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心之所向,身之所往」2023南迴藝術季-夢迴南方:串起南方藝術文化之夢

「心之所向,身之所往」2023南迴藝術季-夢迴南方:串起南方藝術文化之夢

2023年南迴藝術季於今年8月正式展開,採開展不卸展於現地展出。本屆以「夢迴南方」為主題,邀請七組國內外藝術家,與在地青年一同打造建構專屬臺灣東南岸風貌的「夢迴南方」,期待透過「回家的實踐者」與藝術家的共構對話啟航,不僅只是「看見南方」,而是「重返南方,人與人、人與自然連結與延展的所在,身心得以安頓之處」。

如果連續三屆在台灣東南隅發生的大型區域性藝術計畫「南迴藝術季」,成功地開啟了城市對於南迴地區的認識與想像,正如南迴公路拓寬截彎取直之後,越來越多的旅人可以更加快速便利地進入這過往神秘崎嶇之地,那麼真正日常生活在此地的人們又如何感受、回應內外世界的變化與衝擊?「誰的南方?」「回到何處?」

「誰的南方?」

走過這條歷時十五年拓寬的南迴公路,對於一側斜坡陡峭伴隨一側一望無際的靜謐且多層次藍的海一定不陌生,但對於生活在這個區域的人們與文化內涵的認識有多少?

南迴公路經太麻里、金峰、大武、達仁四個鄉,連結起台灣東部與南部交通。「南迴」英譯為「South Link」,可見「迴」字在中文中有「復返」之義,在英文中則更著墨於「連結」之意。南迴公路除了是台灣環島公路的一段,對於世代居住在此的人們而言更是「回家的路」。

在多年人口外移到城市求生、土地文化情境不斷流失的離散過程中,「回家」變成節慶假日時才得以實踐的眷戀,然而近二十年來有越來越多渴望重新找回自身與土地自然、社群文化關係的青壯年實踐者,默默而篤實地回到自己的土地上生活著、學習著、也編織著各種「回家」的方法與延展性,宛如探索著過去以清楚展望未來的當代。

正因「回家的實踐者」時刻保持著對自身主體認同的覺知,以及與他者對話的熱情,二十年來這片土地在這群返鄉與移居青年的耕耘下,呈現了繽紛面貌。2023南迴藝術季就是一個透過藝術作品與在地返鄉青年共創而構築出來的藝術季,希望藉由每個在地的感動,沿著溪流流域,帶您開啟認識部落夢想之旅的啟程。

流動的西方與南方文化傳統與創新

傳統文化與創新之於當代從來都是一種流動的狀態,本次藝術季共邀請七組國內外藝術家,與在地青年一同打造建構專屬臺灣東南岸風貌的「夢迴南方」南迴藝術季。

流動的當代樣貌從大武瀧溪車站內,由排灣族傳統拍刺師宋海華(Cudjuy Patjidres)與紐西蘭薩摩亞裔的葛雷格.山穆(Greg Semu)合作共創的《雕刻身命》開始。葛雷格.山穆將米開朗基羅在文藝復興時期繪製在西斯汀教堂的「創世紀」與林布蘭特的「解剖學」兩幅西洋名畫,重新以攝影與戲劇性的方式藉由畫作內的人物與紋身語彙來闡述南島民族的遷徙。影像中的主角即是台東在地且台灣唯一傳統拍刺紋身藝術家宋海華,同時扮演上帝與導師兩個角色,來表達南島民族以紋身尋找遷徙的故事與傳統文化的傳承,藉由兩幅西洋名畫的知名度,讓人能快速理解其中的南島文化。

排灣族傳統拍刺師宋海華(Cudjuy Patjidres)與紐西蘭薩摩亞裔的葛雷格.山穆(Greg Semu)合作共創《雕刻身命》。(圖片取自南迴藝術季臉書)

《晒海》一作則是為南島民族之間的另一種交流,由太魯閣族藝術家林介文與來自不同地區、族群及南迴在地的織女們共創。介文總是對南迴湛藍的海很有感覺,她說:「我每次經過南迴時都覺得這裡的海好藍、好美,讓我很感動,所以我想把它織出來留在南迴線上。」於是藝術家找了來自在地與各地跨族群的織女們一同把這片屬於南迴的海給織出來,成為瀧溪車站的新打卡點,南島民族的傳統織布文化也因此件作品的合作有了更深一層的交流。

太魯閣族藝術家林介文與來自不同地區、族群及南迴在地的織女們共創《晒海》。(圖片取自南迴藝術季臉書)

《Kawupan生根.合力》(作品位於新興國小外)由在地森川自然工藝聚落的宋榮春、洪啟榮兩位不同部落的藝術家在耆老的監督下共創而成,將排灣族文化中的陶壺、百步蛇紋及傳統家屋的樣貌與精髓,結合木雕鐵件等傳統工藝,以當代的手法呈現不同於傳統的樣貌,成功贏得部落的耆老的讚賞,並成為部落傳遞知識的地標之一。

《Kawupan生根.合力》由在地森川自然工藝聚落的宋榮春、洪啟榮兩位不同部落的藝術家在耆老的監督下共創而成。(圖片取自南迴藝術季臉書)

來自屏東馬兒部落擅長鐵雕的藝術家達比烏蘭.古勒勒Tapiwulan.Kulele所創作的《時代絲綢》,則是傳遞了排灣族傳統文化與地理紋樣位置交替時代的巨變與綿延的文化故事。

《時代絲綢》傳遞了排灣族傳統文化與地理紋樣位置交替時代的巨變與綿延的文化故事。(圖片取自南迴藝術季臉書)

《Oadaw太陽》(作品位於金崙沙灘)是臺灣知名地景藝術家李蕢至親身進入金崙部落,與部落耆老訪談田調後設計之作,呼應了山海之間,自然與文明的交界處。自古以來排灣族人以「太陽之子」的稱謂自居,在生活上善用環境裡的自然資源,獨特的石板屋建築工法及屋內老人家透過天窗的光來結繩以記日,並使用紋樣或圖騰符號來標示家族與記錄生活;而在語言中對於天數則是以太陽經過的次數來計算。這種以太陽為核心的方式是一種與自然共處的天地相應生活態度。透過此作品映照著這片旭日下的土地與文化,回應著地球的脈動、自然的生活與日出的故鄉,Kacedas。

藝術家李蕢至透過作品《Oadaw太陽》回應著地球的脈動、自然的生活與日出的故鄉Kacedas。(圖片取自南迴藝術季臉書)

卑南族瑪籟.瑪卡卡如萬Malay Makakazuwan《陽光下呼吸的家屋》(作品位於大武之心南迴驛)也是由藝術家與在地青年藝術家羅安聖合作製作,取自魯凱與排灣族共有的石板屋傳統文化記憶故事。而來自保加利亞的Rumen Dimitrov作品《共棲之所》(臺九線公路420K海邊)則是呼應在地人與自然的關係。

瑪籟.瑪卡卡如萬Malay Makakazuwan的《陽光下呼吸的家屋》藉由石板屋傳統文化記憶故事。(圖片取自南迴藝術季臉書)
保加利亞的Rumen Dimitrov以《共棲之所》呼應在地人與自然的關係。(圖片取南迴藝術季臉書)

「心之所向,身之所往」,「南迴」串起的南方,對旅人來說是夢想中的淨土、夢幻的風景,對於回家的人來說是夢想種植生根發芽的地方;是真真切切、往往返返實踐生活與生命的地方。2023年南迴藝術季以「夢迴南方」為主題,透過「回家的實踐者」與藝術家的共構對話啟航,不僅只是「看見南方」,而是「重返南方,人與人、人與自然連結與延展的所在,身心得以安頓之處」。

藝術旅行與永續

除了藝術作品外,本次南迴藝術季首度與南迴永續旅行聯盟結合,透過其文化、生態、環境永續三核心,讓南迴藝術季持續以藝術、人文與永續概念前進。藉由夢迴南方永續旅行五大路線:(由南至北)大武線、達仁土坂線、太麻里金崙線、太麻里金針山線、金峰撒布優線,即「南迴」串起的南方日常生活感,以實踐整個臺東都是美術館的目標。

作品從112年8月已開始正式與大家會面,採開展不卸展於現地展出,敬邀大家共襄盛舉參與藝術永續並行的南方盛事。


2023 南迴藝術季 South Link Arts Festival「夢迴南方」

時間|2023.08.12起
地點|臺東太麻里、金崙、瀧溪、大武站鐵路沿線
詳情請追蹤「南迴藝術季」粉絲專頁

南迴藝術季( 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