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威尼斯雙年展現場報導】「不可能的夢」開展:回顧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走過的路冀望將來

【威尼斯雙年展現場報導】「不可能的夢」開展:回顧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走過的路冀望將來

本屆威尼斯雙年展預展20日開展。雖然原定展出的藝術家撒古流因疑涉妨害性自主被終止參展,主辦單位臺北市立美術館仍堅持讓台灣在這國際藝術盛會佔一位置,故改為舉辦展覽「不可能的夢」,藉此回顧台灣館1995年創辦至今以來的歷史,並期望那許多「不可能的夢」有日得到實現。

第59屆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Venice Biennale,簡稱「威尼斯雙年展」)將於2022年4月23日,在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邸 (Palazzo delle Prigioni)開展。臺北市立美術館(簡稱「北美館」)主辦的「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簡稱「台灣館」)則在昨日(21)舉辦開幕式。

臺北市立美術館主辦的「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在4月21日舉辦開幕式。(攝影/楊天帥)

王俊傑提到,自己是首次以北美館館長身分參與威尼斯雙年展,儘管他 25 年前亦曾以藝術家身分參展。他又解釋,標題的「夢」有兩個含義,一種是「我們日常生活對夢的想像,另一種就是台灣在國際舞台裡面,我們怎麼在國際發聲和對話」,而「不可能的夢」之意,其實是還未可能,箇中包含了對未來的更美好的嚮往。

「不可能的夢」分「文獻展示」及「國際論壇」兩部份。「文獻展示」由北美館策劃,後者則由菲律賓資深策展人派崔克・佛洛雷斯(Patrick Flores)擔任總召集人。佛洛雷斯致辭時解釋,文顯展與論壇的關係。他指,兩者應建立互動對話,「論壇上的討論將從某個角度回應文獻材料」,而另一方面,文獻帶來的經驗與實驗,亦會成為討論會的基礎。他並指,論壇談論的內容將是社會上逼切的,也是技術上明確的,今次文獻展正好為此討論提供史料,並提供空間,讓歷史記憶可以重新活化。

北美館館長王俊傑解釋,標題的「夢」有兩個含義,一種是「我們日常生活對夢的想像,另一種就是台灣在國際舞台裡面,我們怎麼在國際發聲和對話」,而「不可能的夢」之意,其實是還未可能,箇中包含了對未來的更美好的響往。(攝影/楊天帥)
「國際論壇」總召集人派崔克・佛洛雷斯(Patrick Flores)致辭時解釋,文顯展與論壇應建立互動對話。(攝影/楊天帥)

駐義大利台北代表處大使李新穎亦有出席開幕式。導覽時,王俊傑向李新穎解釋台灣館13屆以來走過的路,「以前我們是希望多元性的藝術表示,讓國際知道台灣有不同的藝術家做不同的東西。……(但)其實我們在威尼斯雙年展面對的是國際競爭的舞台,應該要跟國際平衡競爭,要用一個他們能接受的策略。」台灣館自2015年起就由多位藝術家參展的方針,轉向集中一名藝術家,「用他們很強烈的風格去吸引人」。

王俊傑(後)向駐義大利台北代表處大使李新穎(前)解釋台灣館13屆以來走過的路,包括如何從多名藝術家參展,到 2015 年起由單一藝術家主導。(攝影/楊天帥)

此外,王俊傑導賞時亦特別提到2013年台灣館——由呂岱如策展的「這不是一個台灣館」(This is not a Taiwan Pavilion)。當年藝術家名單中,四人有三人不是台灣人,因而受批評。王俊傑說,當年展覽不僅在台灣引起爭議,在威尼斯雙年展大會亦然。因為當時台灣已不是國家館,因此根據規定,名字不可出現「Pavilion」(館)這個字,猶幸「最後莫名奇妙地就讓我們用了」。這一「禁令」到今日亦然。王俊傑強調,雖然現在中文仍一直使用「台灣館」,然而英文其實沒有使用,「因為大會並不同意。」在今年圖錄上,台灣館也是英譯為 「Taiwan Exhibition」。雖已是歷史舊事,然而如此細節,仍可讓我們一瞥展覽的主題﹕台灣作為一個主體去發聲的「夢」。

王俊傑導賞時亦特別提到2013年台灣館——由呂岱如策展的「這不是一個台灣館」(This is not a Taiwan Pavilion)。(攝影/楊天帥)
台灣館自2015年起就由多位藝術家參展的方針,轉向集中一名藝術家,「用他們很強烈的風格去吸引人」。(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文獻展示」展出 1995 至 2019 年台灣館的檔案與作品回顧,展品包括各屆展覽主題論述、展場影像、視覺與文宣設計、紀錄影片,與幕後籌備相關資料等。展出作品包括姚瑞中《本土佔領行動》、崔廣宇《系統生活捷徑系列—表皮生活圈》、湯皇珍《我去旅行 V  / 一張風景明信片》、蔡明亮《是夢》、陳界仁《帝國邊界》、張乾琦《中國城》(部份)以及謝德慶《跳》。

湯皇珍《我去旅行 V  / 一張風景明信片》於「不可能的夢」中展出。(攝影/楊天帥)
姚瑞中《本土佔領行動》於「不可能的夢」中展出。(攝影/楊天帥)
崔廣宇《系統生活捷徑系列—表皮生活圈》於「不可能的夢」中展出。(攝影/楊天帥)

四場論壇則將於線上進行。佛洛雷斯將與資深策展人徐文瑞、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吳瑪悧教授擔任主持,預計邀請國內外學者、藝術家參與。四場論壇主題各有不同:「是什麼構成了國家館?國家館又產生什麼?」探討台灣館的起源與轉變;「時間、身體、科技」深掘身體能動性與時間、科技中介的關係;「歷史生態學」探究自然與人文歷史之間的交織;「他人的自由/他種自由」則討論人們面對自由、暴力、抗爭等緊迫政治議題時的分歧與凝聚。

蔡明亮《是夢》於「不可能的夢」中展出。(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陳界仁《帝國邊界》於「不可能的夢」中展出。(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雖然今次「不可能的夢」是個完整的展覽,但從另一角度講大概也是無可奈何。原先本屆台灣館是由藝術家撒古流.巴瓦瓦隆(Sakuliu Pavavaljung)參展、佛洛雷斯策展,展覽以「蔓生:撒古流」(Kinerapan: Right of Crawling)為題,展出一系列新作。然而,由於撒古流疑涉妨害性自主事件,北美館於2021年12月20日發聲明表示「暫緩」相關展務,並於2022年1月12日,公布終止撒古流代表台灣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王俊傑此前曾坦言,事件令館方「緊急尷尬」,判斷不可能再推單一藝術家,但因認為台灣不該缺席威尼斯雙年展,故將本展改為論壇及文獻展。

臺北市立美術館策劃,「不可能的夢」展場一隅,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邸(Palazzo delle Prigioni),2022。(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臺北市立美術館策劃,「不可能的夢」展場一隅,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邸(Palazzo delle Prigioni),2022。(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楊天帥( 2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