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汀.塔倫提諾(Quentin Jerome Tarantino)的電影《追殺比爾》(Kill Bill)中,為了復仇而前往日本的女主角,殺入黑幫後展開一系列的報復行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角色,想必就是由栗山千明(Chiaki Kuriyama)飾演的女高中生殺手GOGO。由此可見,即使是西方導演的電影,具有致命吸引力的魔性美少女,仍常是代表日本的一個鮮明符號,廣泛出現在各個藝文領域與創作形式當中。今年8月底在北師美術館開幕的「美少女的美術史」展覽當中,則以視覺性的藝術為主軸,搜羅、整理了自浮世繪、現當代藝術、動漫文化與圖文傳播視覺設計的各種作品,以一個輕盈且不帶負擔的符號與象徵,帶領觀眾進入日本藝術史的世界。
西元1911至1913年(明治44年至大正2年),《少女世界》第8卷6號(左圖);山村耕花繪製《少女世界》第3卷4號封面(右圖), 島根縣立石見美術館館藏。(北師美術館提供)
左圖:櫻文鳥《VALFOX》,2011年(平成23年),藝術家自藏;右圖:櫻文鳥《Bunny Rabbit》,2007年(平成19年),藝術家自藏。(北師美術館提供)
本次的「美少女的美術史」(簡稱「美少女展」)展覽原是在2014年在青森縣立美術館(Aomori Museum of Art)、靜岡縣立美術館(Shizuoka Prefectural Museum of Art)、島根縣立石見美術館(Iwami Art Museum, Shimane Arts Center)等三館共同舉辦,並由三館分別的學藝員工藤健志(Kudo Takeshi)、村上敬(Murakami Atsushi)與川西由里(Kawanishi Yuri)共同組成的策展與研究團體:三枝眼鏡研究所主導策劃。策展人工藤健志表示,三人雖然分屬不同的美術館,但是因為在日本地方性的美術館資源較少,彼此間常常會透過館際合作的形式連動,在一次因緣際會下,讓專長不同的三人有了認識與切磋的機會,其中工藤健志為當代藝術,村上敬為洋畫,川西由里為日本畫。之後三人開始合作策展,第一次為2010年「機器人與藝術——機械x身體的視覺意象」展,「美少女展」則是第二次的合作,更在2019年將展覽移師台灣。
左圖:高畠華宵《蝴蝶》,1930年代(昭和初期),彌生美術館館藏;右圖:高畠華宵《光》,1930年代(昭和初期),彌生美術館館藏。(北師美術館提供)
北師美術館「美少女的美術史」開幕現場,策展人工藤健志(Kudo Takeshi)為大家導覽展覽。(攝影/陳飛豪)
北師美術館的「美少女的美術史」展覽現場。(攝影/王萱)
北師美術館館長林曼麗表示,對自己身為美術館經營者的角色來說,三枝眼鏡研究所這樣跨展館的策展與合作方法,其實給了台灣藝術館舍非常有趣的示範,他們打破了館舍與地域間的隔閡,以三個地方美術館有限的資源,策劃了2014年轟動日本藝術界的展出,實屬難得,館際之間既能共享館藏,也能彼此切磋研究觀點。因此,林曼麗認為能給當下在跨館舍合作方面尚無明確模式的台灣藝術界一個啟示與示範,對她來說是一個絕佳的機會介紹給台灣的藝文工作者們。另外更難得的是,這個展覽的走向相當適合普羅大眾,除了體現當代各種結合了時下流行次文化中的圖像之餘,也還能夠回顧日本的美術史,兼具娛樂休閒與教育意義。
北師美術館的「美少女的美術史」開幕貴賓合影。(攝影/陳飛豪)
北師美術館的「美少女的美術史」展覽現場。(攝影/陳飛豪)
池田輝方《江戸之錦12》,1903年(明治36年),八戶診所街角博物館館藏。(北師美術館提供)
菊池華秋《雪晴》,1938年(昭和13年),島根縣立石見美術館館藏。(北師美術館提供)
形式混雜是這次展出中最大的特色之一,不同的藝術形式被放置在有趣的概念之下,如「偶像少女」、「觀用少女」、「神之少女」、「跳耀少女」、「心事少女」與「少女的誕生與開展」等。也因此,整個展出的概念緊扣著日本文化中對美少女的想像:即使是以西方為主體的現當代藝術,在這個展出中也只是一種形式的展現。工藤健志認為,現當代藝術隨著現代化腳步進入了日本以及亞洲世界,但事實上每個地區因此產生出的內涵其實不盡相同,以日本來說,美少女的主題其實在浮世繪中就已出現,也就是說在文明開化前後的一百多年,在日本人的精神感知與感性認識當中,就一直對美少女有著獨特的想像與見解,後來的現當代藝術也出現了大量的類似題材。也因此,我們在這裡把它當成一種單純的藝術類型:一種彰顯日本美少女的方法之一,而不是以西方為主體的美學系統,進而讓它成為日本的一部分,藉此彰顯出自己的文化主體性與特色。
楊洲周延《第二回上野內國勸業博覽會之圖》,1881年(明治14年),八戶診所街角博物館館藏。(北師美術館提供)
北師美術館的「美少女的美術史」展覽現場。(攝影/王萱)
也因此,在這個堪稱從形式解放的展覽當中,觀眾便可以看到不同世代,甚至是時代的藝術家們相互輝映、百花齊放的狀態,例如在「少女心事」的單元當中,便可以看到跨越的幅度之廣:美人畫大師鏑木清方(Kaburagi Kiyokata)帶有典型浮世繪美人風格的畫作、吉田博(Hiroshi Yoshida)與長谷川昇(Hasegawa Noboru)明顯帶有西方色彩的裸女主題作、菊池隆志(Kikuchi Takashi)細膩優雅線條的日本畫、奈良美智(Yoshitomo Nara)筆下邪惡卻帶有一絲哀愁的小女孩、深瀬優子(Fukase Yuko )筆下陰鬱深沉的神秘少女、太宰治(Osamu Dazai)文學中憂鬱的《女生徒》以及原久路(Hisaji Hara)充滿戲劇性的少女攝影人像。而觀眾也可從中看出,細膩哀愁的少女情懷,是跨媒材與世代藝術家們的共同繆思。
左圖:深谷美保子為《少女之友》第26卷9號繪製的封面,1933年(昭和8年),島根縣立石見美術館館藏;右圖:棟方志功《御吉祥大辨財天御妃尊像圖》,1966年(昭和41年),青森縣立美術館館藏。(北師美術館提供)
左圖:竹久夢二《白梅》,1927年2月(昭和2年2月),取自《少女世界》, 彌生美術館.竹久夢二美術館館藏;右圖:由竹久夢二繪製《婦人畫刊》第3卷4號的封面,1926年(大正15年), 島根縣立石見美術館館藏。(北師美術館提供)
鈴木春信《手鞠》(復刻),約1930-1931年(昭和5-6年),公文教育研究會藏。(北師美術館提供)
本次台北場的展覽由工藤健志負責主要的展覽策劃事務,研究專長為當代藝術的他,自然也會希望將新媒體與互動科技融入這次的展覽當中,並且邀請多名藝術家來台現地製作,包括西尾康之(Nishio Yasuyuki )、岡本光博(Okamoto Mitsuhiro)、島本了多(Shimamoto Ryota)、伊藤隆介(Ito Ryusuke)等。西尾康之的VR作品創建了一個以女體雕塑建構出的暗黑空間,觀者在走過一條神秘通道的同時,則會看到各種石膏雕塑質感的少女形象漂浮其上,藉此彰顯女性形象背後乘載的文化意涵與精神意識。岡本光博和伊藤隆介則藉由變身鏡和魔杖的意象,來處理少女的身體彰顯出的社會角色與形象議題,特別的是岡本光博的《變身魔鏡》就是取材自卡通《甜蜜小天使》中女主角藉由魔法化妝盒變身成各種人物的有趣情節,島本了多則是以面具的方式重製漫畫中的少女形象。由此可見,從最悠長的日本傳統美術,到最新的新媒體科技,美少女一直是日本文化與中的主體象徵之一,這份不段隨著時代轉換的形象,將不斷更新持續下去。
西尾康之(Nishio Yasuyuki )的VR作品創建了一個以女體雕塑建構出的暗黑空間。(攝影/王萱)
北師美術館的「美少女的美術史」展覽現場。(攝影/陳飛豪)
北師美術館的「美少女的美術史」展覽現場。(攝影/陳飛豪)
楊斎延一《新吉原全盛的榮景》,1903年(明治36年),八戶診所街角博物館館藏。(北師美術館提供)
左圖:松山賢《生物卡(天牛)》,2010-13年(平成22-25年);右圖:松山賢《地圖(海灘球)》,2009年(平成21年),兩作均為藝術家自藏。(北師美術館提供)
美少女的美術史
展期:2019.08.24-11.24
地點:MoNTUE北師美術館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134號
陳飛豪( 119篇 )追蹤作者
陳飛豪,生於1985 年。文字寫作上期冀將台灣史與本土想像融入藝術品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