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民美術館」作為號召的新北市美術館(簡稱新美館),近期積極宣告對外開放園區,雖然籌備中的母館尚未竣工,但為了讓民眾熟悉美術館的所在地,目前已先進行第一期的戶外園區、藝術街坊、圓頂藝術空間等部分場域的開放。
美術館從建築延伸到戶外,整個園區其實都期待成為與民眾互動的藝文場域,包含周邊的陶博館、運動中心、鶯歌在地的藝文聚落,期待成為新北市一處完整的美學廊帶。
而目前向民眾開放的第一期戶外園區、藝術街坊、圓頂藝術空間已暖身開放,由黃偉倫、呂武隆的「做圓」,以及黃彥穎的「新朋友」做為第一期戶外園區先發的展覽計畫,兩項計畫最大的共同點在於邀請民眾「參與與共創」。
延伸閱讀|KICK OFF!新北市美術館階段性開放園區,邀民眾來共創、參與
藝術家需求與材料產業的滾動
黃偉倫表示這次所策劃的「做圓」,是從新北美的周邊環境來延伸思考。因為新北市本身就有其環境、人口結構的特殊狀態,有類似像中和、板橋這樣人口密集的都會區域,也有金山、萬里充滿豐富自然地景的區域,也構成新北市複雜多元的人文地理環境。他認為新北市原本即存在各式各樣的文化與人口結構,而他和呂武隆所負責的藝術街坊,即是以藝術家工作室為主體,黃偉倫便開始設想可以怎麼和新北美所在地「鶯歌」的周邊產業產生互動,包括陶瓷產業、五金、石膏工廠建模等產業,他期待透過藝術家進駐,先將附近周遭的不論是設計跟創作的機能,先以藝術家的需求,將他們使用的材料跟新北市的材料產業串聯在一起,利用這樣的互動將藝術家、美術館園區、跟新北市市民滾動在一起。
和黃偉倫共同工作的建築師呂武隆表示,在策畫初期其實就邀請所有的參與的藝術家,一起去鶯歌走踏的前沿,去參訪當地的陶藝工作室、產業現狀,和當地的民眾互動。呂武隆表示在策畫討論的過程中,會一直思考新北市和台北市的差異,其中一個切入點是新北市是很多藝術家工作室的所在地,因此「做圓」最基礎的就是想呈現新北市的「多元性」。
互為「新朋友」
黃彥穎表示他的企劃出發點相當單純,就是新北美對於新北市民來說就是彼此互為「新朋友」。計畫創造了科技互動的沉浸式裝置,他內容是一個遊戲機制,有點像是寶可夢的幻獸概念,並強調遊戲「兌換機制」與足跡、互動數據增強民眾參與展覽的動力。
他將一些陶瓷、釉料、製程的屬性設計成不同屬性的虛擬幻獸,親子觀眾在互動的過程會無形將這些資訊記憶下來,之後可能在民眾真正在陶藝產業參訪的過程,發現這個遊戲的知識內容是可以對應上的,他認為某些經過展覽的回憶,能在日常中無形的浮現,對他而言展覽的參訪的經驗如果可以成為長期記憶,這會是他創造展覽的其中一項期待。
軟體先行暖身,未定型的有機過程
而這次企畫內容的執行過程中最為特殊的,是美術館硬體本身還沒有正式落成,但是園區開放卻要開始執行暖身計畫,策展人與籌備處互動也許處於一種未定型的狀態,有何與過往策展經驗差異的方式。
呂武隆表示整個過程有一個重要的價值出現,就是和美術館此刻的現況一樣,是有機生長、游擊的模式,某種程度來說更像是經營藝術聚落的邏輯,而非建構一檔單純的展覽。而以「做圓」為例,在展期間會不斷的增長、延伸,也如同美術館的本體一般是「進行式」,在組織面漸次調整。
黃彥穎表示做為新北美第一期開放計畫的策劃者,有點像是來替工作方法拓荒的拓荒者。他自己有趣的觀察反而是在和工程工人的互動上,這些工人原本都是單純地做泥作、拉水管、鋪人行道磚,但當園區、美術館一點點落成的時候,工人意會到自己興建的是一座美術館,他們會從眼前的事物,轉換到意識到自己工作的意義,他從旁觀察到這個過程是非常有趣的。
聚集、互動、碰撞:日常軌道與新朋友
本次無論「做圓」或「新朋友」最大的共同點是強調「參與和共創」,並做為前期鋪陳民眾理解園區,並意識到美術館正在興建做為兩項計畫的目標。呂武隆表示由於建築師的背景,他看到藝術街坊區域的設計,就感受到坡面和置入小房子這樣的空間結構,空間本身塑造的方式是非常垂直水平的,讓他認為可以置入不同材質的球體,與民眾互動,用觸摸、素材的差異去傳達創作者創造的差異性。黃偉倫表示,在邀請創作者進駐,他特別留意多樣性,包括花藝師、音樂製作人、服裝設計師、新媒體藝術家、肢體工作者等,讓創作者的主體成為圓心,以新北特色為距畫圓,讓創作者和民眾的交會,發生在藝術聚落間,讓聚集、互動、碰撞、交互影響可以於參訪中發生。
黃彥穎認為他試圖在每個人每天的日常生活航道裡,加入一個新朋友的可能,而這個新朋友可以是新北美,也可以是在園區中的參訪回憶、知識,是一種創造抽像性關係的過程,讓彼此內外在都重新打開一扇窗。「就如同我們唱一首歌,每個人可能都會有一種情境和回憶浮現,對我來說我希望展覽可以為觀眾創造這種魔幻的時刻。」
「新朋友」策劃於圓頂藝術空間,是個有遮陰棚的戶外空間,策展人特別命名四種不同主題的展覽和工作坊空間,包括「大雨健身房」、「侯鳥客廳」、「火山餐廳」、「礦石圖書館」,這些空間都是一種會創造人與人交集的空間。黃彥穎的策展通常會在觀眾「重訪」機制上有細緻的著墨,並在作品的動線上推敲,他認為「展覽有觀眾進來就會好看了,作品和觀眾交融的時刻,就會產生一種新的景觀。」他在展覽置入幻獸的養成系統,也期待觀眾可以辨識出遊戲的細節,讓觀眾和展覽所有的內容盡可能拉長交會的時間,也讓觀眾在造前與造訪後,開始有更新的視野。
「做圓」與「新朋友」為新北美創造一條,讓民眾理解美學、生活可以靠近的渠道,透過園區的分點開放拓展新的觀眾客群,以及讓民眾可以真實感受美術館實體建築的進度,以一種非典型的方式,啟動與民眾第一場會面。
新朋友
展期|2023.04.15-2023.10.22
地點|新北市美術館 – 圓頂藝術空間
做圓
展期|2023.04.15-2023.08.02
地點|新北市美術館 – 藝術街坊
現為恆成紙業內容品牌野点(nodate)總監,從藝文網路媒體再度回返紙質與內容生產的實驗。熟悉台灣藝文生態產業結構,並關注跨文化圈的共通困境,致力編輯感官內容的閱讀體驗。近期埋首爬梳台灣刺青產業歷史,企劃主編《刺花 Tshiah-hue》、製作《調皮 The Skin Surfing》卡帶專輯,前中年的興趣是步行、茶道和花藝。
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曾任「典藏ARTouch」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