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當代藝術與博物館新對話:董陽孜攜手佩特里特.哈利來與李昢,受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2024年委託創作

當代藝術與博物館新對話:董陽孜攜手佩特里特.哈利來與李昢,受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2024年委託創作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於11月29日宣布了2024年當代藝術作品委託創作的藝術家名單。這次的「當代藝術委託創作」系列將會引入來自科索沃的藝術家特里特.哈利來(Petrit Halilaj)、韓國的李昢(Lee Bul)以及臺灣的藝術家董陽孜,為博物館帶來最新的作品。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以下簡稱為大都會博物館)於11月29日公佈,2024 年當代藝術作品委託創作的藝術家名單。臺灣藝術家董陽孜、科索沃藝術家特里特.哈利來(Petrit Halilaj)以及韓國藝術家李昢(Lee Bul),將會為大都會博物館帶來「當代藝術委託創作」系列的最新作品。

自2023年秋季開始,大都會博物館開啟了「當代藝術委託創作」計畫,委託當代藝術家創作作品並展示於大都會博物館的第五大道大廳、建築外觀以及屋頂花園。其目的在於透過邀請藝術家創作全新的作品,建立藝術家與博物館館藏、博物館現場與博物館觀眾間的對話。

大都會博物館位於紐約市曼哈頓上東區的入口。(Public Domain)

大都會博物館「Marina Kellen French」館長(註)兼執行長馬克斯.霍萊因(Max Hollein)表示:「我們懷著激動向大家宣布:2024年當代藝術將委託佩特里特.哈利來、李昢和董陽孜創作。這三位藝術家一向致力於破除多個框限,他們的作品將閃耀於博物館三處最引人注目的位置,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我們非常期待明年他們的作品揭幕。」

董陽孜計畫為大都會博物館大廳創作兩幅大型書法作品,將於2024年11月展出。這件作品由藝術家構思,並且透過大都會博物館現當代藝術部「Ming Chu Hsu and Daniel Xu」亞洲藝術副策展人馬唯中(Lesley Ma)磋議而成。董陽孜自幼臨習書法,大學畢業後赴美接受西方藝術教育,嘗試將書法中的筆觸與線條,融入西方現代藝術的構圖。她作品中筆觸與書寫的形構自成一格,開創了「文字藝術」的新貌。而後董陽孜奠基既成創作風格,創作大開大闔的巨幅書寫,突破觀眾對於書法的觀看體驗。

「董陽孜:行墨」2019年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現場 。(本刊資料室)

延伸閱讀|書中有畫──董陽孜的現代書法

延伸閱讀|馬唯中4月出任大都會博物館亞洲藝術副主任

2024年4月哈利來將為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屋頂花園創作雕塑裝置,哈利來幼時曾歷經科索沃地區的南斯拉夫戰爭。他的作品常以其祖國歷史為素材,以極具表現力的空間裝置為載體,將其個人的關係、記憶和經歷提煉成一系列雕塑命題。

李昢則是將為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第五大道主館的正面壁龕,創作四件雕塑作品,並且計畫於2024年9月開幕。李昢在1980年代末,穿著她所縫製的織品雕塑,穿梭於首爾和東京街頭的創舉,被視為當時候極具突破性的先驅。並且,李昢以介於人與機器之間的雕塑聞名,她的作品的結構複雜,探討人類對烏托邦幻想的渴望和失敗,並以此揭示歷史的脆弱和悲歌。

李昢2005年的作品《我的大敘事:哭泣成石》(Mon Grand Recit: Weep into Stones)。(Public Domain)

註釋

 由於瑪麗娜.凱倫.法蘭西(Marina Kellen French)和安娜-瑪麗亞與史蒂芬.凱倫基金會(Anna-Maria and Stephen Kellen Foundation)的捐贈,而成立了博物館的館長職位基金,以及支援博物館的日常營運。因此大都會博物館於2021年宣布,將館長職位將更名為「Marina Kellen French」館長。參見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s Directorship Receives Endowment from Marina Kellen French,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2021/01/19. Web: https://www.metmuseum.org/press/news/2021/marina-kellen-french-directorship

ARTouch編輯部( 1568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