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文化外交的習得性無助——臺灣藝術展遭哈薩克國家博館片面終止合約

文化外交的習得性無助——臺灣藝術展遭哈薩克國家博館片面終止合約

獲文化部「文化黑潮之中壯世代藝術家國際展覽」計畫補助,策展人王俊琪所策畫的「可變的不和諧:社區敘事、記憶以及過去和未來的景觀」在哈薩克共和國中央國家博物館展出前夕,因中國因素被迫終止合約。

獲得文化部首次「文化黑潮之中壯世代藝術家國際展覽」計畫補助,策展人王俊琪所策畫的「可變的不和諧:社區敘事、記憶以及過去和未來的景觀」(Shifting Grounds: Dissonance, Memory, and Landscape as a Site of Becoming)展覽,原定於9月12日至10月1日在哈薩克共和國中央國家博物館(Central State Museum of Kazakhstan)展出。然而,開幕前夕,該展覽卻因中國駐哈人員的抗議,遭館方片面以「場館維修」為藉口,強行解除合約,這起事件不僅打亂了策展團隊的計畫,也凸顯了臺灣在國際文化交流上所面臨的結構性困境。

此次展覽主視覺以三種顏色區分三種語言(哈薩克文、英文、俄文),以「跨境、跨語言」的展覽主題,既強調多語共存,也象徵「不和諧中的生成」。(圖片提供:王俊琪)

「可變的不和諧」一展以「我們如何在不斷變動的地緣與社會條件中,理解記憶、重構敘事,並想像未來?」作為核心提問,邀請陳永賢、陶亞倫、姚瑞中、王福瑞、王德瑜、陳曉朋、丁昶文、吳季璁八位臺灣中生代藝術家參展。策展人王俊琪在受訪時表示,展覽的承辦人對策展理念表達高度認同,認為此展與哈薩克的地緣歷史、民族記憶與後蘇聯社會轉型,有著極佳的對話基礎。在承辦人的積極推動下,展覽獲得當地媒體與藝術社群的廣泛關注。當地媒體 98MAG.KZSTANDARD.KZ,以及哈薩克藝術家協會(Union of Artists of the Republic of Kazakhstan)等,都在官網或社群平台刊登展覽訊息,其中 STANDARD.KZ 更以「阿拉木圖首次舉辦臺灣藝術展」(ВПЕРВЫЕ В АЛМАТЫ ПРОЙДЕТ ВЫСТАВКА ТАЙВАНЬСКОГО ИСКУССТВА)為題,足見此展在當地的指標意義。

館方曾於2025年8月20日向主辦單位出具正式邀請函。(圖片提供:王俊琪)

展名觸動敏感神經,館方藉口強行毀約

展覽主視覺明確標註的「Taiwan Contemporary Art Exhibition」似乎觸動了中國的敏感神經。儘管策展人王俊琪表示,展出作品並無政治性指涉,且所有細節(包括「Taiwan」一字)都已載明於正式合約並經館方同意,但在策展團隊抵達現場當日,館方竟以「期待已久的漏水維修經費終於有了著落,博物館將於明日開始閉館一個月,進行必要之維修」為由,要求解除展覽合約,並希望展覽團隊另覓非官方空間進行展演(團隊因場地條件不宜婉拒)。儘管館方試圖營造即將維修的佈置,但取消展覽、理當閉館的隔週,博物館依舊舉辦了原定的時裝秀,讓所謂的「維修」藉口顯得更為諷刺。

參展藝術家姚瑞中在展覽解約後仍前往館內現場,拍攝到館方以臨時布幕將原定展場區域整個圍封。(參展藝術家姚瑞中2025年9月15日拍攝。圖片提供:王俊琪。)

外交困境下,「文化交流」是什麼?

王俊琪坦言,哈薩克作為中國「一帶一路」的重要合作夥伴,在經濟與基礎建設上多所仰賴中國,原就預期可能會有「關切」發生,但如此強硬的終止方式,確實超乎預料。她指出,面對此事件,臺灣的外交處境與所面臨的結構性困境一覽無遺。在外交真空的中亞地區,外交部駐外單位能提供的協助有限,僅能提醒團隊注意人身安全,而當地友人也只能告知「就是終止合約,不要替自己製造麻煩」。

在展覽被取消後,館方隨即強制拆除已經裝設的主視覺布條。(參展藝術家陳永賢2025年9月10 日拍攝。圖片提供:王俊琪。)

儘管展覽被迫終止,藝術家們相繼離境,王俊琪仍依照計畫留在當地,進行藝術社群的參訪與交流。這起事件不僅是單一展覽的挫敗,也讓王俊琪重新叩問:「臺灣的『文化外交』究竟是什麼?」

朱貽安(Yian Chu)( 155篇 )

大學學習西班牙文,後修讀中國藝術史,有感於前生應流有鬥牛士的血液,遂復研習拉丁美洲現代藝術。誤打誤撞進入藝術市場,從事當代藝術編輯工作。曾任《典藏投資》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企劃主編,現為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副總編輯。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