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2023首屆東方繪畫雙年展:重新賦予東方繪畫活力與新面貌

2023首屆東方繪畫雙年展:重新賦予東方繪畫活力與新面貌

The First Eastern Painting Biennial 2023: Reviving Eastern Painting’s Vitality with New Features

台灣擁有良好的水墨傳統與人文素養,可惜大環境的趨勢下,水墨環境日漸萎縮。雙年展可以說是為擴大增進東方繪畫的視野拋磚引玉。2023首屆東方繪畫雙年展,獲獎者除獲得獎座、獎狀等榮譽外,即日起於台北展出至8月13日。

台灣在戰後藝術發展的路程中,受到隨著國民政府過遷來台的藝術創作者與西方思潮的趨勢的雙重影響,激發出有別於日治時期的藝術表現。藝術家面對藝術觀念與實際操作上的變遷,頻繁的交鋒與變化,逐漸形塑出台灣戰後藝術的脈絡。其中水墨繪畫的發展,從最早來自中國大陸的文人書畫遺緒,到日治時期台展「東洋畫部」中受到日本畫影響而強調寫生概念的轉變,戰後又再次接受了中國大陸來台的畫家所帶來的繪畫風格,在時代沖激的不斷交替下,交織出多重又統合的繪畫體系。

因著不同時期帶來不同觀念所產生的繪畫體系,又受到以美國為主的現代藝術潮流影響,使台灣的藝壇揚起陣陣漣漪。1950年代起,在西方現代主義的影響下,一群努力突破窠臼的年輕學子,試圖揉合東西,發展所謂「中國現代畫」,當中又以東方畫會與五月畫會成員的作品,成為後來研究者認為最能象徵其時代樣貌的代表。這些作品反映了當時的藝術家如何在西方強勢藝術影響與自身民族意識的雙重關照下,發展出屬於自己的藝術語彙。

2023東方繪畫雙年展首屆得獎者現場聯合創作。(凱奧藝術提供)

除卻民族意識之外,另一個鮮明的面向,則是1970年代伴隨著政治情勢變化與文學論爭而來的鄉土回歸。在追尋文化符號之餘,找尋台灣自身的本土意識,喚起當時民眾對於鄉土的熱情。除了專門的藝術創作者之外,素人畫家、民間藝術也在此時得到極高的關注,台灣本土意識也在此時逐漸浮現雛形。然而,1980年代後,隨著當代藝術形式與觀念的引入,伴隨政治解嚴後知識爆發的潮流發展,如今無論是公私館舍的展示或是藝術教育的教學現場,多以當代藝術表現為主軸,而過往向為關注焦點,乘載文化與傳統的東方繪畫表現,反而退居次要,甚或聊備一格。

延伸閱讀|書畫藝術在當代:新譯、再造與提問

台灣長期優勢,需要得到重視

台灣藝術大學書畫系前主任李宗仁談到此一情況,感慨良多。他認為,台灣擁有良好的水墨傳統與人文素養,需要善加把握這樣的優勢,可惜大環境的趨勢下,水墨環境日漸萎縮,讓他深覺需要有所行動。雖然過去國民政府統治時期,傳統藝術受到相當的重視,但現在因西方強勢文化的優勢下,情況已然反轉。他提到自己過去求學時期也是以修習西畫為主,但進入台藝之後,接觸了水墨素材,感受到水墨背後所繼承的悠久傳統與獨特的文化意義。這在他在國外留學時感觸更為深刻,只有從自己的傳統與文化出發,才能夠展現出自己的文化主體性。

2023東方繪畫雙年展首屆得獎者現場聯合創作。(凱奧藝術提供)

李宗仁從自己在台藝書畫系的交流經驗出發,談論台灣需延續東方繪畫創作的必要性。相較於如中國大陸長期失缺人文教育內涵,如今才要重拾,台灣仍然延續這樣的教育與傳統,甚至可以反向「輸出」,成為台灣的軟實力。李宗仁提到,他長年與日、韓等國互動,了解他們雖然身為科技發達的先進國家,卻在保護傳統文化上不遺餘力,甚至積極爭取文化傳承的主導權。他說,同樣是毛筆,我們稱「Chinese brush」,日本稱「Japanese brush」,雖然共享同樣的傳統遺產,但每個國家都各自冠上自己的國族意識,台灣勢必需要在這當中扮演一定的角色。

李宗仁在教學場域中看到,有許多來自香港、東南亞等地的學生,為了學習東方繪畫來台留學,顯見台灣既保留傳統,也有開放的學習環境,這些都是極具優勢之處。然而他也憂心,眼下的優勢實是不斷流失當中,在政治因素上,台灣的社會氛圍對於東方繪畫背後的民族意涵所有排斥,但李宗仁覺得政治是一時的,文化是長久的,不應對眼前的局勢而輕忽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像是過去在義務教育中都要修習的書法課程,如今卻因為升學因素而不再教授,對他而言至為可惜。而在台灣接受水墨訓練的學生,也因為市場的萎縮,失去學以致用的機會,對李宗仁而言,這都是眼前所要急切處理的問題。

2023東方繪畫雙年展開幕式。(凱奧藝術提供)

重新定位「東方」,民間發起運動

但在當代社會的藝術環境中,藝術創作的詮釋已經超脫風格、媒材、地域等限制,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要如何理解「東方」?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主任白適銘認為,東方不應該只是侷限在所謂中國、台灣這樣概念當中,在後殖民的思潮下,也不應該是由西方視角所界定出來的「Oriental」,而是在撇除西方壓迫的歷史下重新確立對自我的認識。如果我們要繼續使用「東方」的名稱,就需要賦予全新的意涵,它不再是地理或國界的劃分,而是與傳統連結的文化與精神。在這樣的認知下,所謂的東方,其實是重新認識自己的傳統,並從中再創作。這樣的「東方」並非與西方對立,也不是戰後初期的藝術家所說的跟舊傳統對立,毋寧是更開闊的、更具包容性的。也因此,白適銘提到,若要以東方繪畫作為概念,除了台灣普遍認識的如水墨、膠彩等類項外,也應該納入如漆畫、瓷繪等過去文人畫體系並不重視,但同樣是根源於過往傳統中所發展出來的形式,屬於重新定位的「東方繪畫」範疇當中。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系主任白適銘現場導覽。(凱奧藝術提供)

雖然所謂「東方繪畫」在台灣無法得到足夠的重視,但白適銘期盼透過舉辦雙年展的方式,由民間出發,推行新時代的「文化復興」運動,或者也可以說是文化再造或文化生產。這裡所提的「文化復興」並非過去國民政府執政時期由意識形態主導「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而是類似劉國松或楚戈等藝術家所提倡,重新研究、整理過去積累的傳統與文化內容,了解當中的精神價值。白適銘認為,雙年展要做的不僅僅只是比賽或展示,更是推進這個運動的動力或是催化劑,從中去發揮更大的文化效應。

教授藝術家蔡友作品,(左)《守拙》、(右)《松間明月》,2018。(凱奧藝術提供)

白適銘並進一步闡述,文化運動的發展與推進,其實國家政策與企業在資源的介入相當重要。可惜台灣目前對此涉入的幅度太少,藝術館舍的展覽多半以當代藝術的方向為主流。白適銘提到,藝術場館的展覽偏向,往往事關館長等主事者的專業背景,如何分配館舍資源,進而成為現在的發展樣貌,背後原因頗值得深思。也因為資源分配的現狀,白適銘希望突破既有的制限,積極媒合校內優秀的創作者與畫廊合作,搭配細緻的研究脈絡與策展視野,期能帶動國內藝術市場更多的可能性。雙年展可以說是諸多努力當中的其中一環,為擴大增進東方繪畫的視野拋磚引玉。白適銘也期盼,若能夠持之以恆的舉辦,建立口碑與特色,雙年展所能開展出的能量前景可期。

2023東方繪畫雙年展,活動現場合照。(凱奧藝術提供)

目前規劃東方繪畫雙年展,即日起於2023年7月7日至8月13日間舉行。雙年展將包含邀展與徵選兩部分,前者包含近五年內四大賽前三名得主,國內十間大學院校藝術系所選拔或推薦之學生,以及相關領域之專業創作者;後者則向正在就讀中之藝術院校學生開放,進行二階段審查,分為學校初審與主辦單位複審,將選出優秀獎三名。獲獎者除獲得獎座、獎狀等榮譽外,也另獲安排舉辦展覽。詳細內容可查詢凱奧藝術網站

2023東方繪畫雙年展,展場風景。(凱奧藝術提供)

東方繪畫雙年展

展期|2023.07.07–08.13
地點|台北市松山區八德路三段25號

ARTouch編輯部( 170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