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靜謐的日月,永恆的少女:顏娟英談蕭如松的人物畫

靜謐的日月,永恆的少女:顏娟英談蕭如松的人物畫

Peaceful Times and Timeless Youthful Girls: Yen Chuan-Ying on Hsiao Ju-Sung’s Figure Paintings

新竹縣政府文化局美術館「松色經行─蕭如松百歲冥誕紀念巡迴展」,9月17日在新竹縣政府文化局美術館展覽現場,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顏娟英進行專題演講,並與台南市美術館館長林育淳一同對話,更邀集蕭如松曾經的同事與教過的學生,一同回想懷念這位影響他們一生深遠的嚴師。

8月27日於新竹縣政府文化局美術館開幕的「松色經行─蕭如松百歲冥誕紀念巡迴展」,可謂近年來蕭如松作品最完整的呈現,除了從公私單位借展超過百幅的畫作外,尚有珍貴的速寫手稿以及生前所用的文物。新竹縣政府文化局長李安妤提到,為能讓更多人了解認識蕭如松,除了展覽之外,更規畫許多活動,如研討會、座談會、繪畫比賽、音樂演奏會等,希望能夠真正彰顯蕭如松的價值。蕭如松不僅是新竹的蕭如松,更是台灣的蕭如松、世界的蕭如松。

相關閱讀│歌聲弦樂齊鳴,獻給叫太陽起來的人 :「松色經行-蕭如松百歲冥誕紀念展」開幕

也基於此一機緣,本(9)月17日在新竹縣政府文化局美術館展覽現場,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顏娟英進行專題演講,並與台南市美術館館長林育淳一同對話,更邀集蕭如松曾經的同事與教過的學生,一同回想懷念這位影響他們一生深遠的嚴師。

永恆的少女:蕭如松的人物畫像

顏娟英以「靜謐的日月,永恆的少女」為題,討論蕭如松的人物畫像,特別是女性畫像。相較於蕭如松為人所熟知的風景與靜物作品,人物畫像較少深入著墨。目前可以找到蕭如松最早的人物畫作品,應為他在1960年參加第15屆全省美展國畫第二部入選的《人物》。從蕭如松的人物作品,可以看到他堅實的寫實功力,但顏娟英提到,他的人物表現與同時期或同時期稍早的膠彩畫家有所不同。如以「美人畫」著名的陳進,其人物作品的表現方式,可以遠溯到日本江戶時期浮世繪女性人物主題的傳統,自明治、大正年代一路傳承的脈絡。雖然人物形象有按照寫生跟解剖學的訓練,但仍注重描繪女人柔美的樣態。曾與蕭如松同在清雲畫會活動的桃園藝術家許深州,其女性主題作品也近似陳進的表現,展現女性柔美婀娜的一面。

「松色經行:蕭如松百歲冥誕紀念巡迴展」專題演講與同學會現場。(攝影/嚴瀟瀟)

蕭如松早期創作的女性主題作品,如1971年省展國畫第二部展出的《人物》中,女性身穿白色上衣與黑色百褶裙,手中拿著一個畫本,背景的部分僅有些許點綴。這樣的女性形象在他的人物作品中不斷出現,甚至1980年代都還有類似的形象。顏娟英認為,蕭如松所描繪的女性,永遠是年輕的女性形象,畫面呈現出一種純淨、純潔的氣質,他甚至注意到,蕭如松畫中女性的衣著並不符合1970至1980年代的時尚潮流,而是更早一個時期的衣著,畫中女性的髮型等也與當時的潮流不相吻合。顯然蕭如松所描繪的是一個理想的樣貌,似乎不隨著時光的流逝而變化。

蕭如松,《淑女讀信》,私人藏。(本刊資料室)

1970年代晚期以後,蕭如松的人物形象開始有些轉變,除了過往常見的穿著白色上衣的女性形象之外,也開始在背景中融入抽象的色塊,帶入其他風景或靜物中常見的主題,藉由畫面表達更多他內心的情感與詮釋。而在他的群像作品中,更可以看出他情感表達的內涵。他的群像作品模特兒多是學生,姿態不一的學生疊加在畫面之中,看似紛亂的畫面中可以看到韻律的動感,彷彿更直接展現出蕭如松內心的情感。顏娟英提到,其實無論是風景畫、靜物畫,在蕭如松單純俐落的畫面表現中,可以看到他著力於許多細節的舖陳,從中感受到他強烈的情感,其中蘊含的和諧的運轉,以及不斷輪迴的生命。

蕭如松,《學生群像》,私人藏。(本刊資料室)

「且戰且走」的研究歷程

隨之登場的是台南市美術館館長林育淳與顏娟英的對談。身為顏娟英第一位指導台灣美術史畢業的學生,林育淳笑稱從當顏老師助理進行田野調查開始,在台美史研究上「且戰且走」。後來進入台北市立美術館工作,她承接了蕭如松逝世紀念展,當時展出的作品,許多都在「松色經行」展中得以再度聚首,但這中間也已經經過近三十年的光陰。林育淳感嘆自己跟蕭如松的緣分,當時在毫無任何研究資料,甚至連家屬都聯繫不上的情況辦理逝世紀念展,如此一路走來,在研究的過程中還被蕭如松教過的學生誤認為竹東高中的校友。透過蕭如松的作品,從他畫作中所散發出的熱情與能量,即使無法親炙其人,也能夠感受到他內心的溫暖與感動。

林育淳(左)與顏娟英(右)對話現場。(攝影/嚴瀟瀟)

然而,就研究面上,蕭如松作品研究即遇到許多關鍵的難題,比如蕭如松作畫鮮少署日期,如何確立作品的年份成為考驗。顏娟英提到,雖然蕭如松相當積極參與全省美展、台陽美展等活動,可以就其參展作品相互參照,但因蕭如松有習慣多次繪製相同主題,在參考上仍需要多加推敲。除了風格或文獻上的考據,林育淳提到蕭如松畫作背後有許多線索,期盼未來研究者有機會得以親自面對畫作背後的細節,對蕭如松作品得以有更多認識。

另一個關鍵難題,則是蕭如松作品圖像無法得到家屬的授權,以致在展示、出版和研究上都充滿了重重限制,也嚴重影響對後世理解蕭如松的藝術價值與歷史定位。這次「松色經行」展雖然作品數量可觀,但卻囿於版權規定而無法現場攝影,也無法出版專冊,至為可惜。顏娟英也提到,日前所出版的《台灣美術兩百年》中原要放一件國立臺灣美術館所收藏的蕭如松作品,論述即是由林育淳執筆,無奈美術館囿於沒有取得家屬授權,拒絕提供圖版,只好臨時換以私人收藏的作品,但仍是盡可能將蕭如松的創作放在書中。像這樣的情況,也是台灣美術史研究上普遍要面對的挑戰,學術的進展與成果,除了研究者的不斷深入外,也亟需時機的促成。

念念不忘的嚴師

在學術面向的討論後,隨之是現場蕭如松學生分享對他的感念。蕭如松任教竹東高中,固定教授高一、高二的美術課,培育桃李無數。許多學生都「念念不忘」蕭如松任教時的嚴格與一絲不苟,不僅教室要一塵不染,學生的坐姿、用具,甚至是擠顏料的順序都嚴格要求。他們言談間總強調上老師課時緊張謹慎的心情,但蕭如松的身教言教,卻在學生離開校園之後潛移默化,影響他們一生。

像是現場一位現任小學校長的竹東高中校友提到,當年蕭如松嚴格要求教室整潔的規矩,總是讓他們戰戰兢兢。但等到他開始執教之後,才發現自己無形中也按照當年老師的方式維持教室的環境。藉由整理四周的環境,讓學生能夠真正靜下心來專心上課,這樣的感觸直到自己為人師才有所體會,因而對蕭如松充滿感念。而在2003年,蕭如松的部分學生甚至成立「松風畫會」,年年舉辦畫展,希望能傳承蕭如松的藝術精神,成為新竹當地藝術傳承的力量。學生們也自許是蕭如松的子女,希望能夠盡力促成更多推廣研究,克服目前的困難,讓蕭如松的藝術價值更為世人所知。

松色經行─蕭如松百歲冥誕紀念巡迴展

展期│2022.08.27-09.30
地點│新竹縣政府文化局美術館
線上展廳

ARTouch編輯部( 163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