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1860年間,英國維多利亞艾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V&A)購入第一批所謂的「中國外銷畫」。絲綢、陶瓷與茶葉是當時中國三大出口商品,所以關於這三種商品的製造過程,自然也成了外銷畫的熱門題材。館藏一套《製絲》冊頁,共計16幅,描繪了絲綢生產從種桑、養蠶、紡織、印染、採買販售到裝貨出洋的全部過程。
此處所見頁面,即是描繪婦人在溪邊浣絲的場景。在畫冊最後一頁的小紙片上曾發現作坊及畫師訊息,內容為:「粵東省城曉珠里英泰吳俊畫印」。曉珠里即今日廣東市楊巷路北段,估計英泰是專做洋人生意的店鋪名稱,然關於吳俊的生平事蹟卻無法知曉,有待日後進一步的研究。
中國外銷畫生動寫實的特徵,在《製瓷》冊頁上表現得更加清楚。例如〈造盆〉畫面中可以看見畫師善巧地使用明暗法,藉之強調物象三度空間的體積感以及彼此之間的關係。亦透過透視法描繪建築物,讓觀者感受到較為逼真的場景。此外,納入這套組圖的畫題,要比之前的類似作品包含更多工序,例如水路運輸、搬入貨艙等重要環節,這些新增的作業流程圖繪,顯然是為了要滿足西方顧客的求知慾與好奇心。
17世紀時洋人開始接觸茶葉,對茶葉種植和烘焙製造也產生濃厚興趣。透過圖繪了解茶葉生產與銷售過程,比起文字描述更為直觀,因此在館藏《製茶》組圖中,便可見到關於茶葉栽培、加工和銷售等活動。畫師根據個人在本地茶園獲得的知識和觀感,進而加以繪製。此處所見〈炒青〉步驟,說明茶葉萎凋之後,須把茶葉置於密室內存放,待其發酵,然後再進行炒焙,這是紅茶製作過程的一道工序。整套畫作多著墨於生產部分,藉之明示茶葉種植和加工過程的細節。
館藏還有一套十分有趣的百工圖畫,展示往昔廣州街頭各行各業的人物形象,包括小販、織婦、雜耍者、修補工、剃頭師、釀酒人、賣藝武僧、算命師以及夏日來一碗透心涼的甜品店家等等。圖中內容五花八門,職業無奇不有,超乎一般想像之外。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如今這些老廣州城內的市景風情,早已逐漸從當代世人的眼前消失匿跡。V&A收藏的這批圖畫,彷彿能把觀眾帶回到過去,留下豐富生活社會的視覺歷史見證。
完整全文請見:《典藏.古美術》2022年3月號〈森羅萬象—英國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的中國繪畫收藏〉,作者:林逸欣。
【雜誌購買連結】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