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慶壬寅:日本美術館的生龍活虎

慶壬寅:日本美術館的生龍活虎

Celebrating the Year of the Tiger: Mighty Animals in Japan’s Art Museums

年初到博物館裡見見當年生肖,似乎已是日本美術愛好者的不成文習慣。從東京國立博物館、京都國立博物館、豐田市立美術館、琦玉縣近代美術館,至民間的福田美術館、大倉集古館……,無不將其老虎館藏秀到展示台上供人欣賞。

年初到博物館裡見見當年生肖,似乎已是日本美術愛好者的不成文習慣。從東京國立博物館、京都國立博物館、豐田市立美術館、琦玉縣近代美術館,至民間的福田美術館、大倉集古館……,無不將其老虎館藏秀到展示台上供人欣賞。縱使到了近代,日本藝術家仍少有機會親眼目睹老虎,使其長相來回在貓與豹之間。這些作品也成為了古人腦中意象再現的重要證據。

《玉蟲廚子密陀繪摹寫─捨身飼虎圖》,明治時代,75.8 × 53.5 cm 。(© Tokyo National Museum Digital Content )

在東京國立博物館的寅年新春展中,特別用老虎迎接開館150週年的序幕。以佛教傳說、日本之虎、亞洲之虎、博物館學……等多重觀點討論其藝術性。首先透過《捨身飼虎圖》來展示老虎作為靈獸、避邪的宗教意義。畫面臨摹自法隆寺的佛教工藝品玉蟲廚子上的圖像,紀錄釋迦摩尼佛前世仍為薩埵王子時,犧牲自我、餵予飢饉老虎母子的過程。

因古人眼裡龍與虎實力相當,使水墨畫經常有兩者同時登場的畫面。17世紀安土桃山時代,由曾我直庵繪製的《龍虎圖屏風》 裡,右有龍乘風遞進、作威嚇貌、下有波濤洶湧,左側的虎卻從容現身,亦保有隨時衝出畫面的躍動感。畫面裡的風聲、浪聲、竹林聲,隨墨水筆觸抑揚頓挫。

《陣羽織 白吳絽服連地虎模様描繪》,江戸時代19世紀、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安利夫人寄贈。(©Tokyo Art Beat

老虎的意象也被用在金工、漆器、瓷器上,比如本展主視覺——19世紀的服裝《陣羽織 白吳絽連地虎模樣描繪》。別於過往將動物繡在衣服肩頸、衣袖,這件作品直接把目光炯炯的老虎佔滿背部。縱使陣羽織為日本戰時服裝,在祥和的江戶時代仍代表武士的榮耀地位。

《博物館寫生圖(虎皮)》,江戸至明治時代19世紀,東京國立博物館藏。(©Tokyo Art Beat

從博物館學視角來看,江戶、明治時代的《博物館寫生圖(虎皮)》將老虎前後腳攤平描寫,並在右上角詳載虎皮尺寸。從鼻至尾的「八尺五寸」換算成今日長度為250公分,過去只用大面積顏色交代的頭部,也多出了對皮毛一根根的細膩刻畫。在《博物館寫生圖(虎頭)》更明顯表現近現代後,老虎作為動物而非繪畫主題的圖繪紀錄。

東京國立博物館也特地展出韓、中、東南亞的虎型藝術品,以綜觀亞洲對於虎的見解與認知。19世紀的朝鮮因效法中國制度,將官服的胸口和背上縫製各官階的方形徽章。虎為武官的標記,然而從徽章裡趨近於豹的斑紋,可以推測當時朝鮮對虎與豹的區別略顯模糊。在旁展示的文書《朝鮮國王國書別幅》裡,也可以看見1643年朝鮮向中國進貢虎皮的紀錄。(註1)

尾形光琳,《竹虎圖》,紙本墨畫,28.3×39 cm,江戶時代18世紀。(©京都國立博物館

順道一提,今年年初京都博物館也大力宣傳鎮館之寶兼吉祥物的「TORARIN」(虎琳)。牠的設計出處為《竹虎圖》,畫家為江戶中期琳派的確立者——尾形光琳。老虎略帶好奇心、睥睨斜視的神情,即使放到現代也毫無違和。老虎淡色輪廓、濃色線條的重疊筆法,以及忽略遠近、著重平面的大膽構圖為琳派作品的兩大特徵。

京都國立博物館的官方吉祥物「虎琳」(トラりん)。(©京都國立博物館)

另外,位在京都嵐山、由民間經營的福田美術館,從1500件館藏中篩選動物畫精華,讓參觀者飽覽老虎與其他生肖的生動意象。當時的江戶時代畫家因無法觀察老虎,於是參考中國輸入的繪畫與毛皮,再將其應用在貓的立體構造來描繪。這造成了當時的日本虎像前腳無關節、仰頭過度、肩部過高……等,近似貓而不自然的傾向。如圓山應舉的《虎圖》(下圖左一)以及長澤芦洲的《虎圖》(下圖右一)裡,老虎的兩隻前腳或交錯或並排,即是參考貓走動與靜坐的模樣。與其說威風凜凜,貓系可愛的形容或許更為貼切。

福田美術館虎年展覽「老虎,有時候有貓」(トラ時々ネコ 干支セトラ)展覽主視覺。(©福田美術館

江戶時代的曾我蕭白,最擅長描繪奇特的人物、動物神情。從《虎圖》(上圖左二)裡,可以感受到微側坐的虎,露出神似人類的滿足微笑。其眼上如眉毛般的白毛,為當時位在長崎的畫家們,觀察中國舶來品後表現出來的虎畫特徵。雖然曾我蕭白來自京都的傳統繪畫世族,卻以大膽構圖、粗獷筆致著稱,至今仍受大眾喜愛。

竹内栖鳳,《猛虎》,絹本著色、軸裝一幅,1930。(©福田美術館)
大橋翠石,《猛虎之圖》,20世紀。(©福田美術館)

竹內栖鳳為明治時代的京都畫壇權威。《猛虎》是他在嵐山車站周邊的「霞中庵」私宅完成的作品。嘴巴半開的老虎缺少了威猛氣勢、卻聚精會神、往上飛撲獵物。另外與竹內栖鳳、橫山大觀並駕齊驅的大橋翠石,更是潛心鑽研老虎的代表畫家。同前作品的動作,《猛虎之圖》 裡的老虎緊盯前方獵物,不明顯的虎紋與草叢顏色巧妙融合,可見畫家安排的用心。

除了中世、近代藝術以外,與老虎有密切關聯的現代畫家タイガー立石(Tiger Tateishi),也是今年日本各地的展出重點。タイガー立石,本名為立石紘一。以出生虎年為契機,將筆名取為老虎的片假名。出生於1941年福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物資缺乏下,立石以碳礦、石頭代筆,席地作畫。從小立志成為畫家而讀遍世界美術全集與漫畫,亦協助電影看板繪畫工作。22歲那年,他在前衛藝術的指標性展覽「讀賣前衛展」中,將漂流木、玩具直接拼貼在繪畫作品上一炮而紅。

タイガー立石,《百虎奇行》,1989,田川市美術館蔵。(©埼玉縣立美術館

埋頭創作日式普普藝術的同時,立石因發行的詼諧漫畫在日本國內外紅極一時。然而,28歲的他卻毅然遠赴義大利米蘭。13年的歲月,他深入研究漫畫與油畫的分割構圖,誕生出經典的「漫畫分割繪畫」代表系列作品。史無前例的畫風令藝廊經營者亞歷山大.勞拉斯(Alexander Iolas)十分欣賞,並將其作品推往國際。同時,立石也燃起對漫畫、科幻、設計與建築相互應用的興趣,在建築師兼設計師埃托雷.索特薩斯(Ettore Sottsass)的工業設計研究所任職,此經驗也為他日後的作品奠下重要根基。1982年立石歸國後,以掛軸、屏風、繪本、陶土……多樣的媒材創作,其中以大正、昭和、平成時代為主題的大型油彩總結日本近代社會,為其晚年代表作。

タイガー立石,《虎之夢》,繪本原畫,1984,個人收藏。(©千葉市美術館
タイガー立石,《昭和素敵大敵》,油彩,1990,田川市美術館收藏。(攝影/鄭禹彤)

縱使立石題材多變,仍可以在不同時期的作品發現老虎的蹤跡。這與超現實主義藝術家不斷對同一主題進行描寫的傾向不謀而合,立石也在後來的訪談承認其受到超現實主義的影響,也隱含再三確認自我原創性的心情(註2)。「紙老虎」的俗諺與日語通用,立石將其字義上的虛張聲勢用於畫面,以表達想將物體再現、卻又不完全還原的矛盾概念,也是他不斷處理的創作課題。

回顧17世紀至現代,日本藝術家對老虎的詮釋從宗教靈獸,走向自我心靈的覺察或者純粹動物紀錄。不同於其他動物較為單一的特徵個性,透過貓科的根源與古人腦中揣想,凸顯其可愛、親近的一面。在社會局勢紛亂的現在,更希望透過美術館中虎的意象,讓我們乘載過去的能量,勇敢、有智慧地走向將來。


註1【オンラインギャラリートーク】1月「博物館に初もうで 今年はトーハク150周年!めでタイガー!!」古川研究員(平常展調整室)、沼沢研究員(保存修復室)Youtube影片,最終閱覽2022年2月25日。
註2 タイガー立石,〈タイガー立石の巻 なにかでない者の譜〉,《美術手帖》1982年11月號,頁64。


延伸閱讀|寅年觀虎,福虎生豐:近現代名家虎畫大觀

鄭禹彤( 24篇 )

畢業於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曾實習於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現活躍於日台近現代藝術專文撰寫、旅遊導覽、翻譯經紀。用眼、耳、鼻、舌、身、意感知藝術的血肉笑淚,蛻變成字、普及於世。 合作邀約:chengyutungar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