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台北市立美術館(簡稱「北美館」)之邀,成為2019年「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代表藝術家的鄭淑麗,與客座策展人保羅.普雷西亞多(Paul B. Preciado)偕同台灣技術創製團隊,今(27)日於北美館宣布此次在威尼斯的展名為「3×3×6」,鄭淑麗也擬就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普里奇歐尼宮邸(Palazzo delle Prigioni)進行全新場域限定(Site-specific)作品之主題細節。本屆台灣館,將以鄭淑麗專擅的多重媒材創作手法,結合影像、裝置、電腦運算等打造出歷史與當下、虛擬與現實世界互融的情境,集結展呈現其30餘年來藝術生涯的創作脈絡。
台北市立美術館宣布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的展題定為「3×3×6」。(© TFAM)
記者會上,北美館館長林平首先強調威尼斯雙年展推薦團選擇藝術家的重要精神,乃是舉薦「在此時間點足以代表台灣與國際對話、並對台灣與世界同步關注之課題進行深入探討的藝術家」,而近三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皆採取個人藝術家的策略,並非只是文化策略,更重要的是,得以讓藝術家對展演空間進行深入探索。她特別提及鄭淑麗在多年創作後,於近年再度達到創作生命力之高峰,這位當代網路藝術先行者理所當然成為台灣館最佳人選。
鄭淑麗則回溯自受邀後,「宛如過山車般」緊鑼密鼓的主題發想與創製過程。在第一時間邀請10多年來與自己數度合作的策展人——性別與性政治研究專家暨哲學家普雷西亞多後,從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展場普里奇歐尼宮邸曾作為總督宮(Palazzo Ducale)之附屬監獄的歷史出發,規劃創作多重介面的沉浸式裝置作品,探討在當代社會中各式應用於禁錮及控制的科技,從實質的身體監禁以至於無所不在的監視器環伺下形成的監控系統。
策展人普雷西亞多明確指出鄭淑麗創作的獨特性,在於其是「透過藝術將身體政治、跨性別理論與互聯網多媒體技術建立連結的先行者」,她的藝術創作透過「異介面」(dissident interface)重書網路文法、以駭客入侵式的介入形式進行批判,並在作品中展現虛構、科幻及詩意的特質,並強調此次場域限定在台灣館整個創作中的重要性。
台灣館代表藝術家鄭淑麗(左)與客座策展人保羅.普雷西亞多(Paul B. Preciado)。(©TFAM)
本創作衍生自鄭淑麗受美國紐約古根漢美術館(The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委託創作並典藏之首件網路藝術作品《布蘭登》(Brandon,1998-1999)中的全景敞視(panopticon)介面,將展覽主要場域打造為高科技的監視空間,注入從歷史中取材的真實資料及虛構敘事,透過網路進行即時互動。10個角色人物包括義大利傳奇情聖傑可莫.卡薩諾瓦(Giacomo Casanova)、法國哲學家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薩德侯爵(Marquis de Sade)等橫跨古今的案例,分別發展出10段情節虛構的「跨性別-龐克」(transpunk)短篇影片,以科幻及抽象的影像形式呈現。經由電腦運算,藝術裝置將三部影像來源交織混編進行投影,其中包含徵得現場觀眾同意所截取的觀者群像,以及任何人皆可透過本展覽手機應用程式上傳的自拍影像。這些真實的影像資訊將經由電腦程式編成跨性別、跨種族的數位影像,作為對於全面監看網絡的反抗與介入;更納入真實世界法庭審判資料,夾雜假新聞、歷史報告,傳聞及幻想,作品帶領觀者步入敘事線多重匯流的迷陣,於此,再現者與被再現者、觀看者及被觀看者之間的距離徹底地被檢視與挑戰。
今(27)日於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行的「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藝術家及策展人媒體見面會現場。(攝影/嚴瀟瀟)
普雷西亞多評論:「鄭淑麗迫使觀者自我詰問懲戒與歡愉、監視與慾望之間的關係,而我們在面對時時受系統監視的常態之下,同時卻又主動參與並享受監視他者的行為。『3×3×6』探索政治懲戒與性愉悅、觀看方式與主體生產過程之間的關係,企圖將當今社會中一覽無遺的監視目光,反轉為參與賦權的共同視野,重新界定主流權力結構定義下的欲望和歡愉。」
鄭淑麗也表示:「透過這個展覽,我們探索抵抗高度監控社會的可能策略,主張對抗壓制時、自我堅守的尊嚴,以及無論幸福或不幸、尊重個人追求不同版本人生之權利。」
本屆台灣館特別委任台灣技術團隊全程參與製作過程,其中不乏與鄭淑麗曾有合作經驗的專業人士,包括製作總監蔡宏賢、設計總監楊博顯皆出席了記者會。
●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 展覽座談
2019「第58屆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 」台灣館
展期:2019.05.11-11.24
地點: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邸(Palazzo delle Prigioni, Venice, Italy)
Tags
嚴瀟瀟(Yan Xiao-Xiao)( 212篇 )追蹤作者
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