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我們的位置永遠是土地的:「野根莖」2018台灣美術雙年展藝術家名單發布

我們的位置永遠是土地的:「野根莖」2018台灣美術雙年展藝術家名單發布

「野根莖–2018台灣美術雙年展」將於9月22日在國立台灣美術館啟動,由策展人龔卓軍與國美館助理研究員周郁齡共同策劃,以「野根莖」為題,試圖探索藝術社群組織方式、藝術事件的生成與野歷史的星叢匯聚。而7月31日,國美館也特為台雙展的展覽大致作品細節、藝術家名單公布舉行記者會。
「野根莖–2018台灣美術雙年展」(簡稱「野根莖」)將於9月22日在國立台灣美術館(簡稱國美館)啟動,由策展人龔卓軍與國美館助理研究員周郁齡共同策劃,以「野根莖」為題,試圖探索藝術社群組織方式、藝術事件的生成與野歷史的星叢匯聚。本屆雙年展以創作計畫為主軸,並以視覺藝術、電影、劇場、生活聚落、講座、工作坊等多種展演方式呈現,共有32位/組藝術家參展,並延伸出「野山海」、「野史野影」、「野身體」、「野星叢」、「野家屋」等命題,呈現「野根莖」有機蔓生的場域精神。而今日國美館也為台雙展的展覽大致作品細節、藝術家名單公布舉行記者會。
「野根莖–2018台灣美術雙年展」記者會,公布藝術家名單。左起:藝術家拉黑子.達立夫、藝術家郭俞平、策展人暨國美館助理研究員周郁齡、策展人龔卓軍、藝術家林柏樑、國立台灣美術館館長蕭宗煌。(攝影/張玉音)
用雙手鬆動這塊土地
台灣美術雙年展(簡稱台雙展)今年邁入第六屆,2008年第一屆由王嘉驥以「家」為主題策展,第二至四屆則以「台灣報到」為題,由館內研究人員策展,以兩年為單位觀察台灣當代藝術的現況與發展,並總結兩年間藝術生態發展面向。而從第五屆開始打破以「台灣報到」為題的慣例,將展覽做結構性的調整,開始邀請客座策展人加入,如第五屆「一座島嶼的可能性」,由客座策展人吳達坤及國美館研究員林曉瑜共同策劃。邁入第十年的第六屆台雙展,試圖擴展研究觀點及注入更靈活的策畫方法,延續第五屆的雙策展人機制,形成策展團隊試圖進行多重研究、實驗與跨域合作的策展型態。
國美館館長蕭宗煌表示,台雙展過去緊貼著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辦的台北雙年展(簡稱北雙展)興辦時間,期待在接近的時機點,以北、中作為據點,溝通台灣與全球化當代藝術發展的軸線去進行論述,台雙展持續強調「台灣在地的美術發展」去作為與北雙展邀請國際策展人參與的對應,讓台灣與國際注意到台灣當代藝術不同的面向。他也闡釋對於這次命題「野根莖」的想法,是一個能夠讓台灣藝術家思考在全球化下,自身土地的面貌的契機,產生跟土地與生命連結的作品,也能看到龔卓軍在此展與「近未來的交陪:2017蕭壠國際當代藝術節」,重新對於土地認同有擴散地思考。
我們的位置永遠是土地的:「野根莖」2018台灣美術雙年展藝術家名單發布
山的後方是什麼
龔卓軍先以拉黑子.達立夫「山的後方,我們不瞭解,到底生長些什麼?」等詩句起頭。他接下策展人工作後,不斷地思考台雙展與北雙展將有什麼差異作為區別,而所謂的台灣當代藝術又為何?「整個國際化的潮流趨勢下,我們首先要去對應我們是誰? 「野根莖」的第一個層次就是我們有無辦法思考台灣當代藝術,我們要如何定義「野」?」包括拉黑子海岸線的美術館計畫、林柏樑以老幻燈片為引的重訪計畫、郭俞平從家所延展的計畫都是新的創作計畫。「這些作品都是屬於台灣的野根莖,不是國家或平地的思考邏輯,而是有更根源於藝術本質表現力和生命力的衝撞,如來自山和海的力量。」
龔卓軍也補充「台灣」這個詞彙的模糊性應該來到重新擴展的時刻,而我們如何回到更本質當代藝術的力量去思考,梳理來自台灣、從台灣長出來,並可以從各個節點重新思考台灣當代藝術,並對應北雙展的國際化角度,「地方有地方性,台灣有台灣性,我們從一個更整體的角度,試圖論述關於認同、土地的辯證。」
森人–太魯閣藝駐計劃,「森人-太魯閣藝駐計劃(I&II)」,圖為2016 年阿香阿姨與森人駐村藝術家黃韶瑩作品《此山非彼山》合影。(藝術家提供)
詮釋生命的,是土地
周郁齡也表述此次雙年展與過去做了很多的突破,如在展前的籌備過程有很大委託製作的部分,協助藝術家的計畫執行需要靈敏地調度和協調,充分發揮「野根莖」野性的部分。而國美館一直被賦予具有重新思考台灣藝術史的任務,這次雙年展也試圖拓展台灣藝術史的典範,思考「在野」歷史的發展來探討。如有原住民和東海岸藝術家的參與,在以漢人為主流,原民藝術創作以創傷歷史為主的框架上進行突破。
而這次台雙展也會讓國美館的典藏作品穿插陳列其中,回應重組藝術史的典範思考,去回應原民藝術長期被忽略的現狀,也藉由31位/組藝術家的作品共同思考藝術在野的力量。
「野根莖」31位/組參展藝術家,名單如下:王惟正、另一種影像記事、吳其錚、吳梓安、吳耀忠、李俊陽、身體氣象館、拉黑子.達立夫、東海岸佑、林玉婷、林柏樑、林純用、高俊宏、張立人、張恩滿+楊文山(古樂樂.巴拉撒邵)、張紋瑄、張照堂、莊靈、郭俞平、陳云、陳宣誠+林彥伶、陳瀅如、陳耀圻、喬治.克拉克(George Clark)、森人–太魯閣藝駐計劃、澎葉生(Yannick Dauby)+蔡宛璇、鄭婷、蘇予昕、蘇育賢、蘇新田、蘇匯宇。
編按 本文標題與小標引用自拉黑子.達立夫的詩句。

野根莖–2018台灣美術雙年展
展期|2018.09.22-2019.02.10
開幕|2018.09.29
地點|國立台灣美術館戶外廣場、E亭、大廳、103-107展覽室、201-202展覽室(台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吳其錚 《土》。(藝術家提供)
澎葉生(Yannick Dauby)+蔡宛璇《樂返姜屋大院》。(藝術家提供)
蘇予昕《河流摺,日落谷》。(藝術家提供)
鄭婷《拐瓜劣棗No.1》。(藝術家提供)
張玉音(Yu-Yin Chang)( 341篇 )

文字女工與一位母親,與科技阿宅腦公的跨域聯姻,對於解析科技、科學與藝術等解疆界議題特別熱衷,並致力催化美感教育相關議題報導,與實踐藝術媒體數位轉型的可能。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並擔任文化部、交通部觀光局指導的「台灣藝術指南」專冊、「台灣藝術指南TAIWAN ART GUIDE」APP研發計畫主持,以及Podcast節目「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曾任《典藏.今藝術》企畫編輯、副主編、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理事,現為藝術新媒體「典藏ARTouch」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