書畫文物的「實有」著手,不明白道與書畫文物兩者是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的,而難以達到不論是推廣或商業等等預期的目標。一切還是應該回歸根本,先從習道、體道、悟道、行道做起,大家具備了中國藝術文化的涵養,懂得箇中精髓,便能懂得欣賞道所體現出來的美,與之相互共鳴,那關於中國書畫文物在各方面的推行,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鄭又嘉( 5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