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回到土地的那些時刻,台灣雙年展「野根莖」開幕

回到土地的那些時刻,台灣雙年展「野根莖」開幕

此屆台灣雙年展邀請館外策展人龔卓軍與國美館助理研究員周郁齡、協同策展人王品驊、陳宣誠共同策劃,提出以「野根莖」為主題,延伸出延伸了五個根莖系:「野山海」、「野史野影」、「野身體」、「野星叢」、「野家屋」,藉此對何謂台灣當代藝術源頭與發展進行探問,「野根莖」作為研究型態的策展方法,分別從視覺展演、文字出版、與空間結構設計出發,拓延及拼湊起另類當代藝術面向。
「野根莖–2018台灣美術雙年展」於國立台灣美術館的開幕現場,文化部蕭宗煌次長(左10)、台中市文化局施純福副局長(左9)、國美館陳昭榮代理館長(左11)、策展人龔卓軍(左8)、周郁齡(左12)及參展藝術家合影。(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野根莖–2018台灣美術雙年展」(簡稱「野根莖」)由國立台灣美術館(簡稱國美館)主辦,於2018年9月22日啟動,展期至明年2月10日。台灣雙年展從2008年開始每兩年期間針對台灣當代藝術現況、生態提出觀察,第一屆由王嘉驥以「家」為主題策展,第二至四屆則以「台灣報到」為題,由館內研究人員策劃,對兩年內的藝術展覽、藝術家進行整理及展開。第五屆台灣美術雙年展「一座島嶼的可能」開始邀請館外策展人吳達坤擔任共同策畫,提出對於台灣當代藝術的見解及研究觀點。
王惟正《sp.島民》,攝影、昆蟲標本,100x150cm,2018。(藝術家提供)
拉黑子.達立夫《海 美/沒 館》,海廢(塑膠、磚、漁線、鋼筋、漂流木、竹)、木、黃藤、陶、石,尺寸依展出場地而定,2018。(藝術家提供)
林柏樑《再敘席德進幻燈沙龍》。(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此屆台灣雙年展邀請館外策展人龔卓軍與國美館助理研究員周郁齡、協同策展人王品驊、陳宣誠共同策劃,提出以「野根莖」為主題,延伸出了五個根莖系:「野山海」、「野史野影」、「野身體」、「野星叢」、「野家屋」,藉此對何謂台灣當代藝術源頭與發展進行探問,「野根莖」作為研究型態的策展方法,分別從視覺展演、文字出版、與空間結構設計出發,拓延及拼湊起另類當代藝術面向。
蘇新田《臺灣文化年表》,大圖輸出,150×227.5cm,2018。(藝術家提供)
東海岸佑《東海岸,佑! 一起一起,自己自己》,漂流木、竹子、複合媒材,尺寸依展出場地而定,2018。(藝術家提供)
龔卓軍於策展專文提道:「野根莖的三個特徵,使我們注意到台灣當代藝術從個體到自我組織、從山海到土地、從身體到劇場、從攝影到電影、從家屋到城市環境、從大歷史到野敘事的豐富面貌⋯⋯」。可以看見「野根莖」一展重新對於台灣當代藝術如何於這片土地裡展開、讓個體從不同面向中、事物真實追尋裡進行探究,展開對於台灣土地、自我存在、藝術的連結,並以自己的方式構成一種野史的可能性。周郁齡於策展論壇時談到此次台灣雙年展以剪輯跟拼貼的蒙太奇方式規劃展覽,而非以線性歷史發展來建構展覽中研究與探詢的時間向度。2018年甫出版的7月份《藝術觀點》,以台灣雙年展企劃專題「野根莖:台灣當代藝術的野生捕獲」,以文字書寫、聚焦「策展」概念的重新審視。如何透過研究對於歷史事件、山與海的環境意識、1960年代《上山》一作、《劇場》雜誌等,探究不同時間軸線上的觀點與想像。如何面對處在台灣這片土地、殖民歷史交錯的狀態,如何重新藉由這些藝術家的重訪與建構,從片段、分散、斷裂的現下,以當代藝術創作對此進行提問與探尋,透過一種文化脈絡裡的根源性,來看待台灣現代到當代藝術拓延的地下莖。
身體氣象館、周伶芝、郭亮廷、elf-19《隱跡與複寫》,印刷品,21×29.7cmx 4式,2018。(藝術家提供)
陳耀圻《上山》(數位修復版),藍光光碟,19分鐘,1966。(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提供)
在開幕日上,藝術家吳其錚於國美館戶外空間進行作品燒窯,歌手巴奈、布拉瑞揚舞團、農村武裝青年,亦於現場進行演出,從不同藝術表現中圍繞出對於創作、土地關注等議題間的相互關係。展覽期間更將以一系列藝術事件來呼應此次蔓延多元的藝術狀態,包含影展、表演以及衛星活動,如與國立清華大學合辦的《浪與浪搖幌-邱剛健專題》、與忠信市場中的黑白切藝文空間、玩劇島小劇場合作推出的活動等。
陳潔瑤《影子喜劇製作照片》,攝影輸出,15x10cm,1995/2018。(藝術家提供)
高俊宏《南尖》,複合媒材裝置,尺寸依展出場地而定,2018。(藝術家提供)
野根莖–2018台灣美術雙年展
展期|2018.09.22-2019.02.10
地點|國立台灣美術館戶外廣場、E亭、大廳、103-107展覽室、201-202展覽室(台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巫敏瑄( 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