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知名攝影家潘小俠(1954-2023)於今日(7/31)清晨在台大醫院逝世,享壽69歲。潘小俠於2022年9月因食道癌住院接受治療,過程中又感染肺結核、罹患COVID-19,導致病情加劇,入院已長達10個月。如今傳出逝世消息,許多藝文界人士皆透過臉書貼文,感念其一生為台灣攝影的貢獻與成就。
重病期間,因潘小俠未投保重大醫療保險,使得家屬背負龐大醫療費用與長期照護壓力,當時為潘小俠再版發行《蘭嶼記事:潘小俠影像1980–2022》的前衛出版社與獨立書店「左轉有書」,發起利用《蘭嶼記事》書籍銷售盈餘為其籌措醫療費用之舉,引發熱烈迴響,書籍庫存全數售馨,後續也有許多善心人士慷慨捐款,助藝術家度過難關。
據《中央社》報導,日前文化部長史哲也前往病房探視潘小俠,經中央社詢問,文化部表示,史哲認為潘小俠用生命紀錄的台灣影像,是近代人共同的啟蒙者,期盼儘快能繼續跟著潘小俠的鏡頭,看遍台灣的精彩。今日,文化部長史哲聞訊亦深表哀悼與敬意,並表示,潘小俠長期投身紀實攝影,關注台灣土地與社會運動,透過鏡頭凝視台灣社會時事,記錄美術家、文學家、原住民和白色恐怖受難者等,書寫一部台灣影像史,文化部將頒發旌揚狀予以表彰。
「『我姓潘,從小在唭哩岸長大,我就是住在水岸邊的原住民,只是還沒被承認而已。』這是小俠自我介紹時,時常會附上的一句話。這句話道盡了小俠的身分認同,也說明了他為何在蘭嶼執著了25年。他的身分認同,也強化了他對土地、歷史與人文的情感。」(註1)
潘小俠(本名潘文鉅)1954年出生於台北,復興美工畢業,後自學攝影,於2017年獲頒第40屆「吳三連獎」藝術獎。早年自立門戶開設廣告公司,1980年因閱讀畫家劉其偉所著的《台灣土著文化藝術》,深受原住民族文化吸引,毅然投入《蘭嶼記事》的拍攝,前往蘭嶼捕捉島上原住民的真實臉譜與風土民情,而後他將攝影作品投稿至《自立晚報》應徵,從此開啟了潘小俠的攝影記者之路。他於1987年至1994年進入「自立」報系(《自立早報》、《自立晚報》)擔任攝影記者,在第一線目睹解嚴初期動盪不安的社會現況——520農民運動(1988)、鄭南榕出殯-詹益樺自焚事件(1989)、野百合學運(1990)等等,並親身採訪、記錄艋舺夜間故事、白色恐怖受難者、社會及民主運動等,可謂台灣歷史發展的參與者與紀錄者。這些經驗也使其更加關注台灣社會、歷史,並思考如何透過紀實攝影記錄下這片土地的文化。
潘小俠離開報社後,持續進行紀錄片拍攝等影像紀實工作,完成《不知為誰而戰-影像故事紀錄片》、《部落最後印記-紋面patsan》、《回家的夢》等紀錄片。生涯出版多部攝影集,其代表作包括:《蘭嶼記事1980-2006》(2006)、《台灣美術家一百年:潘小俠攝影造像簿》(2017)、《白色烙印1949-2009人權影像》(2009)、《見證228》(2015)、《台灣作家一百年》(2020)、《蘭嶼記事:潘小俠影像1980–2022》(2022)等。作品獲國立台灣美術館、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等典藏。
1987年至2017年間,他受藝術史學者暨藝術家謝里法的著作《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啟發,著手找尋其書中所載的台灣藝術家進行拍攝,拍攝對象包含日治時期、戰後的前輩藝術家、原住民藝術家,乃至曾受政治迫害的藝術家等等,最終匯集了224位藝術家的身影,於2017年出版《台灣美術家一百年:潘小俠攝影造像簿》。
擔任攝影記者期間,採訪白色恐怖受難者作家的經驗,也促使他展開長達24年的拍攝計畫,記錄下99位政治受難者,於2009年出版《白色烙印1949-2009人權影像》;2010年在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的主導下,潘小俠開始規劃拍攝《見證228》的影像計畫,歷時4年拍攝採訪228位「二二八事件」的受難者與遺族,最終於2015年集結出版成兩大冊的《見證228》,為台灣人權歷史留下重要的影像史料。
註1 內容引用自《第40屆吳三連獎 文學獎-潘小俠.專訪》,鍾宜杰,吳三連獎基金會,http://www.wusanlien.org.tw/02awards/02winners/02winners40/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