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從來都是個問題;從蜻蜓點水到推心置腹之間尚有重重灰階。而自從當代藝文產業將國際交流作為一種方便的展演生產形式乃至分類,交流型計畫「灰階」間的多元可能,逐漸在扁平化的展呈樣態、制式化的機構運作之中被遮蔽、甚至消弭。時有耳聞的,是深度交流在不斷推陳出新的展演潮中成為奢侈,甚至主辦機構本身的規模與層級也直接成為一種包袱。因而,資金有限、但具彈性結構的小型藝術機構、替代空間反而更能成為多元交流的試驗場,不時創製出值得觀察與細究的展演計畫。
卡羅琳娜、馬凱維奇+巴斯卡、皮洪《為了不被火藥與拳頭粉碎》,錄像,2018。 (立方計劃空間及非常廟藝文空間提供)
這兩個月在立方計劃空間(簡稱立方)與非常廟藝文空間(簡稱非常廟)同時展出的「塵念塵:神話與人間」(Dust to Dust: Of Myths and Men,簡稱「塵念塵」),是這兩個小型機構與盧森堡卡西諾當代藝術中心(Casino Luxembourg – Forum d’art contemporain,簡稱「卡西諾」)的合作計畫展。展覽由「卡西諾」的館長凱文・穆蘭(Kevin Muhlen)策劃,並未有坊間流行的「聯合策展人」共同擔綱或掛名;參展藝術家也只有兩組、共三位:雙人組卡羅琳娜・馬凱維奇+巴斯卡・皮洪(Karolina Markiewicz & Pascal Piron)和馬可・葛丁荷(Marco Godinho),他們都是盧森堡人,但馬凱維奇和葛丁荷都分別具有離散猶太人、移民/移工的家族背景,在各自一貫的創作中,對歷史、身分、記憶與人類處境等課題也都多有關注與表達。
馬可・葛丁荷《永遠的移民(刺青)》,表演,2018 。(立方計劃空間及非常廟藝文空間提供)
這其中,兩組藝術家都分別發展了各自創作脈絡中形式主題一致,但付諸現地創製的作品系列,如馬凱維奇與皮洪在世界各地以螢光字句刻寫銘言的裝置攝影「霓虹思」(Neon Thoughts,2016至今)系列、葛丁荷重啟其在世界各地的廢墟與重建之遺跡中收集灰塵的計畫「銘記所逝」(Remember What is Missing,2015至今),寶藏巖與空總成為台北觸動他們一貫思緒的情境場域。馬凱維奇與皮洪同樣也在台北,為他們自2016年開始的影像系列「現實副作用」(Side Effects of Reality)創製全新的一輯《為了不被火藥與拳頭粉碎》,將那分別走過不同歷史境遇的空總基地、國立故宮博物院文物,以及人的世代更迭作為寓言的主體。而葛丁荷也將在台北宮廟所見的擲筊問卜化為不同形式的作品:由水晶製筊杯(寓意獲得占卜答案前即碎裂)與台灣在地報紙構築的裝置《懸而未決(水晶筊杯)》,以及將筊杯落地前一刻的許多鏡頭剪輯而成的錄像《懸而未決(舞藝)》。無論是對於藝術家、還是策展人而言,完成這些創作與企畫都需要大量預先進行的準備工作,包含充分的文化研究、溝通討論、現地觀察等,以至於當他們來到台灣時,才有可能毋需主辦方做太多文化背景支援,就得以在短時間內有一定質量的產出。
卡羅琳娜、馬凱維奇+巴斯卡、皮洪《霓虹思》,裝置、攝影,2016至今。( 立方計劃空間及非常廟藝文空間提供)
馬可・葛丁荷《銘記所逝》展場局部,錄像、裝置,2018。( 立方計劃空間及非常廟藝文空間提供)
最終獲得藝術家與策展人、統籌方所考量和執行的,不僅有長期的創作連續性在當下時空的延展,甚至自同一系列脈絡下發展出的多元媒材與展呈形式,也成為連結不同空間(此次分別位於立方計劃空間與非常廟藝文空間)的明確線索,進而試圖在異質的創作中、召喚共通的精神性(葛丁荷在這次的創作自述中也表達了不同層面、但具類似內涵的思路)。例如葛丁荷的筊杯、灰塵作品便分別以影像、裝置等形式出現在兩處展場;馬凱維奇與皮洪「現實副作用」系列的前作《此處龍出沒》與在台灣創作的新作,也分別成為兩個展場中的影像重頭戲。或許這恰是所謂國際交流中,尤具意義的一部分:在付諸形式與內容、付諸不同人之經驗與文化身分的種種交換之中,指向同時包含統一性與多元性的普世經驗網絡,從中尋求可能的出路。
卡羅琳娜、馬凱維奇+巴斯卡、皮洪《此處龍出沒》,影像裝置、墨水於紙,2018。(立方計劃空間及非常廟藝文空間提供)
馬可・葛丁荷《懸而未決(舞藝)》,錄像,2018。(立方計劃空間及非常廟藝文空間提供)
從展覽本身,到包含藝術家與其他參與者人數在內的小規模運作,也讓這樣的合作有了更大的彈性與能動性。不同層級與規模的機構,對應著不同的創製與執行可能,對於立方而言,除了此類得以持續和深入的合作模式外,也積極尋求透過邀請藝術家直接駐村創作來挖掘交流深度上的可能性,為藝文合作交流模式注入活水。
馬可・葛丁荷《月相(4月1至29日,2018)#1-29》展場局部,裝置、素描,2018。(立方計劃空間及非常廟藝文空間提供)
國際交流展|塵念塵:神話與人間
展期:2018. 11. 17-12. 30
地點:立方計劃空間、非常廟藝文空間
嚴瀟瀟(Yan Xiao-Xiao)( 212篇 )追蹤作者
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