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重溫大千的精彩加州歲月:舊金山亞藝博「張大千—得心應手」展

重溫大千的精彩加州歲月:舊金山亞藝博「張大千—得心應手」展

張大千的藝術神奇地融合了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精妙地展現了大千世界的無盡變化。無論觀眾來自世界何地,只需一瞥,內心就會被他的畫作所深深吸引,引起共鳴。他的成功也讓無數當代中國畫家看到了東方傳統文化的魅力和水墨藝術的未來。
張大千誕辰120週年之際,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以下簡稱亞博)舉辦畫展「張大千:得心應手」,以紀念這位20世紀中國最傑出的水墨畫家,並回顧他漫長海外生活中最為精彩的加州歲月。本次展覽匯集亞博所藏和從畫家後人及朋友等處借展的近40件作品,介紹他一生傳奇的藝術經歷,也突出他為中國水墨畫在西方的推廣所做的傑出貢獻。展覽將於2019年11月26日開幕,持續5個月,很多作品都是首次展出。
1970年張大千在卡密爾海濱。(郎靜山後人提供)
值得一提的是,舊金山亞博與張大千的緣分早已持續半世紀之久。亞博的創始人布倫戴奇(Avery Brundage),1950年代便已藏有張大千的繪畫,其中三幅作品將在此次展覽中展出。在大千好友,當時亞博館長達祥西(René-Yvon d’Argencé)的策劃下,張大千在美國公立博物館的首次個展就是1972年在金門公園內的亞洲藝術中心(亞博前身)舉辦的。畫家本人親自為這場展覽挑選了54幅精品,全面展現他40年間豐富多彩的藝術人生。當年「張大千回顧展」開幕時,儘管遭遇暴雨,但大千在中國的名氣,以及傳奇般的個人經歷還是吸引了近三千名觀眾。展覽結束後,大千慷慨地向亞博捐贈了他新近創作的多幅作品。加上多年來居住在灣區(The Bay Area)的大千好友和其他藏家的捐贈,亞博現有近30件大千書畫作品,成為美國公私博物館中張大千書畫收藏的佼佼者。
1972年舊金山亞博「張大千回顧展」開幕式上達祥西與張大千夫婦及三子張心一(張葆蘿)。(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提供)
張大千的藝術生涯和繪畫風格,經歷了「師古」、「師自然」、「師心」三個主要階段。如果說大千在中國的前半生追求融匯古意和模仿自然,那麼在後半生中,他主要是探索創新求變和自我昇華。大千在藝術生涯的每個階段都十分出類拔萃,尤其是後半生對中國水墨畫的發展和推廣而言,他的貢獻是最為重要的。他創造性地發展了潑墨、潑彩等技法,將東方繪畫用新的面貌介紹給西方觀眾,使水墨畫在世界藝術史中占據一席之地。不過由於張大千後半生遠居海外,過去很多展覽對他在海外的這段生活和創作經歷強調不多。因此,亞博這次大千展便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用加州所藏的珍貴資料來探討張大千如何從「師古」和「師自然」的階段發展嬗變,最後在加州達到「師心」的藝術高峰。
從「師古」到「師自然」
張大千於1899年生於四川內江,母親善繪,從小就極具藝術天賦。青年時期由兄長善孖帶到日本學習染織,見識到西方現代藝術在日本大正時期廣為傳播。回國後以上海為基地,師從李瑞清和曾熙等大家,研習書法古畫。他和善孖昆仲共同創立畫室,取名「大風堂」,表達了他們對明末遺民畫家張風(大風老人)的崇敬之情。展覽中最早一幅作品〈學士觀石圖〉就是藝術家的自我表白,作品題款滿含對文人精神的推崇。為了享譽全國,1935年後大千從江南轉戰北平,積極創作參展,遍摹名家真跡,很快就進入中國頂級畫家之列,與溥儒並稱為「南張北溥」。他亂世中廣交好友,精心收藏鑑賞各類書畫,成為通曉中國畫史的書畫家、鑑賞家和收藏家。他在模仿古畫方面,無人能及,所摹仿的近代石濤、朱耷作品,或稍早的宋元山水,都足以以假亂真,矇過眾多藏家。
張大千1928年作〈學士觀石圖〉(Scholar Admiring a Rock),立軸,紙本設色,王方宇舊藏。(張帆提供)
張大千藝術質的飛躍始於1941年,當時好友葉恭綽建議他專攻人物,於是大千花費重金,深入西北戈壁,用近三年時間臨摹敦煌莫高窟和榆林窟的壁畫兩百餘幅,成為對古畫技法領悟最深的畫家,並成功摹繪出失傳的唐宋畫風。隨後他在重慶、成都等地舉辦了一系列敦煌畫展,成功重現古典藝術瑰寶,因此聲名大噪,聞名全國。他的畫展不但讓大眾重新認識到中華文明的輝煌過去,也幫助國民在抗戰後期重振民族信心。這段經歷更使大千一改從前單純摹古仿古的套路,思考如何改良國畫來吸引當代觀眾,為今後創作古意、新意兼具的繪畫打下堅實基礎。這次展覽特別選擇1940年代後期大千所作的一幅敦煌風格的〈仕女圖〉和一幅〈宋人鞍馬圖〉,來表現大千對古代人物鞍馬畫的嫻熟模仿和他在線條及設色上的高超技巧,以及畫家在內容和構圖上為迎合觀眾品味而進行的改進。大千最精緻的人物畫就是他從敦煌返回後的十餘年間所創作的,現已成為各博物館競相收藏的重點。
1943年張大千與次子張心智在榆林石窟商討壁畫摹寫之法。(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中心提供)
1949年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際,張大千和四太太徐雯波匆忙飛離大陸,從臺灣轉道去香港和印度暫時避居。他不久後決定移居南美洲,認為這樣可以遠離政治運動和社會應酬的干擾,得以靜心專研藝術;同時在外國居住,也可以更好地在西方推廣國畫。除了藝術追求和生活方式的考慮,這個決定也與大千早年一段劫後餘生的經歷有關。他17歲暑假從學校返家途中,曾被土匪綁票,三個月後被家人接回。從此張大千牢記這段往事,一生遠離政治,廣交朋友,為人慷慨。海外的幾十年間,大千逍遙隱居,專注藝術,在阿根廷的曼多洒(1952-1953),巴西的聖保羅(1954-1970)、加州的蒙特瑞半島(1967-1977)及臺北(1977-1983)等地僑居。他頻繁地往來於亞洲、歐洲、南北美洲間,訪客會友、遊覽山水和創作展出。
作為掌握中國山水和人物經典畫法的翹楚,張大千很快得以在歐洲展露才華。在好友策展人達祥西和駐法使節郭有守的幫助下,1956年大千在巴黎同時舉辦了兩個畫展,成為第一個獲此殊遇的中國畫家。當時巴黎亞洲藝術博物館(Musée Cernuschi)展示了他在敦煌摹寫的宗教繪畫,而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Musée d’Art Moderne de la Ville de Paris)則展出了他創作的水墨作品。巴黎的展覽引起了畢卡索的注意,這促成了他們夏天在坎城畢卡索的地中海別墅(La Californie)的會面。兩位大師的合影成為東西方藝術同臺生輝的象徵,這之後不少展覽和書籍都將大千稱為「東方畢卡索」來介紹他。張大千長鬚長袍的傳統隱士裝束,也成為他在西方觀眾面前的標準面貌。不過,大千雖然生活上是傳統的,但藝術上卻是開放的。他在歐美的所見所聞,使他思想開明,心胸廣闊,善於接受新畫風,嘗試新技法。
1956年張大千和畢卡索在法國坎城會面。(高鐳提供)
這次展覽包含了張大千不同時期在中國、阿根廷、巴西、美國和臺灣所作的多幅作品,其中一幅1952年的山水冊頁是他為外交家葉公超所作。當時大千在阿根廷剛安頓不久,對新的環境比較滿意,因此特地託人轉告這位臺灣老友,並表達對他的深深牽掛。這幅作品構圖細密,山青水秀,筆墨豐富,是一幅難得的大千中年時期山水畫。畫中右下角的「東西南北之人」印章,正好表現出大千當時的生活和心理狀態。此後的20年間,大千用飽覽世界各地名山大川的方法來彌補自己遠離故土的失落。這種遊歷也使他得以窺探世間萬物,從旅行中發現新的創作源泉,在山水畫領域取得傑出成就。大千在晚年雖然身患眼疾,不再創作工筆人物和細密山水作品,但仍孜孜不倦地創新水墨寫意畫,嘗試用最精簡的筆墨和最自然的構圖來傳遞中國畫的神韻。
張大千1952年作〈贈友人葉公超山水圖〉(Landscape for Ye Gongchao),鏡片紙本設色,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藏。(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提供)
張大千在各地居所的花園是他放鬆自我,享受生活,師法自然,尋求創作靈感的寶地。在巴西聖保羅市郊摩詰城的八德園就極為壯觀,1960年代大千的大量創作就是在那完成的。為了寄託思鄉之情,他花費巨資,購地兩百餘畝,開鑿人工湖,營造中式屋舍,種植大片中國花卉,建成充滿故土小景的世外桃源。他也喜愛飼養貓狗鳥猿等動物,搜羅奇石盆栽,讓園內生機盎然。1967年初大千把活動中心移到美國加州後,起初在海邊小鎮卡密爾(Carmel)的好友邱永和的旅館暫住,隨後他在鎮上買下一所房子,取名「可以居」。不過因為空間小,1971年他又在離卡密爾不遠的圓石灘(Pebble Beach)十七里灣購買了第二所帶大花園的房子「環蓽庵」。花園中有從各地收集的盆景奇石和朋友所送的大片梅杏,讓他得以舒享安靜的田園生活。
1970年張大千在「可以居」畫室作畫。(硅谷亞洲藝術中心提供)
「得心應手」在加州
值得指出的是,張大千定居加州的十年,是他在海外最有影響力、潑墨潑彩意境最為成熟的時期。這次展覽的題目,就是選自他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在加州作畫時最喜愛的印章之一,「得心應手」。按照他的解釋,繪畫本無中西之分,最重要的是表達自我胸襟。一個成功的畫家,可以俯拾萬物,融會貫通,進而下筆自然,一氣呵成。因此大千努力地追求融匯古法,再造心境,同時師法自然,萬象羅胸。最後他真正達到了意在筆先,從心所欲,隨時可以靈活地將生動氣韻轉寫於畫紙之上。
張大千位於加州圓石灘的「環蓽庵」。(硅谷亞洲藝術中心提供)
張大千早在1952年就到過加州,當時他從阿根廷回香港救助中國失散的兒女,途中經停舊金山,接受美聯社記者採訪。1960年代後半期,大千在美國度過了更多的時光。許多老友熱情地幫助他安頓生活,四處遊逛,尋找新家。因為北加灣區是中國文化和移民社區的中心,大千把這裡作為藝術發展的主要舞臺。在卡密爾經營中華畫苑的鄭月波、在舊金山經營中國畫廊的林清霓,也都利用自己的人脈關係,擴展大千在異地的影響力。通過師法古人和了解西方,大千在其繪畫中融入了古典和現代元素,創造出一種獨樹一幟的表現主義風格,因此作品在美國很受歡迎。
張大千1967年作〈秋嵐夕照圖〉軸(Autumn Mountains in Twilight),紙本潑彩,高嶺梅舊藏。(張帆提供)
大千在西海岸一帶的廣泛遊歷使他領略到加州壯美的山川河海,尋找到水墨山水新的藝術源泉。雖然他的很多作品並不是在加州所繪,但都可以從加州的景觀中找到原型。1967年夏末張大千和家人遊覽了優勝美地國家公園(Yosemite),對夕陽下的國王谷(Kings Canyon)印象深刻,贊不絕口。10月回巴西後他便創作了具有魔幻般光影效果的潑彩名作〈秋嵐夕照圖〉。北加灣區雲霧繚繞,多變的氣候也啟發大千創作了很多抽象寫意山水,比如雲霧籠罩下的山谷和巨杉。〈雲山圖〉是張大千藝術生涯中最抽象的作品之一,表現了雲山浩蕩、氣韻生動的萬千景象。大千在題跋中寫到:「老夫夜半清興發,驚起妻兒睡夢間。翻倒墨池收不住,夏雲湧出一天山。」雖為戲言,卻也反映了其抽象寫意山水源自靈感、變幻無窮的意境。
張大千1970年作〈雲山圖〉(Cloud Mountains),鏡框紙本潑墨,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藏。(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提供)
張大千之所以選擇北加灣區作為美國的新家,除了優美的自然風景,主要是因為這裡濃厚的藝術和文化氛圍以及諸多友人。卡密爾當時是一個藝術家海濱小鎮,來自世界各地的畫家聚居於此,畫廊雲集。在他居住的那段時間裡,環蓽庵成為一個藝術和文化的磁石。訪客和朋友們常來大千家裡聚會,滿滿的京劇、詩詞、書畫、美食和高談闊論。而與加州寬鬆的文化氛圍相對的是,中國大陸正經歷著文化大革命,大千的親朋受到迫害,大量的藝術品和文物在破四舊運動中被損壞。特別是1967年美國放鬆了移民政策後,吸引了很多中國的文化學者和藝術家從世界各地來到灣區生活。大千也成為其中一員,決定移民美國,來加州開闢新天地。
1967年史丹福大學藝術館畫展開幕前,張大千與蘇立文夫婦在檢視展廳。(史丹福大學藝術館提供)
當時研究中國藝術史的頂級專家蘇立文(Michael Sullivan)就在史丹福大學任教,而高居翰(James Cahill)也已轉到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大學授課。1967年蘇立文夫婦幫助張大千在史丹福大學藝術館舉辦了他在美國的第一個個展。為了更好地記錄這位藝術家的書畫技法,他們又帶著攝影師拍攝了張大千在卡密爾的生活片斷和畫室裡的創作過程。這段珍貴的原始影像資料,近年來被舊金山州立大學的教授張偉民重新剪輯成片,展覽期間將向觀眾試映。同時,張大千與加州著名的拉克畫廊(Laky Gallery)簽署了代理協議,通過拉克畫廊向西方觀眾介紹他的畫作,特別是許多抽象的潑墨潑彩山水。因為張大千的作品迎合了西方觀眾的審美品味,1973年和1975年拉克畫廊又兩次專題展示大千的藝術。可以說,張大千在美國的藝術推廣是最為成功的。通過抽象的造型、生動的筆墨和絢麗的色彩,結合歐美印象派和表現主義等元素,大千完美地向西方觀眾展現了中國畫的意韻。
1967年夏所攝影片中,張大千夫婦在圓石灘海濱散步。(Mark Johnson提供)
為了更好的推廣水墨藝術,張大千也敢於試用新的藝術手段。1973年他受邀在舊金山製作水墨山水和花鳥的版畫,第一次嘗試石版印刷技術。首套石印版畫含五張作品,包括一幅潑墨山水,兩幅潑彩山水,一幅墨荷及一幅紅柿圖。
1973年張大千與兒子張葆蘿在舊金山的版畫工作室創作〈利市三倍〉(Three persimmons)。(Mark Johnson提供)
其中最為精彩的是潑墨〈高崖老屋〉,畫面利用墨色在石版紋路上的自然分布,生動表現了煙雨空濛、山寺漁舟的虛幻境象。這套版畫的90件作品極受歡迎,製作人於是又邀他製作第二套版畫,含六幅作品,印刷出的120件作品也很快銷售一空。除了創作、辦展及拍片展示繪畫技巧外,張大千也出版了英文圖冊來介紹國畫和自己的書畫理論。1961年他與香港的高嶺梅合作,出版了《張大千畫》,用自己的作品和見解來向西方觀眾介紹水墨畫的基本技法和要素。他的好友,著名劇作家姚克特地把大千精煉的書畫理論翻譯成英文來介紹給西方讀者,影響甚廣。
1973年張大千石印版畫〈高崖老屋〉(Temple in the Mountains),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藏。(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提供)
因為張大千在灣區活躍的藝術創作和展覽,為水墨藝術注入了新的活力,加州的太平洋大學(University of the Pacific)在1974年特授予他名譽博士稱號,以表彰他傑出的藝術貢獻。幾年間的一系列展覽和榮譽,代表了大千的藝術被美國觀眾所欣賞,這也成為大千加州藝術生活的新高潮。展覽的壓軸作品是1970年大千揮毫創作的潑彩〈神木圖〉。他在參觀完臺灣橫貫公路後,意興風發,精彩描繪出深山中雲霧繚繞,千年不倒巨木的矗立形象。這也象徵他在迷霧中開創了中國畫的新風貌,成功奠定了他在現代中國畫史中的巨匠地位。因為病痛和思鄉,1977年大千最終決定離開美國,移居臺灣,並親自選定在臺北外雙溪附近建造新居「摩耶精舍」。遺憾的是,直到1983年去世,因身體原因,大千再也沒能回過他生活了十年的加州。
1970年張大千〈神木圖〉(Sacred Redwoods),鏡框,紙本潑彩,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藏。(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提供)
侯北人先生在《談張大千的畫》一文中精彩評價了張大千的藝術人生,解釋了他為何能夠成為那個時代在西方推廣中國藝術的大師:「大千居士的繪畫成就,歸功於師法古人,敦煌之行,珍藏涉獵之廣,足跡遍天下,以及他的才華天資和無比的功力,以至才有後來畫風的創變。」張大千的藝術神奇地融合了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精妙地展現了大千世界的無盡變化。無論觀眾來自世界何地,只需一瞥,內心就會被他的畫作所深深吸引,引起共鳴。他的成功也讓無數當代中國畫家看到了東方傳統文化的魅力和水墨藝術的未來。
1971年張大千在圓石灘海濱十七里灣遠眺。攝影/樂恕人。(張帆提供)
參考書目與延伸閱讀:
高嶺梅編《張大千畫》,香港:東方藝術公司,1961。
李永翹《張大千年譜》,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7。
黃天才《五百年來一大千》,臺北:羲之堂,1998。
舒建華《張大千加州歲月—文獻與作品》,聖克萊拉:硅谷亞洲藝術中心,2019。
Gordon Chang and Mark Johnson eds., Asian American Art: A History, 1859–1970, Palo Alto, CA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René-Yvon d’Argencé, Chang Dai-chien: A Retrospective, San Francisco: Center of Asian Art and Culture, 1972.
Fu Shen, Challenging the Past: The Paintings of Chang Dai-chien, Washington DC: Arthur M. Sackler Gallery, 1991.
Mark Johnson and Ba Tong, Chang Dai-chien in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 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 1999.
Mark Johnson and Fan Zhang, Chang Dai-chien: Painting from Heart to Hand, San Francisco: Asian Art Museum of San Francisco, 2019.

張大千:得心應手(Chang Dai-Chien: Painting from Heart to Hand)

展期:2019.11.26-2020.4.26
地點: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

 

張帆( 2篇 )

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中國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