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倫敦泰德美術館「捕捉瞬間──繪畫和攝影之旅」特展,首度展出台灣企業家陳泰銘珍藏

倫敦泰德美術館「捕捉瞬間──繪畫和攝影之旅」特展,首度展出台灣企業家陳泰銘珍藏

Tate Modern Features Taiwanese Businessman Pierre Chen’s Collection for the First Time in “Capturing the Moment: A Journey Through Painting and Photography”

國巨董事長陳泰銘赴海外與英國倫敦泰德美術館(Tate Modern)合作舉行「捕捉瞬間──繪畫和攝影之旅」(Capturing the Moment–A journey through painting and photography) 大展,是他近年收藏的精彩成果。本次特展主要探索當代繪畫與攝影之間的動態關係,以多位藝術家群展的方式呈現。為近代最偉大的畫家和攝影師之間,作了開放式的對照,機會難得。

國巨董事長陳泰銘(Pierre Chen,1956–)赴海外與英國倫敦泰德美術館(Tate Modern)合作舉行「捕捉瞬間──繪畫和攝影之旅」(Capturing the Moment–A journey through painting and photography) 大展,是他近年收藏的精彩成果。

本(6)月13日在泰德美術館開幕的「捕捉瞬間」大展,公開了陳泰銘在藝術收藏的成果,成為首位在國際一線美術館,舉辦個人收藏展的台灣收藏家。證明他購藏藝術品的專業水平質量俱佳,以及國際人脈關係非同小可,方能順利通過美術館的審核考驗。

泰德美術館「捕捉瞬間──繪畫和攝影之旅」展場照。(泰德美術館提供)

陳泰銘身兼台灣收藏家、企業家和慈善家,於1999年創立國巨文教基金會(YAGEO Foundation Collection, Taiwan),簡稱國巨基金會,典藏藝物品聚焦東西方現當代藝術史的經典代表作。在全世界藝術收藏,更是名列前茅,每年都有重要經典作品入藏,日新又新,表現亮眼,列名全球第四大收藏家寶座多年。

延伸閱讀|賣一幅畫淨賺23.56億元,國巨董事長陳泰銘重返「封面」人物

該展覽從今年6月13日到明年1月28日,長達7個多月,也在國際大展的期限規格之上。據說,開幕當晚,泰德美術館與國巨基金會,共同舉辦高級晚宴慶祝,該作法,是國際大收藏家的標準起手勢,倍受矚目。

安迪.沃荷(Andy Warhol),《自畫像》(Self Portrait ),1966–1967.絹版印刷壓克力畫布。國巨基金會藏。© Andreas Gursky Courtesy Sprüth Magers Berlin London DACS 2023

早在2015年,陳泰銘就曾受日本公立美術館邀請,到日本4所公立美術館,作了一整年的個人收藏展,他精挑76件重要收藏品,先後在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名古屋美術館、廣島市現代美術館展,以及京都國立近代美術館,極受好評。時隔8年,陳泰銘藝術視野更高,收藏方向更廣,當代重要大師經典作品,泰德美術館的「捕捉瞬間──繪畫和攝影之旅」大展,彷彿成為他收藏上的謎底揭曉,廣受各界關注。

泰德美術館在6月13日的開幕上強調,「捕捉瞬間──繪畫和攝影之旅」大展,主要是探索當代繪畫與攝影之間的動態關係。核心價值是:「探討如何使用畫筆和鏡頭,及時捕捉瞬間,兩種媒介如何相互啟發和影響。

本次收藏展,以多位藝術家群展方式呈現,為近代最偉大的畫家和攝影師之間,作了開放式的對照,也是對話的開始。機會難得,不但可以看到陳泰銘(國巨基金會)近年在收藏的傲人成績,包括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909–1992)、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 1932–)、彼得.多伊格(Peter Doig, 1959–)等繪畫作品;以及托馬斯.斯特魯斯(Thomas Struth, 1954–)、安德烈亞斯.古爾斯基(Andreas Gursky, 1955–)和杉本博司(Hiroshi Sugimoto, 1948–)等照像作品。跨越媒材,回歸藝術主體,讓人目不暇給,也感受到其中的廣袤博大。

安德烈亞斯.古爾斯基 (Andreas Gursky),《五一勞動節 IV》(May Day IV),2000,國巨基金會藏。© Andreas Gursky Courtesy Sprüth Magers Berlin London DACS 2023

同時,泰德美術館把陳泰銘上述收藏品,拿來與該美術館近期收藏的許多新作對話,包括洛娜.辛普森(Lorna Simpson,1960–)、約翰.柯林(John Currin, 1962–)、勞拉.歐文斯(Laura Owens, 1970–)、塞西莉.布朗(Cecily Brown,1969–)、邁克爾.阿米塔格(Michael Armitage, 1984–),以及路易絲.勞勒 (Louise Lawler, 1947–)等,深具意涵。

捕捉瞬間,始於戰後時期,一些最著名、富有表現力的畫家,像盧西恩.弗洛伊德(Lucian Freud, 1922–2011)和愛麗絲.尼爾(Alice Neel, 1900–1984)等藝術家,他們展現創造性和繪畫現實主義,至於如何隨著紀實攝影和多蘿西婭.蘭格(Dorothea Lange, 1895–1965)等開創性攝影師的出現,而發展,也耐人尋味,值得作探討。

愛麗絲.尼爾(Alice Neel)《《108街的波多黎各男孩》》(Puerto Rican Boys on 108th Street),1955,泰德美術館藏。(泰德美術館提供)
蘿西婭.蘭格(Dorothea Lange),《移民母親,尼波莫,加利福尼亞,1936年》(Migrant Mother, Nipomo, California 1936),約於1950年印製,泰德美術館藏。(泰德美術館提供)

已逝英國藝術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909–1992)於1961年,為教皇六世所作的研究,展示了攝影素材,對許多藝術家啓發甚多;而塞西莉.布朗 (Cecily Brown, 1969–)於1999年創作《天堂的麻煩》,和喬治.康多 (George Condo, 1957–)2000年的精神狀態,扭曲變形的創作,揭示了在攝影圖像,日益流行的世界中,彷彿也成為具象繪畫表現力的遺產。

展覽還通過一系列,引人注目的繪畫與照片,展示了相互影響,以及在同性相吸、異性相斥的規律下,如何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也成為探討的另一焦點。

從傑夫.沃爾(Jeff Wall, 1946–)根據葛飾北齋浮世繪版畫所改編於1993年的《突如其來的一陣風》(A Sudden Gust of Wind after Hokusai),以及安德烈亞斯.古爾斯基 (Andreas Gursky, 1955–)2000年的《五一勞動節IV》(May Day IV)的戲劇性大型場景,到普什帕馬拉.N (Pushpamala N, 1957–)對宏大歷史繪畫的俏皮演繹,杉本博司 (Hiroshi Sugimoto, 1948–)的近乎抽象的大氣海景,都發人深省。

傑夫.沃爾(Jeff Wall),《突如其來的一陣風》(A Sudden Gust of Wind after Hokusai),1993,泰德美術館藏。(泰德美術館提供)

托馬斯.斯特魯斯 (Thomas Struth, 1956–)和路易斯.勞勒 (Louise Lawler, 1947–)的照片,捕捉了展出和存放的名畫,揭示了兩種媒介在彼此中,找到歸宿的另一種方式。

路易斯.勞勒 (Louise Lawler),《Solash》,2006,印刷於2012,泰德美術館藏。(泰德美術館提供)

綜觀整個展覽,最大的部分,是探討繪畫和攝影融合的問題,為此精選了重要當代作品,呈現兩種藝術形式,試圖捕捉稍縱即逝的時間點,或歷史時刻。

格哈德.里希特 (Gerhard Richter, 1932–)的照片寫實主義畫作,如1982年的《兩支蠟燭》(2 candles),和1965年的《瑪麗安姨媽》(Aunt Marianne),以及 路克・圖伊曼斯(Luc Tuymans, 1958–)和威廉姆・薩奈爾(Wilhelm Sasnal, 1972–)的後來作品,都概括了其中的奧妙。

泰德美術館「捕捉瞬間──繪畫和攝影之旅」展場照。(泰德美術館提供)

理查德.漢密爾頓(Richard William Hamilton, 1922–)、安迪.沃荷(Andy Warhol, 1928–1987)、羅伯特.勞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 1925–2008)和寶琳.博蒂(Pauline Boty, 1938–1966),等波普藝術家,提供了另一種方法,他們把攝影圖像,融入並拼貼在他們的繪畫中,該作法,在洛娜.辛普森 (Lorna Simpson, 1960–)2016年創作的《Then & Now》,和 尼吉德卡.阿庫尼利.克羅斯比(Njideka Akunyili Crosby, 1983–)2013年的《前任》作品中,也有體現。

阿庫尼利.克羅斯比(Njideka Akunyili Crosby),《前任》(Predecessors),2013,泰特美術館藏。(泰德美術館提供)

麗莎.布萊(Lisa Brice, 1968–)、米莉安.卡恩(Miriam Cahn, 1949–)、彼得.多伊格(Peter Doig, 1959–)、瑪琳.杜馬斯(Marlene Dumas, 1953–)、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 1937–)和寶琳娜.奧洛夫斯卡(Paulina Olowska, 1976–)的主要作品,展示了當代繪畫的風格、構圖、內容和意義,在與攝影的對話中,存在的更多方式。

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藝術家肖像(泳池與兩個人像)》(Pool with Two Figures),1972,國巨基金會藏。(泰德美術館提供)

隨著基於屏幕的圖像,變得越來越普遍,勞拉.歐文斯 (Laura Owens,1970–)、克里斯蒂娜.誇爾斯 (Christina Quarles,1985–)和薩爾曼.托爾 (Salman Toor,1983–),最近創作的油畫,讓人得以窺探數字媒體如何重塑當今畫家的工作方式。

所謂「繪畫和攝影之旅」,說明了攝影的到來,永遠改變了繪畫的進程,在該獨特的展覽中,通過近代一些最具標誌性的藝術作品,探索兩種媒介之間的動態關係,正是時候!

巴勃羅.畢卡索(Pablo Ruiz Picasso,1881–1973),和保拉.雷戈(Paula Rego,1935–2022)富有表現力的畫作,到杉本博司和、傑夫.沃爾,引人注目的照片,當觀眾看到兩種截然不同的媒介,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相互塑造,大家還將發現藝術家如何模糊繪畫和攝影之間的界限,創造令人興奮的新藝術形式,例如Pauline Boty的波普繪畫、安迪沃霍爾的絲網印刷、格哈德里希特的照片寫實主義作品,或安德烈亞斯.古爾斯基的大型全景照片。

巴勃羅.畢加索(Pablo Ruiz Picasso),《哭泣的女人 》(The Weeping Woman),1937。(泰德美術館提供)

延伸閱讀|畢卡索畫作《哭泣的女人》象徵的痛苦:藝術讓我們安全地「探索悲傷」

陳泰銘曾公開表示,公司的業務轉變,非常迅速,新科技不斷在市場出現,所以他每天都過著拼搏生活。面對巨大壓力,藝術與音樂,對他倍為重要,都成為他平衡壓力的精神支柱,為生活帶來更多平衡感。就這樣積沙成塔,有了較多收藏,也因收藏結交許國際朋友,相互腦力激盪。因為他的收藏,成就了本次收藏展,引發更多繪畫與影像的對話、相融,甚至是學術性的議題探討,也使他與有榮焉。

捕捉瞬間──繪畫和攝影之旅

展期|2023.06.13–2024.01.28
地點|倫敦 泰德美術館

簡秀枝 (Katy Shiu-Chih Chieh)( 305篇 )

典藏藝術家庭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