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夢蝶軒捐贈百件金器亮相:「金彰華彩」香港故宮與夢蝶軒藏古代金器展

夢蝶軒捐贈百件金器亮相:「金彰華彩」香港故宮與夢蝶軒藏古代金器展

Unveiling the 100 Ancient Chinese Gold Pieces Donated by Mengdiexuan: “Radiance Ancient Gold from the Hong Kong Palace Museum and the Mengdiexuan Collection”

香港近年最大型的金器展覽「金彰華彩—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與夢蝶軒藏古代金器」正於香港故宮展出,220套精美金器同時呈現,當中有多件為首次公開展出,展品歷史跨越三千年。展覽得以成形,歸功於香港藏家「夢蝶軒」主人盧茵茵與朱偉基伉儷,他們在香港故宮2022年開館前慷慨捐贈946件古代中國金銀器,成為香港故宮的第一批藏品。本次展品大部分為夢蝶軒捐贈藏品,其他亦由夢蝶軒借展。

香港近年最大型的金器展覽「金彰華彩—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與夢蝶軒藏古代金器」正於香港故宮展出,220套精美金器同時呈現,當中有多件為首次公開展出,展品歷史跨越三千年。展覽得以成形,歸功於香港藏家「夢蝶軒」主人盧茵茵與朱偉基伉儷,他們在香港故宮2022年開館前慷慨捐贈946件古代中國金銀器,成為香港故宮的第一批藏品。本次展品大部分為夢蝶軒捐贈藏品,其他亦由夢蝶軒借展。

「金彰華彩—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與夢蝶軒藏古代金器」展場。Ⓒ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黃金寶藏落腳香港

流露西亞風尚的天馬飾片(圖1)、匈奴與鮮卑的配件、明代貴氣逼人的髮飾(圖2)……來自遙遠土地的黃金器,因何因緣來到高樓林立的香港?1970年代起,香港經濟起飛,孕育一批經濟實力堅強的收藏家,隨著文革結束,大量文物、出土品通過民間管道湧入香港,令香港在1980年代成為古董文物的集散地,當中不乏數十年來市場少見的金器,開啟港人收藏金器的契機。於此背景下,香港形成了三大金器收藏重鎮,收藏面向各有專攻:「沐文堂」以早期文化著稱,主力為商至漢代,「承訓堂」以宋至清為中心,「夢蝶軒」則以漢六朝遼金元為主題。三大收藏主人經常聚會交流,互通訊息,並皆有圖錄刊印出版。

圖1 吐蕃〈獨角翼馬形飾牌〉,夢蝶軒捐贈,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藏。Ⓒ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圖2 吐蕃〈纏枝菊花紋及兔銜靈芝紋梳背〉,金鑲紅寶石,夢蝶軒捐贈,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藏。Ⓒ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受惠於堅實的私人收藏,香港素有金器研究傳統,且金器展覽頻出,如2000年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舉辦香港首個中國古代金飾專題展,主要展品即由沐文堂、承訓堂和夢蝶軒出借。2006年和2013年分別又辦承訓堂與夢蝶軒黃金藏品為主的展覽。2014起,香港中大文物館和陝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周大福大師工作室啟動跨學科合作研究計畫,致力於探索、復原古代黃金製作工藝,研究成果呈現於「鑠古鑄今」系列展覽。得天獨厚的環境,讓香港成為欣賞黃金工藝的好地方。

夢蝶軒主人:收藏只是短暫的擁有

夢蝶軒伉儷起初並非全職古董玩家,盧茵茵和丈夫年輕時共同經營公關公司,後公司與全球十大公關公司之凱旋(Ketchum)合併,朱偉基任合夥人兼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盧茵茵擔任凱旋大中華區總裁,可謂香港「公關一姐」,在生意退居二線後,她才全心投入收藏。盧茵茵收藏啟蒙來自父親,其父雅好古董,以收藏明清玉器、瓷器為主。某年的結婚紀念日,盧茵茵收到父親贈與的一面漢代銅鏡,在此之前,夫婦收有一些雜項小件,而這面青銅器令他們的收藏興趣由廣泛轉向金屬類器物。

盧茵茵的收藏堂號「夢蝶軒」典出《莊子》,她解釋道,藏家與文物的關係就如同莊周夢蝶:「莊周說,究竟我是在蝴蝶的夢裡,還是蝴蝶進入了我的夢?就像我們和收藏品,我現在擁有它,但是當我離開人世的時候,我們變成了這個收藏品歷史中的一個節,或者變成它的一部分。」盧茵茵認為收藏只是短暫的擁有,收藏家對於文物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有責任,重要的是將文物託付給好的平臺,讓其繼續發揮價值,回饋給社會。

秉持著這樣的理念,夢蝶軒對於藏品捐贈相當慷慨,其贈藏遍布國內外各地展館,其中知名的一次是對中國絲綢博物館的捐贈。夢蝶軒曾藏有一批價值不菲的遼代絲織品,因有部分需要修復,便央請中國絲綢博物館團隊來香港幫忙修復。在修復後,團隊表示對這批絲織品很有興趣,詢問是否可以捐一兩個碎片給他們,結果盧茵茵認為「捐一兩件,不如全部捐」,於是將70多件絲織品全數捐給中國絲綢博物館。夢蝶軒本次對香港故宮捐贈946件,更是希望助館方建立全面性、有系統的收藏和研究。

新風:草原與早期中國

本次展覽依時代分為三個單元,廣納少數民族和中原作品。約公元前18至公元前15世紀的〈鼻飲或臂釧〉(圖3),是夢蝶軒捐贈金器中年代最早者。這類金飾由柱形金條製成,兩端打製成喇叭狀,依據大小可能有不同用途,如鼻飲、臂釧或耳飾。這類型的金飾在多地有發掘,如四壩文化甘肅玉門火燒溝遺址(約公元前2000年至前1800年,相當於夏代至商代早期)、北京平谷劉家河商墓(約公元前14至前13世紀,商代中期),而在新疆、蒙古匈奴墓、阿富汗席巴爾甘黃金之丘(Tillya Tepe,公元前100年至公元100年)也有發現,可見這種金飾分布廣大,流行時間長久。

圖3 約公元前18至公元前15世紀〈鼻飲或臂釧〉,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藏。Ⓒ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另一件相當早期的金器是公元前13至前11世紀的〈耳環〉(圖4),一端為細絲柄,中間穿綠松石珠,下面為月牙狀薄片,尾端捲曲。山西省石樓縣後蘭家溝(商代晚期)曾出土一批青銅器和金器,當中便有三件類似的珥形器。據學者楊伯達推測,這種形式可能是邊疆少數民族製品,亦有學者猜測可能是中國北方邊境戎狄文化的遺存。

圖4 公元前13至公元前11世紀〈耳環〉,夢蝶軒捐贈,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藏。Ⓒ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展廳中一頂優美的金冠吸引觀者注意,這頂〈動物紋冠〉(圖5)屬於匈奴貴族,冠緣正前方為一個長角羊頭,之後依序為鷹、蛇、鹿、虎,圖案左右對稱。冠緣上有四道金梁,飾以漩渦紋,冠頂則有四組老虎與鹿相搏的紋飾,中間有一孔洞,推測原本還安有立鳥或立獸。這個〈動物紋冠〉可與內蒙古阿魯柴登匈奴墓葬出土的〈鷹頂金冠〉相互參照,該冠冠頂呈半球面體,錘成狼羊咬鬥的紋樣,頂上立著一隻雄鷹。這頂冠飾是匈奴領袖的象徵,也被稱為「匈奴王金冠」。

圖5 公元前4至公元前3世紀〈動物紋冠〉,夢蝶軒捐贈,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藏。Ⓒ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互鑑:吐蕃與唐

西元7世紀初,青藏高原雅礱河谷的一個小部落崛起,建立起統一青藏高原的強大王朝—吐蕃王朝。吐蕃王朝強盛一時,與唐朝、大食帝國三方鼎立,他們一方面向唐朝學習禮儀與法律,一方面自印度、中亞地區吸收宗教養分,國力在8世紀達到巔峰。吐蕃以金銀器工藝聞名,許多史料皆有記載吐蕃進貢的各式珍稀金器,如唐高宗時吐蕃贊普遣使獻上一座金城,上有獅子、象、駝、馬、羊、人騎等造型,另獻金瓮、金頗羅(酒器)等。《舊唐書》也有記載,吐蕃遣使貢方物「金銀器玩數百事,皆形制奇異」,唐玄宗甚至下令將這批供品列於提象門外以示百僚。現今可見的吐蕃金銀器種類雖不如文獻中豐富,但仍有馬具、隨葬明器、飾品等,且在本次展覽都可見到。

青藏高原有以黃金為死者製作覆面的習俗,見於吐蕃與受其文化影響的地區,如《太平御覽》中記載吐蕃鄰國「大羊同」的貴族喪葬:「其酋豪死,抉於穴反去其腦,實以珠玉,剖其五臟,易以黃金,假造金鼻銀齒。」從考古出土來看,覆面可分為二種,一種為金箔錘揲成的黃金面具,一種是黃金製成的眉眼、口鼻,覆於死者五官上。展覽中的〈覆面〉(圖6)屬於後者,以黃金為框線,鑲嵌綠松石和水晶,眼眶和嘴唇邊線還有金珠圍繞,與「假造金鼻銀齒」的文獻記載呼應。

圖6 吐蕃〈覆面〉,夢蝶軒捐贈,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藏。Ⓒ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這件黃金覆面從何而來,其實經歷了多階段的解密。夢蝶軒所藏的金器來自市場,缺乏出土訊息,因此學者雖猜測其中一些是吐蕃金器,卻無法進一步分析年代、功能。隨著其他考古物件出土,其背景才逐漸明晰:學者霍巍首先注意到,夢蝶軒藏的這批金器與青海都蘭吐蕃墓群出土品十分相似,但尚不確定出自哪一座墓葬。2018年,中國破獲一宗青海都蘭熱水墓群的盜墓案,並對「血渭一號墓」進行搶救性發掘,這是青藏高原地區發現的結構最清晰、形制最複雜的高等級墓葬之一,學界認為墓主人吐蕃統治下吐谷渾邦國王之墓。由出土品的種類、形制、風格等各方面來看,夢蝶軒藏品很有可能也來自這座大墓或其隨葬墓。

對於吐蕃而言,馬的地位舉足輕重,不僅以黃金打造馬具,也錘揲留下牠們身影。〈騎射武士形飾牌〉(圖7),武士戴頭巾、綁雙辮,身穿翻領窄袖袍,引弓欲射,雄駒四蹄奔騰,垂掛的杏葉隨之飛舞,馬尾束結。這件飾牌的四周有小孔,部分以鉚釘與殘存的木片固定,可知本應該是某種木器的裝飾。在歐亞草原文化中,騎馬狩獵的武士形象常見,如波斯薩珊王朝的銀器上的狩獵圖,可見吐蕃與西亞地區的交流,血渭一號墓也有出土類似飾牌。〈騎射武士形飾牌〉是盧茵茵印象最為深刻的一件藏品,她最初在香港古董商處見到此物,甚是喜愛,卻被美國買家捷足先登,失之交臂,沒想到兩年後在古董展上再次與之相遇,經過了三、四手,飾牌價格高漲,但兩人仍決定立刻購買,不再錯過。

圖7 吐蕃〈騎射武士形飾牌〉,夢蝶軒捐贈,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藏。Ⓒ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完整文圖請見《典藏.古美術》371期〈夢蝶軒捐贈百件金器亮相──「金彰華彩」香港故宮與夢蝶軒藏古代金器展〉,作者:江采蘋。)

金彰華彩—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與夢蝶軒藏古代金器

展期|2023.02.22–09.25
地點|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博客來
蝦皮
UDN電子雜誌
讀墨電子雜誌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FaceBook
Instagram

江采蘋( 55篇 )

《典藏.古美術》編輯,古文明愛好者,關注書畫藝術活動,秉持幽默看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