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光之所向 南條史生談江賢二的藝術精神家園

光之所向 南條史生談江賢二的藝術精神家園

The Way of Light Fumio Nanjo on the Art Spiritual Home of Paul Chiang

座落於臺東金樽的江賢二藝術園區,依山面海,獨特的建築與自然景觀相互呼應,是藝術家江賢二積累50多年創作能量的結晶,也是他獻給家鄉的禮物。園區於2014年開始申請興辦事業計畫,曾於2022年兩棟建築完工後短暫開放。今年年初,園區正式落成,三月的首展「光、美與淨化」由國際知名策展人南條史生(Fumio Nanjo)擔綱,與協同策展人紀嘉華攜手,引領觀者走進江賢二的藝術世界,感受光影交織的靈性之美。

光的啟示

「光」是江賢二創作中無可忽視的元素之一,也是本次展覽的核心概念。南條認為,其畫作彷彿都帶著一種來自背後的光芒,引領著觀者追尋自由與靈性。配合園區的建築空間,展覽以「追尋自由」、「音樂與自然」和「精神性與希望」,分別呈現藝術家不同時期的創作軌跡與精神探索。

「追尋自由」的起點是江賢二1970年代旅居紐約時期的兩幅畫作,與2025年的新作並置。南條指出,這些早期作品反映了藝術家如何從國際藝術潮流中吸收養分,並逐步尋找自己的創作語言。「在這些作品中,我們能夠感受到江賢二當時的掙扎。他受到極簡主義的影響,但覺得這還不夠,他希望突破這種語言,尋找屬於自己的表達方式。」

江賢二鋼雕作品《13.5坪》為園區內兩棟建築外型的設計靈感來源。(江賢二藝術文化基金會提供)

透過1975年與2025年作品的對話,呈現藝術家創作思維的演進。「音樂與自然」則聚焦於藝術家如何將自然與聲音轉化為視覺語言。展出的系列大型畫作,如跳動音符般的藍色圓點、層層疊疊如海浪的筆觸,體現了江賢二對音樂與自然的熱愛。南條認為,這些作品雖非具象描繪自然,卻營造出如同樂曲般流動的氛圍,能「聽見」畫中的節奏,感受自然的律動。

延伸閱讀|火與冰的領悟:江賢二的創作變奏與多層次自由向度

全新落成的第三展區不僅以「精神性與希望」深入探討藝術家創作中的精神性與冥想特質,也讓園區本身的建築設計參與了展覽的敘事。第三展區的建築靈感來自江賢二的鋼雕作品《13.5坪》,空間中沒有90度的直角,充滿了三角形的結構,窗戶的光線則從不同角度灑落,營造出獨特的光影變幻與視覺體驗。

「當你進入這個空間,會感受到它與眾不同的氛圍,彷彿置身宇宙,」南條如此形容這個展區。也因為這種特殊的空間體驗,觀者將更能感受藝術家作品的精神性。在這個展廳中,江賢二畫中模糊的十字架形象及「百年廟」系列的寺廟意象,將更進一步與光影交織,引領觀者進入冥想和沉思。南條認為,這些畫作並不直接指向宗教,但卻攸關靈性的探索與內在沉思,展現了藝術家對生命和宇宙的思考。

走進江賢二的創作歷程

南條坦言,在執行這次策展前,自己對江賢二的生平與創作並不熟悉,因此投入大量時間研究藝術家的過往生活與創作歷程,以及這些經歷如何影響他的創作。他從兩個方向分享自己的觀察。首先,江賢二在生命中做出了許多關鍵決定。例如,他選擇前往巴黎學習藝術,隨後毅然決然地搬到紐約發展,最終因父生病,而放棄紐約的可能性,回到臺灣定居。這些選擇展現了他的個性—外表安靜、冷靜,但在關鍵時刻總能做出果斷的選擇。

另一方面,江賢二雖然話不多,但有時在觀賞畫作或自然景色時會突然發表感悟,這些時刻讓南條印象深刻。有一次,他們一起坐著看海談話,江賢二回顧過去與妻子的生活,讓南條對他的個人世界有了更深層的理解。因此,南條認為,這些作品不僅僅是「物件」或「藝術品」,更是藝術家人生的見證。本次展覽不同於過去側重於新作的展覽,而更像是一場回顧展。雖然仍涵蓋新作,但重點放在呈現江賢二整體的創作脈絡,精選最能體現藝術家精神的作品

延伸閱讀|詩與浪漫的精神追求——藝術家江賢二「化物為詩」的創作之道

(左起)江賢二、南條以及紀嘉華於第三展覽廳。(江賢二藝術文化基金會提供)

在策劃這次展覽時,南條面臨的另一個挑戰,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完整呈現江賢二豐富的創作生涯與多樣風格,尤其他是一位極為多產的藝術家。「江賢二希望展出的作品非常多,我們需要不斷與他討論,確保每件作品都能在適當的位置發揮最大效果,」協同策展人紀嘉華補充道。「這不只是數量的問題,而是如何讓每件作品之間產生對話,讓展覽形成一個清晰的敘事邏輯。」最終,透過彼此的密切合作,在確保展覽流暢度的同時,也讓藝術家想傳達的核心訊息得以完整呈現。

當代繪畫的可能性

儘管繪畫不斷被質疑已過時甚至終結,南條認為,它仍持續以螺旋式的方式發展,每次回歸相似風格時,都帶來新的變化。從對極簡主義的探索和對藝術自由的追求,到對「光」的關注,再到對自然、家鄉、生命和宇宙的思考,這些主題雖然不時重複出現在藝術家不同時期的創作,但藝術家在每個階段都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故事」,並以螺旋式的方式,不斷發展和深化自己的創作。他的作品,不僅是對自然的描繪,更是對生命的思索,體現了當代繪畫超越極簡,融入個人情感與精神思考的可能性。

江賢二藝術園區首展「光、美與淨化」,不僅是藝術家與策展人共同構築的精神家園,也是藝術家創作生涯的里程碑,在光影交織的展廳中,我們得以窺見藝術家內心深處的精神世界。南條也認為,園區的成立為臺灣藝術界注入新的活力,而基金會在其運營中扮演著關鍵角色,需在文化使命與財務平衡之間找到最佳定位,並向大眾傳遞尊重傳統、藝術、歷史與自然的理念。他相信,在江賢二藝術文化基金會以及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的支持下,江賢二藝術園區將發展為臺灣重要的文化地標,持續推動藝術發展,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

延伸閱讀|愛、和平、人道慈悲:《江賢二:以美淨化人心》新書發表,三月喜迎藝術園區開幕

恭源接待中心與第三展覽廳(承翰館)一景。(江賢二藝術文化基金會提供)
朱貽安(Yian Chu)( 139篇 )

大學學習西班牙文,後修讀中國藝術史,有感於前生應流有鬥牛士的血液,遂復研習拉丁美洲現代藝術。誤打誤撞進入藝術市場,從事當代藝術編輯工作。曾任《典藏投資》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企劃主編,現為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副總編輯。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