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兩年前臺北市立美術館(簡稱北美館)一次相當全面完整的回顧展後,江賢二回到台東,持續此前便已進行中的創作路線。今秋台東美術館的同名個展,以及限時開放參觀、於30公里外金樽海岸興建中的江賢二藝術園區(簡稱藝術園區),展露出年屆八旬的藝術家接連的創作能量,拉開其創作生命中不同時期的差異與張力。如同當年北美館的展覽簡單以「回顧展」為名,此次台東美術館也類似地僅冠以「個展」,頗有「見山還是山」的況味。
變奏與洄遊
不少資深藝術家個展中常見編年式「生平年表」,而在此次台東美術館江賢二個展的現場,策展人紀嘉華則另闢蹊徑地邀請台灣年輕漫畫家韋蘺若明創作一系列漫畫呈現,藉由包括「啟蒙」、「童年」、「個性」、「女朋友」、「古典樂」、「台東自然的啟發」、「藝術家的一天」等既非線性也非制式的主題,展現江賢二從青少年、中年至晚年的創作生涯中,超越時空的影響因素。以創作再現創作的方式,折射出推動江賢二藝術生涯的一波波情感動因,不啻為理解其創作進程的有效路徑。
眾所周知,江賢二2008年從台北遷居台東金樽海岸後,其創作從內到外皆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他稱之為創作能量爆發的「第二次藝術生命」。不僅他的畫作陡然成為絢爛之光與色彩的匯聚之所,創作時仰賴的自然天光也完全取代此前幾十年室內作畫時的人造光,其個性也愈發開朗健談。這一轉變時期的作品,尤其是滿載明亮色調的《比西里岸之夢》系列,從繁花、星空的具體意象,逐步趨向近乎純然由流光與色澤構成的抽象夢境,特別成為江賢二於此間急遽風格轉變的代名詞。另一別具況味的,當屬江賢二將驅車往返台東與台北途中所見的群山綿延之境,融於既簡約又繁雜之畫面中的《台灣山脈》系列,連結起藝術家在身體性與精神性的往返之間,逐漸打開而自然流淌的無所拘泥之動勢。
無論是始於巴黎、紐約時期(1968-1997),堅持「封窗」創作時隔絕外境干擾的強烈需求,還是移居台東後,不斷接收來自自然外界的刺激與挑戰,甚至在半露天的環境中、直接在山海之間的空氣與陽光中作畫。歸根結底,皆是江賢二在不同時期遵循其內在「堅持」的表現,始終不離對於精神性的尋覓與衝刺。單從創作畫面本身來看,高彩度的用色反而更挑戰了人們對於「深邃」、「內涵」這般精神面向的刻板印象,創作生命流轉至此,江賢二以明亮絢爛的風格坦誠面對內心豁達的喜悅。
江賢二的創作系列並不全然以主題或時期為界定,縱觀其藝術生涯,具洄遊、穿梭的意象,其中的線索關乎音樂,也關乎地點,更由內外碰撞而萌生之情感所推動。始於其創作生涯之初、師大畢業初期,並一直持續至今的「淨化之夜」,更大致可見一條從沉穩冷冽朝向透徹雅緻的路徑,同樣綿密深刻、具獨行氣質,卻更為寧靜,兩年前在北美館個展中起昇華作用的同名裝置,也以空間、音樂與複合媒材重組了整條創作線索上的核心意象。
此次台東美術館個展也穿插展出江賢二作於台東時期之前的諸多代表作系列,與之形成呼應的,是位於金樽的藝術園區的同期展示。包括遊學時期的《巴黎聖母院》,1990年代返台後最具代表性的《百年廟》系列,以及2000年代往返台、美兩地之間,在家庭、心境與自然之間激蕩出的《銀湖》系列。從可謂江賢二黑、白、灰之巔峰的《銀湖》,轉折至後來台東時期的明媚奔放,其間的過渡與張力清晰可辨。
另一層次的個人創作史表現,則濃縮於一個集結了歷年小畫作的小室內,類似的小房間曾於北美館回顧展中出現、此次更在兩處展覽空間中皆有不同展現。沒有特定宗教信仰的江賢二,在這樣一個宛若冥想室的空間概念中置入超越性的精神氛圍,藝術園區的相應空間更透過建築設計,允許一線天光灑落,加上深灰牆面,「巴黎聖母院」、「百年廟」等早年作品中透露出的尋覓間的精神寄託,再度以包覆般的空間作出迴響。
媒材變奏及其所折射出的自由
江賢二近作中流露出的創作自由,同時展現為具體的媒材多元變化。以藝術園區工地為基地,他廣泛撿拾各種建築材料來創作,工地廢棄的黑板模、波浪板、工作室的舊畫具,如其所言:「看到任何東西都想把它變成藝術。」過去是將所見所聞經由內在而轉化為畫作,如今更進一步直取周遭外境之物質性,將之容納為創作的一部分。這一行為即標誌著創作觀念的打開,其成果在北美館回顧展中初次展出的「金樽」系列中已見端倪,甚至《淨化之夜》裝置也以工地鐵絲為造形材料,在光與馬勒《第五交響曲》的籠罩下,超越了媒材本身的物質性。
此次台東美術館的個展以一個幽黯展廳為開場,這也是整個展覽中完全由近兩年新冠疫情期間所作的一系列作品所支撐起的恢宏場域。覆以星光般灑落之顏料的廢油罐所搭組而成的大型裝置《藍色幻想曲》,如玄關般直面觀者。其後的偌大展廳內,巨幅作品《海的聲音》由飽蘸不同藍色顏料的紙團,構成近看起伏綿延、遠觀寧靜寬廣的海之意象。幾近頂天立地的裝置《Covid-19》包含若干曾出現在江賢二作品中的視覺與材料元素。而以「火與冰Perish」為名的一系列裝置,繪畫、廢棄建材、影像、文字等,彼此錯落、交疊,粗糲與細膩並存而具節奏感,重合以舊工作室拆除而留下的斑駁肌理與時間性,既來自廢墟,也呼喚著新生。
即便長居台東,江賢二的創作也如過去半個世紀一般,社會議題與事件始終在場,這幾件大型作品以肅穆凝練、哀而不傷的氣場,傳達普世情感與個人體驗交織出的精神性,超越形式而致遠。藝術家面對包括全球疫情、烏俄戰爭等人類社會有形或無形的戰爭,迸發出深刻的體悟,「火與冰」取自美國詩人羅伯特.佛洛斯特(Robert Frost, 1874-1963)於一戰後創作的著名短詩《火與冰》(Fire and Ice),末世意象中兩種截然相反卻皆具極端破壞性的根本力量,詩人與藝術家立足於精神昇華處,傳遞其間言近而旨遠的張力,以悲憫超越苦難。
類似地以建材片斷為創作材料,江賢二為孫兒而作的童趣意味裝置《Henry》展示於美術館露天中庭,藝術園區的戶外區域也佈局有類似作品。此外,藝術園區展示了歸屬「金樽」系列、幾件以黑板模為基底、包含混凝土等建築媒材與油彩的黑白創作,延續「銀湖」系列的悠遠,添以粗糲材質塑造出的厚重。同為工地材料殘篇斷簡,既可凝重,也可輕盈,皆在足以為藝術所表現的精神性光譜上覓得一席之地。
藝術園區作為一種創作觀
藝術園區的想法,可回溯自1980年代江賢二旅居紐約長島東漢普頓(East Hampton)時的心願,即希望能在夏日開放自己的工作室給民眾參觀。而彼時美國的藝術生態演進中,藝術家也遭遇過曾經足以容身創作之地慢慢為商業資本所侵蝕的命運,因而更嚮往一個得以自由創作和分享的空間。台東讓江賢二清晰地看到了這樣的可能性,在這依山傍水之處,俯瞰閃閃發亮的金樽海岸,遠眺還可望見綠島。創作自由在這裡打開的同時,一個更大的藝術性空間的願景也逐步成型。
台東為經歷過幾十年創作歷程的江賢二打開了新的精神空間和創作的自由向度。他理想中的藝術園區,如複調音樂般,讓藝術與整體環境、與現代建築完全結合。他的決心與願景得到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的支持,在旅德建築師林友寒、清水模建築專家廖明彬等人的設計下,在整體環境考量下兼顧美學、觀念性與實用性,規劃出小量體、聚落式佈局的園區,從公共性到私人化空間皆具,完工後將包含美術館、接待中心、藝術家交流計畫空間以及江賢二的個人工作室。許多過去幾十年曾購藏江賢二作品的藏家受其願景感召,紛紛表示願意回贈作品予園區未來將設立的美術館。
對江賢二來說,創作本身已不再局限於畫布或是媒材間。從廢棄建材間撿拾可轉化為創作材料是一種表現,更具開拓性的,則展現為對傳統意義上「作品」範疇的突破。除了涉足服裝設計、商業設計、建築地標設計等跨界合作外,更以藝術園區的規畫興建為代表,走向整體環境,走向外在與內在以全新方式合二而一的新階段。這個預計將於2024年完工的藝術園區,被江賢二認為將是自己「一輩子最後、最完整的作品」,也將成為花東在地文化聚落生態中的一個亮點。
對江賢二而言,他也自認無愧於自己年輕時「為何當藝術家」的初衷,更在或親身經歷、或耳濡目染了火與冰所象徵的世間百態後,醞釀起另一個跨出框架的創作計畫:他正與有著「光影詩人」之稱的電影攝影師李屏賓合作,一部超越紀錄片的藝術性電影,一個從未停歇腳步的藝術家的新旅程,指日可待。
江賢二2022個展
展期|2022.09.24-11.27
地點|臺東美術館
*11/26(六) 地方公職人員選舉,休館一日
江賢二藝術園區
展期|2022.09.27-11.27
地址|台東縣東河鄉金樽132之1號
*局部開放,免費參觀,11/26照常開放
(預計2024年全面完工後再次開放)
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