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細說俑話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藏古代陶俑展」

細說俑話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藏古代陶俑展」

《禮記.檀弓》:「孔子謂『為芻靈者善』,謂『為俑者不仁』,不殆於用人乎哉?」漢代鄭玄注:「俑,偶人也,有面目肌…
《禮記.檀弓》:「孔子謂『為芻靈者善』,謂『為俑者不仁』,不殆於用人乎哉?」漢代鄭玄注:「俑,偶人也,有面目肌髮,有似於生人。」生如活人的俑,究竟在墓葬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各朝各代的俑又有什麼特殊的打扮?孔子又為什麼要咒罵做俑者不仁?國立歷史博物館於3月11日至6月18日假精品長廊展出「館藏古代陶俑展」,不動不語的俑的故事,在此開展。
漢〈男舞俑〉。攝影︱王怡文
「館藏古代陶俑展」以時間作為展覽主軸,展出館藏漢、唐、宋等時期的陶俑。「事死如事生」的觀念盛行促成中國墓葬陪葬品豐富,不管是在薄葬或厚葬的年代,將死者生前生活樣貌帶入地下至始至終都是中國墓葬不變的習俗。除了陪葬品,春秋戰國時期前尚有殉葬習俗,但日後以俑代之,俑的使用日漸增加,即為明器。俑過去見有土、竹、木、布等材質,製作除人形,也見有動物者等。關於俑的製作,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然真正成熟的俑製作則是秦代秦始皇兵馬俑。激似活人的五官、高大壯碩的兵馬俑,盡現秦代的寫實風格。漢代陶俑雖不比兵馬俑雄壯威武,多是奴僕居多,但在姿態、種類上更顯生活,形象單純、生動而正確。魏晉南北朝至唐代,墓葬中則可見有妖嬈嫵媚的樂舞俑、氣勢撼人的武士俑外,在這個胡風盛行的年代,更可見到胡人俑、駱駝馬伕俑等過去少見者。俑的製作在唐代之後因殉葬明器的習俗淡化,陶俑的製作也相形減少。
宋〈影青褐斑武士俑〉。攝影︱王怡文
展品漢〈男舞俑〉,一組四件,兩兩成對,塑形簡單樸實,中間兩件舞俑樣貌與姿態雷同,留著絡腮鬍,雙手左右大張,翹首高歌;另外兩件舞俑皆單腳站立,雙手擺動,表情愉悅自然,歡騰氣氛不言可喻。展覽現場另陳列有漢代特殊的房屋形明器,如現代小孩所喜歡的芭比娃娃屋一般,精巧可愛,正是漢代生活的縮影。唐〈白釉彩繪武士俑〉,武士面容方寬,五官突出,頭戴獸形帽,身著全套鎧甲,右手高舉持物(原持物已失),左手支手插腰,站姿挺拔有力。此武士俑原疑施有白釉,下半身鎧甲仍可見紅、綠彩。唐代陶俑身分頗豐,武士俑外仍有女僕俑、樂伎俑、侏儒俑等。宋〈影青褐斑武士俑〉,宋代俑除少見,製作技法有走向高溫陶瓷,武士俑身披盔甲,表情肅穆,雙手交握置於身前,全身上下施有不少褐色斑點。
細說俑話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藏古代陶俑展」
各朝各代的俑各有特色,有的寫實如人,有的簡單樸實,做為代替殉葬而生的俑,為什麼又被落得孔子一句「不仁」?原來孔子認為當時做為代替品的俑做得實在太像真人,用這樣的陶俑拿去陪葬也是件不仁殘忍之事啊。
唐〈白釉彩繪武士俑〉。攝影︱王怡文
王怡文( 93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