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非自然現象」的末日寓言——藝術銀行2018年新品展

「非自然現象」的末日寓言——藝術銀行2018年新品展

藝術銀行2018年購藏新品展以「非自然現象」為題,並由三個子題所組成:「滋長、移植、開發」、「科技與衝突」及「末世現象」,企圖以此時序梳理當代人類社會以生命起源為始的種種發展,在目擊科技發展進程中的失調和衝突後,預見自然環境的反撲和制裁,並昭示失速發展的科技技術所造就的末日現象。
1978年發生在美國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的一起爆炸案,點燃了其後18年在美國各地大學及飛機航班連續爆炸案的引信,美國聯邦調查局(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簡稱FBI)更為此成立專案調查小組。歷時超過十年的偵查,在1995年,惡名昭彰的「大學炸彈客」(The Unabomber, University and Airline Bomber)向美國主要媒體投書,要求刊登他所撰寫之〈論工業社會及其未來〉(Industrial Society and Its Future)這篇近3萬5千字的長文,FBI遂稱此文為「大學炸彈客宣言」。文中解釋其犯罪動機,炸彈客認為工業大革命及其後的發展,不僅約化人類行為、箝制自由,更進一步造成人類種族浩劫,而沉浸在科學工程、娛樂消費與吸引觀眾群之運動競賽的人類種族,也終將受到科技發展的負面影響而瓦解,所以他必須使用終極手段快速介入這樣的發展形式並阻斷之。
貴賓合影,左起:藝術家林儒鐸、王聖文、策展人吳冠瑩、國立台灣美術館館長林志明、藝術家黃建樺、國立台灣美術館主任秘書汪佳政、藝術家賴昱成、張獻文、朱書麒。(藝術銀行提供)貴賓合影,左起:藝術家林儒鐸、王聖文、策展人吳冠瑩、國立台灣美術館館長林志明、藝術家黃建樺、國立台灣美術館主任秘書汪佳政、藝術家賴昱成、張獻文、朱書麒。(藝術銀行提供)
本案最終在罪犯親人的指認下偵破,然而此篇長文之論點卻意外獲得特定族群的支持,「反科技」更在21世紀邁入第二個十年之際,成為不斷辯證的當代思潮。受到此案啟發,藝術銀行2018年購藏新品展便以「非自然現象」為題,並由三個子題所組成:「滋長、移植、開發」、「科技與衝突」及「末世現象」,企圖以此時序梳理當代人類社會以生命起源為始的種種發展,在目擊科技發展進程中的失調和衝突後,預見自然環境的反撲和制裁,並昭示失速發展的科技技術所造就的末日現象。藝術銀行「非自然現象」年度購藏新品展自2018年購入的253件當代藝術作品之中,挑選出23件能回應此主題的作品,其媒材含括雕塑、攝影、繪畫、複合媒材及新媒體等多元形式,並分別探討生命起源、自然環境、科技發展、能源開發等全球性議題,足見台灣藝術家對於當代現象的持續思索與批判。
「滋長、移植、開發」展區王聖文作品。(藝術銀行提供)
來到位於藝術銀行營運總部的展場時,即會於其對外展示的落地窗處,看見阿美族藝術家伊佑噶照直徑約1.2公尺的大型圓盤型木製雕塑《被大海吃掉的土地》,來自港口部落的伊佑噶照嘗試以碎形的木頭相互堆疊連接,勾勒出流線造型以隱喻逐漸縮退的天然海岸,流失的不僅是土壤,作品更直指文化歷史、家園身分以及儀式祭典的消亡。進入展間後,便會看見涂智惟筆法精細的膠彩畫《花火的著陸》及《一束》,涂智惟善於以抒情筆意揭露當代景觀的敗壞,雋雅的畫面呈現地卻是荒謬的「現代日常地景」——路邊建地拆解後棄置的土石堆、等待清運的土團與植栽等人為施加於自然環境之上的暴力,藝術家關注的是,在現代建設與拆解的快速循環中,因而產生的廢棄或無功能的物件,這正是可窺見一地人類行為與政經發展的蛛絲馬跡。朱書麒則在油畫《異界風景:同流.異流》中,以仙人掌和其上生長的瓢蟲作為社會議題的表徵,具有共同意識的瓢蟲群聚在一起,而與該團體想法相異的瓢蟲,則離開另闢天地;仙人掌或大或小的分支,則是數個充滿荊棘的世界。藝術家透過生物的生長趨向性來詮釋人類的慣性和反應,並以自然界現象指出人類意識形成的方式,促進觀者對於群聚行為的多方解釋及探討。
「科技與衝突」展區呈現黃建樺、林儒鐸、林志航與周代焌等人的作品。(藝術銀行提供)
「滋長、移植、開發」展出作品敘述生命的起源與行為演進,間接指陳生物發展過程中的建設、遷徙與破壞。「科技與衝突」展區則進一步揭示因進步而產生變化的人類生存環境。周代焌《前山:思緒的裂隙》與林儒鐸《兩國三制》皆不約而同地以地景變遷隱喻自然的反撲與生物的留存與滅絕。林志航的雕塑《包裝》則集合大量廢棄木材,雕刻成一個壓扁的鋁罐造型,藉由媒材與造型的雙重影射,強調自然界中「永續」生長及利用的循環,並藉以反思過度消費的資本主義社會。賴昱成在《花花之道:夏日戀曲》中,亦道出人類為了自身需求而進而改變環境的自然運行機制之企圖,並預言燦爛繽紛的花花世界也終將改變人類作為生物的生存機制。人類的進步文明帶給自然環境的諸多破壞,卻是發展進程中無法繞道的阻礙,這便產生了詭譎荒謬的「末日現象」。
王秀《動》,油彩、畫布,50.3×247.5×5.6cm。(攝影/官妍廷)
「末日現象」是未見雲聚卻滿天空汙陰霾、是全境擴散的人畜傳染病、是電視台不斷播送的造假新聞,透過一方手機上的通訊軟體,真假資訊四處流竄,安能辨其雌雄虛實?馮偉中和楊順發皆以直截了當的攝影鏡頭,猶如以奇幻的、詩意的表現語彙,進行末日現場的連線報導。展場中播送陳依純的錄像《曲水流豬》,流水中飄著工業汙水與病死的生物屍首,在全境防堵鄰國病毒傳染的當下,看起來特別有感。郭奕臣《倖存者計畫-33.5°N, 35.3°E》更以當代「警世名言」之姿,展現世界毀滅後,從倖存者視角看去的荒蕪景象。王秀的《動》則是這個子題中畫龍點睛的巧妙安排,畫作以「玻璃紙」的質地和色澤光感表現了經過改造的物質結構,二維「玻璃紙」上的皺褶,經由光的反射而呈現立體質感,以輕盈的質地強調了各種「力度」的實質存在,將所有對於末日的駭人想像,化為炸彈引爆後一切夷為平地的的裊裊輕煙。

非自然現象——2018藝術銀行新品展

展期:2018.11.23-2019.02.27
地點:藝術銀行展示室
地址:台中市西區自由路一段150號1樓

 

官妍廷( 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