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詩與浪漫的精神追求——藝術家江賢二「化物為詩」的創作之道

詩與浪漫的精神追求——藝術家江賢二「化物為詩」的創作之道

Spiritual Pursuit of Poetry and Romanticism - Artist Paul Chiang’s Way of Art that Turns Things into Poetry

現在江賢二已經算是「無所不用」的境界,凡所有見,皆有發展成作品的種種可能,他體嘗到一輩子沒有過的「創作的自由度」,包括材料、主題、尺寸、甚至超越評價的自由度⋯⋯,三十歲無法企及的、五十歲力有未逮的,現在可以自由無礙的創作出來。

12月初,高雄市立美術館推出「江賢二2023個展」,這是藝術家作品第一次來到港都,首度展出《百年廟23-00》、《廊香教堂-向柯比意致敬23-00》、《牧神的午後23-00》及《牧神的午後23-07》等耳目一新的鉅作,同時見證藝術家晚年豐沛的活力以及近年創作的大豐收。

藝術家江賢二。(江賢二藝術文化基金會提供)

百年廟23-00

初看《百年廟23-00》這幅大作,第一秒先是放空,之後思緒紛然湧現。它由成千上萬個灰色紙團所構成,紙團濃密軟硬有別,且各顯顏彩,大致維持在灰階的頻率,構成一種整體。

《百年廟23-00》(Hundred Year Temple23-00),2023,油彩、複合媒材,480cm×1080cm(240cm×120cm×1 8拼)。(江賢二藝術文化基金會提供)

最早「百年廟」系列始自一九九六年,同樣的命名,卻是藝術家長達近三十年的不斷探索。當年,江賢二離國三十年之後,首次回台,不料故鄉的一景一物帶來他強大的刺激,日以繼夜創作。當年的《百年廟》確立他的風格,整體呈現幽黯複雜的厚實肌理,往往在畫面深處燃起的古銅色燭光,呈現一種莊嚴崇敬、撫慰人心的精神氛圍。

近三十年後,如今的《百年廟》已然在時光裡慢慢沉澱,宛似炭燒餘燼的灰白,昇華為柔和的、近乎哲思的灰。這片灰海裡,也同樣點起了幾支蠟燭。在他所搭建偌大的藝術廟宇裡,那點點蠟火,正是延續「百年廟」系列整體精神。

江賢二一輩子景仰賈克梅蒂(Alberto Giacometti),一直想要感受賈氏創作時手部捏塑黏土的感覺。大約三、四年前,他在為北美館展覽創作時,《金樽/春》即由紙張等多媒材所構成。有一天,他在揉捏這些紙團時,忽生一念,感覺自己也好像賈克梅蒂一樣,清晨在工作室裡,安靜地揉捏黏土。我們在紀錄片裡,見識到賈克梅蒂的十根手指靈活自如,彷彿自帶生命一般,以流暢而自由的節奏,在黏土間游走、摩挲、塑形,這裡增加一點、那裡減一塊,像是與自己對話,為作品裡印下自己獨特的掌紋與指印。

這種創作的共感,令江賢二興奮不已。之後,他更愛上了「紙」的各種表現可能,這次展出的新作《百年廟》、《廊香教堂》皆是他以紙質為材料,親手捏塑創作出來的。

高美館「江賢二2023個展」展場一隅,《百年廟23-00》點點蠟火中的曖曖暖光,與《海的聲音21-00》(下)相互輝映。(攝影/Studio Millspace)

廊香教堂-向柯比意致敬

江賢二一直對神聖空間,有著無比的嚮往,總是留連於教堂、廟宇。《廊香教堂-向柯比意致敬23-00》是以紙質為基底的大作,但肌理質感與《百年廟》相異。江賢二刻意將紙揉成條狀,反覆加厚添實,再以上下左右條狀紋理,構成作品本質。他以這些多重方向的紙條,擬仿筆刷沾滿厚重顏料的上色效果,從紙裡隱隱約約透顯出薄暮般淡彩,遠遠望去閃現出珍珠貝母的七彩光澤。

這件寬幅七公尺的《廊香教堂》從牆面一直延伸至地面,再連接最前方的十字架,與建築大師柯比意(Le Corbusier, 1887-1965)的墓碑,整件作品就是向大師致敬。

《廊香教堂-向柯比意致敬23-00》(Ronchamp-Homage to Le Corbusier 23-00),2023,油彩、複合媒材,420cm×720cm (210cm×120cm×12拼)。(攝影/高信宗,江賢二藝術文化基金會提供)

大約二十多年前,江賢二搭著火車,經歷漫長的旅程,來到法國東北部偏僻的廊香小鎮,爬了好一段山路,就為了朝聖這座世界遺產。廊香教堂(Colline Notre-Dame du Haut Ronchamp)帶著厚重的歷史感、龜裂的牆面、水漬殘跡,似乎與信仰本身一樣古遠。走進裡面,說是白色,更接近於米黃灰的混合。幾何的大方窗,透過精心設置的彩色玻璃導引光線,因為光,整個厚實、沉重的教堂有了呼吸與生命。

那次旅遊回來之後,兩、三年間,江賢二接連創作「廊香教堂」系列作品,但這些光影空間的記憶,仍像未開採完盡的礦脈,一直深埋他心底。旦凡曾經撼動過一個人的東西,不會輕易離去,它們會生根,盤踞在深層意識,直到有一天,以不可知的方式,轉化為新的面貌湧現。

江賢二幾乎窮盡了二十年的時間,消化那次旅程的所有體驗,如今,他找到比油畫更適切的方式再現。這次以複合媒材建造《廊香教堂》,質感、色彩、空間性,更接近他想要訴說的感覺。此外,他還擷取教堂造型元素,簡化成表意的符號,例如右上方的小盒子,裡面有象徴性的銅質蠟燭,地面右側則安置著柯比意當年替他太太及自己作的墓碑。

作品左前方一公尺處,藝術家在古樸拙氣的楔形底座上,豎立起一座紅色十字架。實際廊香教堂本身,十字架並不顯著。但是,在江賢二的教堂裡,十字架佔據強烈的視覺意象。他過往作品經常也出現十字架,江賢二解釋說:「我很喜歡十字架,但不是站在基督宗教的立場,而是我覺得十字架本身就非常美,我將它視為獨立的雕塑作品。」

江賢二擅於捕捉精神氛圍,尤其對空間十分敏感。他曾經多次表述,「我希望別人看我的作品時,類似我在看賈克梅蒂的作品,一般人看他的雕塑,大多注意實體呈現,細瘦的四肢、粗糙的表面,但我更在意作品周圍的那種空氣,久了甚至心生顫怖,好像能注視著某種靈魂在其間徘徊。」

高美館「江賢二2023個展」展場一隅,匯聚江賢二《牧神的午後23-00》、《比西里岸之夢》、《乘著歌聲的翅膀13-10》等作品。(攝影/Studio Millspace)

「灰」的可能

這次展出的《百年廟》、《廊香教堂》(甚至《Covid-19》)等大作,很大程度屬於一種全面的灰色調。灰色,不易調控,自成一個獨特維度。為什麼要特別來討論這次展出的「灰」?

江賢二年輕時也有很多灰色調的作品,但多向偏濃厚黑灰。而後來《淨化之夜19-34》的灰,像是經過日光長時間曝曬而敗了色的灰,抑或是近年園區建物的清水模、又有可能是天地自然的灰……那灰的色澤,滲透著藝術家某種心境的轉變。

高美館「江賢二2023個展」展場一隅,藝術家江賢二親手佈置《冥想空間》,引領觀眾沉澱心靈感受。(攝影/林宏龍,高美館提供)

藝術家認真的生活,生活自然給予他創作的養分。他來到台東前半期,受明媚光線啟發,讓他台東早期的畫作皆色光飽和、清透,明麗動人。而台東後半期的灰化,像是由之前的絢爛轉為定靜,或緣於藝術家多年來,在清晨與傍晚,面對大海的時候,逐漸吸收了天色將暗未暗或將亮未明的光線變化。

這次創作的灰色的紙團,立體的造型中,間歇融入更多色彩,這些變化在創作時並不可控,反而令它們富含動人的細節。

江賢二更透露一個祕密,這種灰,是藝術家妻子鐘愛的色彩,「香蘭沒有明說,但她很喜歡這樣的灰,尤其優雅,如同她佷有個性卻不外露的那種優雅。」他也想將這樣的灰,獻給他的夫人——范香蘭女士。

牧神的午後

這次展覽挑高的展廳中,弧形的《牧神的午後23-00》是由四十六張半透明塑膠浪板組成,江賢二以墨點式潑灑出層層疊疊色彩,光在其間透析、交映、渲染,十足浪漫。江賢二回想著,有次颱風前夕,他站在台東住家高處,望向前方無垠的太平洋,遠處蘊蓄著的劇烈風雨,他吹著狂風,滿滿襟懷地感受著,「那遠方的濕氣,海面朦朦朧朧的藍灰,四週的綠意,以及鼻腔裡涼涼的空氣,真像我第一次看到這件作品的感覺。」

江賢二作品《牧神的午後23-00》於高美館呈現。(攝影/Studio Millspace,高美館提供)

他以自己眷愛的法國作曲家德布西(Claude Debussy)《牧神的午後前奏曲》(Prélude à l’après-midi d’un faune)為此作命名。同系列另一幅《牧神的午後23-07》,畫面中交纏著各種顏彩之間細針密縷的詩意,像是午後忽然降臨的一場彩虹雨,那一道道遺留於窗玻璃上水痕,像是牧神寫給寧芙的情詩,字裡行間,訴說著淋漓奔放的熱情,以及悵然若失的思念。

「牧神的午後」系列可說是藝術家心裡的田園詩,每每他信步在自家庭院裡遊逛,細數著一草一木,意念無染,物現本真。莫怪乎,完全接近他這一、兩年在台東的心情。江賢二說:「如果濃縮這個作品,我會想到『清新』、『詩意』這類的形容詞。」

《牧神的午後23-07》,2023,油彩、複合媒材,178cm×300cm。(江賢二藝術文化基金會提供)

詩與浪漫的精神渴求

美與浪漫,是藝術家內心的渴求。德國十八世紀浪漫主義詩人、哲學家諾伐利斯(Novalis)曾說:「當我給卑賤之物崇高的意義,給尋常之物神祕的模樣,給已知物以未知的莊重,給有限物一種無限的表象,我就是將它們浪漫化了。」

大量生產的浪板,在庶民生活裡廣泛運用,江賢二以自己的審美,使其蛻變成精神載體:「我所有的作品,儘管展現方式不同,但都是對詩意與浪漫的精神追求。」所謂的浪漫「romantic」,名作家齊邦媛說得好,浪漫並不是感官奇情、風花雪月,「他是一種對崇高(sublime)理想永不妥協的追求。」如同江賢二終身懷抱「以藝術淨化人心」的信念,本質便是浪漫的情懷。

高美館「江賢二2023個展」由《金樽/詩情畫意》作為開端,帶領觀眾進入江賢二的藝術世界。(攝影/Studio Millspace,高美館提供)

叫太陽起床的人

早年,旅居紐約的江賢二苦於風格的打磨及建立,他由極簡出發,不斷在畫布上重複塗抹構作,賦予作品糾結、深層的肌理。

然而,當年他難免刻意營造效果,太過用力,想要「無中生有」,創作半個世紀之後,江賢二體會到其實最好的方式是「有中生有」,他說:「藝術家不是什麼都要從無到有創作,怎麼樣去發現、抓住美也是一個藝術家的責任。」

現在江賢二已經算是「無所不用」的境界,凡所有見,皆有發展成作品的種種可能,他體嘗到一輩子沒有過的「創作的自由度」,包括材料的自由度、主題的自由度、尺寸的自由度、超越評價的自由度……。三十歲無法企及的、五十歲力有未逮的,現在可以自由無礙的創作出來。

這次的展覽,從大門入口處的《金樽/詩情畫意》開始,觀者可以重點回顧江賢二重要時期《巴黎聖母院》、《比西里岸》、《德布西-鍵盤》、《對永恆的冥想》……等代表作,讓人們可以一窺藝術家創作生涯的前世今生。

如今,江賢二每天都迫不及待起床創作,「生活在這裡,我每一天都在造景,每一棟建物、每一個角落、每一株花樹,我都花心思在上面,造景其實也是我的藝術創作。」位於台東金樽,將於2024年秋天落成的「江賢二藝術園區」將是他畢生最宏大的創作。

延伸閱讀|火與冰的領悟:江賢二的創作變奏與多層次自由向度

高美館「江賢二2023個展」即日起至2024年3月10日在高美館104、105展覽室登場,超過百件作品展現藝術家江賢二豐沛的精神力和創作成果。(攝影/Studio Millspace,高美館提供)

江賢二2023個展

展期|2023.12.02-2024.03.10

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

吳錦勳( 1篇 )

臺灣大學哲學碩士,自由撰稿作家,著有《從巴黎左岸到台東比西里岸:藝術家江賢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