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線上/下的邊境遊戲:臺灣與拉丁美洲街頭藝術交流計畫

線上/下的邊境遊戲:臺灣與拉丁美洲街頭藝術交流計畫

A Game Between Borders Both On and Offline: Latin America x Taiwan Street Art Exchange Program

寶藏巖從過去至今,因為其邊陲性,經常是塗鴉客選擇創作的場域,台北國際藝術村總監李曉雯便試圖將此處長期累積的特色與歷史,與塗鴉、街頭展開更緊密交織的可能。

位於公館後山的寶藏巖國際藝術村,被區隔台北市與新北市的水域所環繞,仰望藝術村的上空,連接城市交通樞紐的陸橋林立。寶藏巖如夾層般,成為緊鄰都市邊陲的小山城,卻也無形成為人們在面對主流生活與場域疲乏後,逃逸的據點之一。在寶藏巖漫長的歷史裡,它無數次的成為那些叛逃與次文化價值庇護的堡壘。

在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入口處,有著一處福和橋邊界的壁球場,上面彩繪著許多不知名塗鴉客自發創作的作品,人們總會偶然經過瞥見新的塗鴉出現,又在數日後無人目睹之下,又再更換了新的圖樣。壁球場成為寶藏巖國際藝術村邊境中,一處會流動更換的塗鴉展示的場域,圖像與圖像間有著各自斡旋的地盤。寶藏巖從過去至今,因為其邊陲性,經常是塗鴉客選擇創作的場域,台北國際藝術村總監李曉雯便試圖將此處長期累積的特色與歷史,與塗鴉、街頭展開更緊密交織的可能。

協助交流與駐地一直是藝術村長期的核心任務,2020年雖為疫情元年,但仍持續與竹圍工作室合作「想像中的國度:台灣與拉丁美洲的交往」,使兩地開啟的交流不至於因疫情而中斷。藝術村同時也思索在疫情不穩定的狀態下,要如何仍能實踐駐地、交流的可能性。而與竹圍工作室合作的拉美計畫,其中邀請一位智利藝術家馬卡蓮娜.亞聶絲(Macarena Yanez),當時藝術家分享了2019年年底在智利所發生的社會運動,人民抵抗當時的皮涅拉(Sebastian Pinera)政權。當時有許多的年輕人走上街頭,而許多藝術家也透過創作,特別是以街頭創作的形式表達了他們的政治理想,很有塗鴉藝術在社會初步發展時,屬於革命式宣傳的功能。也讓李曉雯試圖思考對應兩地塗鴉創作的發展與現況。因此2021年更聚焦「街頭藝術」作為雙方交流的主題,並獲得文化部臺灣與拉丁美洲交流合作補助支持,而有了「臺灣與拉丁美洲街頭藝術交流計畫」。

Candy Birdu《(不)永恆的追憶》。(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提供)

實踐「想像」與「虛擬」的駐村

「臺灣與拉丁美洲街頭藝術交流計畫」邀請兩地現為、或曾經以街頭藝術作為創作主題的臺灣藝術家Candy Bird、張碩尹;智利藝術家馬卡蓮娜(Macarena Yanes)和阿爾梅(Alme)進行為期半年的「虛擬駐村」交流計畫。並且與淡江大學拉丁美洲研究學者陳小雀、獨立策展人高森信男合作,以兩地的歷史、文化、政治、生態面相,深入兩地街頭藝術過往至今的發展。

張碩尹《佛求女、槓桿街與石壁潭》。(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提供)

對Candy Bird和張碩尹而言,首先台北是他們熟悉與經常駐地創作的城市,而兩人也與寶藏巖本身有強烈的地緣連結,他們都曾經於寶藏巖聚落留下塗鴉形式的創作痕跡。對於初到異地的藝術家,過量的文化衝擊即能反彈出新的創作對應,但對Candy Bird和張碩尹來說,最困難的是,如何於再熟悉不過的「地方」創造「陌生」與「異地」感。張碩尹選擇抽離創作的身體存在的地理性,讓創作精神回返到虛構的文本中,他以寶藏巖在地的田野傳奇〈潭中鬼哭〉的架空敘事做為創作題材,再以其塗鴉與繪畫語彙,在村內牆面繪製了具透視感的黑白壁畫—《佛求女、槓桿街與石壁潭》,以圖像回應寶藏巖的特殊情境。Candy Bird也一反過去以塗鴉為主旋律的創作表現,試圖思索出其他具街頭與次文化感的創作表現形式,此次計畫他以出版品的封面做為牆面海報,並結合線上與線下的個人敘事感性,紀錄隨筆、攝影的小誌出版形式,虛構了一段台灣首次出現塗鴉的歷史敘事。

來自「遠端」的拉美交流

來自智利藝術家馬卡蓮娜與阿爾梅則是以遠端創作於執行此計畫。馬卡蓮娜曾經來過台灣數次,她與阿爾梅不同之處在於,她對於台灣有一定的認識,因此更有具體的需求和意願自己的計畫能與寶藏巖有實際的連結。馬卡蓮娜過去的創作即是以自然界做為創作素材,疫情也讓她專職的藝術家工作停擺,她轉業學習園藝,這次也將園藝技能與知識應用在作品《微小的城市角落》。她先和行政團隊來回討論界定何謂台灣原生植物、寶藏巖的原生植物與拉丁美洲的原生植物種類,並選定寶藏巖山城一處半戶外的廢墟處,企圖為駐地藝術家與居民創造一處休憩、停留的空間。《微小的城市角落》由位於智利的藝術家馬卡蓮娜所發想,但協同當地居民、在地藝術家一起移植栽種寶藏巖當地的原生植物,並彩繪休憩空間。藝術村內也舉行一場對內舉辦的植物移植工作坊,進行村內植物的考察與認識。在研究過程中也發現台灣與拉丁美洲植物有高度的相似性。

馬卡蓮娜.亞聶絲(Macarena Yanes)《微小的城市角落》。(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提供)

阿爾梅過去的創作經常是大型且親筆彩繪塗鴉,因為疫情導致藝術家無法親身於藝術村揮灑,其具高識別度的眼睛圖像創作只能採遠端佈展的方式逐格列印,再以海報貼印的方式呈現於寶藏巖,阿爾梅參與這次計畫前定沒有造訪台灣的經驗,相較於馬卡蓮娜更致力於橋接雙方在地文化、植物生態的參照性,阿爾梅較是以個人的藝術實踐做為台灣理解拉美與智利文化的櫥窗,其創作圖像具有高度的政治、抗爭和歷史意涵,他創造一隻在智利街頭炙熱凝視城市、人民的雙眼,無論是指向未來、希望或是對自由的渴求,而交流計畫讓這樣的圖象也實踐出屬於台北在地的版本。

阿爾梅(Alme)《人與人之間的覺醒》。(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提供)

線上「駐村」如何可能

其實自去年開始,疫情對於仰賴駐村模式經營的台北國際藝術村,也開始積極研發、嘗試「線上駐村」的可行性。當中藝術行政的協調、溝通的能力,在缺乏實體互動交流的時刻至關重要。例如馬卡蓮娜原初期待以昆蟲箱的模式,吸引昆蟲生態在寶藏巖做出展示,但駐地的藝術行政和藝術家解釋,寶藏巖環境具有半天然性,原就有原生昆蟲匯聚,進而調整成以原生植物做為創作素材的計畫版本,協助遠端藝術家理解駐地現場的實景、條件,再進而尋覓協調出仍具創作者脈絡的可行方案。

另外許多創作形式的安裝或執行,仍需邀請在地的藝術家協作,無論馬卡蓮娜和阿爾梅的作品,台北國際藝術村都協調了合適的創作者,來執行藝術家計畫。並善用包括文獻、文字、田野等文字紀錄形式,也成為虛擬駐村除了座談直播外,一種紀實性更強的載體。包括拉丁美洲研究學者陳小雀、獨立策展人高森信男等學術與策展實務的知識供給,也讓過去實體駐村以藝術家需求為主體,在轉為虛擬駐村後,協作者、行政工作者角色的重要性將更被凸顯。在仰賴社群媒體與紀錄網站,作為整個交流計畫互動的平台,藝術家的主動性與熟稔社群經營的社交、宣傳能力,也在這個各種交流條件被限縮的狀態下,無法迴避相關能力的必須性。

選擇以Candy Bird與張碩尹做為街頭藝術在台灣的代言者,可說是毫不意外的藝術家名單,但如何在此脈絡下發覺出新興的創作者?台北國際藝術村也在進化進行間同步展開壁球場塗鴉的田野調查。依照一部分塗鴉上的署名、一些好友群所提供的線索,並積極到塗鴉社群上詢問,逐步找到了一些曾在寶藏巖創作的街頭藝術家們。這些新興的藝術家/塗鴉客們,與慣常在藝術村遇到體制內的藝術家有著差異的創作思考,這也將可能構成未來寶藏巖相關命題討論,更野生與更在地、嶄新的切入方式。

臺灣與拉丁美洲街頭藝術交流計畫

計畫日期|2021.05.18-11.30
展覽日期|2021.08.15-11.30
地點|線上、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藝術家|阿爾梅、Candy Bird、卡蓮娜.亞聶絲、張碩尹
計畫顧問| 陳小雀、高森信男

ARTouch編輯部( 167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