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史博館「守護.時光」:獲捐林玉山珍貴畫作59件,暨膠彩畫〈黃牛〉修護成果發表

史博館「守護.時光」:獲捐林玉山珍貴畫作59件,暨膠彩畫〈黃牛〉修護成果發表

Safeguarding Time: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Receives Donation of 59 Paintings by Lin Yu-Shan and Shows Restored Gouache Painting, “Cattle”

史博館特別選在林玉山117歲冥誕(4/1)前夕,舉辦「守護.時光」捐贈儀式暨館藏《黃牛》絹畫修護成果發表,與眾人共襄盛舉。

不登玉山,不知台灣山川之美。不識林玉山,不知台灣畫作之美。

國立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博館)昨日(3/30)舉辦「守護.時光」捐贈儀式,感謝畫家林玉山家屬林柏亭先生,曾於2006年捐贈林玉山日治時期之《黃牛》膠彩絹畫珍品予史博館,又於今年(2023)再次捐贈其父親畫作〈野柳海邊〉等58件(組)。史博館特別選在林玉山117歲冥誕(4/1)前夕,舉辦「守護.時光」捐贈儀式暨館藏《黃牛》絹畫修護成果發表,與眾人共襄盛舉。

林玉山〈野柳海邊〉,1998,紙本水墨設色,66×89.5公分。2023 林柏亭捐贈。(攝影/朱佑霖)

家屬慷慨捐出59件林玉山畫作

林玉山的兒子林柏亭教授表示,此次捐贈是源於整理父親遺物時的啟發,父親生前曾在史博館辦過四次個展與多次聯展、交流展等,與史博館建立起深厚淵源。因此,決定將58件父親的畫作捐贈給史博館典藏。林柏亭說捐贈58件後,又在家中發現一本由「八朋畫會」等名家好友共同繪製的〈寫生圖冊〉,今日也一同捐贈給史博館,並承諾後續若有發現畫作會繼續捐贈。

林柏亭與史博館的淵源也非常深厚,曾任國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並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授美術史,長期擔任史博館多項專業諮詢會委員及《史物論壇》編輯委員,目前也是史博館專家諮詢會議及文物審議委員會的委員。經過此次捐贈,史博館現藏林玉山作品總計已達87件。

畫家林玉山。(©wiki)

林玉山於1999年榮獲第19屆「行政院文化獎」,2003年林玉山將獎金連同個人積蓄總計新臺幣200萬元,捐贈給史博館設立「林玉山先生美術研究獎」,希望透過本獎的設立獎助臺灣美術史及美術教育後進,讓臺灣美術史的研究能有更多的資源注入。本次林柏亭教授在新任史博館長梁永斐上任後,亦捐出200萬獎學金作為「林玉山先生美術研究獎金」基金。林玉山與林柏亭先生與史博館「兩代情」的深厚關係,為今日台灣藝壇又增添一樁佳話。

2026年將舉辦「林玉山120歲紀念特展」

史博館館長梁永斐感謝之餘,也宣布將於2026年林玉山120歲冥誕時,在修建完成的國家畫廊,為其舉辦紀念特展。並且當場邀請林柏亭教授加入策展團隊,一同籌備林玉山120歲冥誕紀念展。林玉山多數作品分別由國立台灣美館、台北市立美術館、嘉義市立美術館典藏,也期待透過不同館所合作借展,讓世世代代的臺灣人可以透過林玉山老師畫作,了解臺灣之美。

史博館「守護‧時光」儀式貴賓大合影。(註1)(國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台灣國寶畫家林玉山:膠彩畫〈黃牛〉修護大功告成

林玉山(1907-2004)為臺灣嘉義人,本名英貴。自幼展露繪畫天份,日治時期與郭雪湖、陳進三人,同被譽為「臺展三少年」享譽盛名。其創作致力觀察自然、勤奮寫生,善於使用膠彩、水墨,以動物畫見長,畫虎及鹿尤為出名。戰後任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生奉獻藝術教育,作育英才無數,並倡導美術活動,創作不輟。

〈黃牛〉為林玉山早期絹本膠彩,屬創作於日治時期少量存世的精彩之作。原畫作因年代久遠,捐贈時畫作大面積曾遭受蛀蟲啃蝕,史博館受贈後即對本幅畫作啟動相關研究,並於2021到2022年,委託李秀香書畫修護工作室進行畫作之修護計畫,本次〈黃牛〉搶救計畫由修復師李秀香、張碧俐共同完成。透過此次公開修護完成的〈黃牛〉原作與紀錄片播放,史博館展現國家博物館堅守文物守護者的角色與對於守護全民文化資產的追求與態度。

「時光之旅」林玉山《黃牛》修護紀錄影片。(國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黃牛〉修復過程簡介

此次進行修護的〈黃牛〉,是畫家在日治時期參加府展前的試作小品,成就了1941年林玉山推薦(免審查)出品第4回府展東洋畫部的畫作〈雙牛圖〉。日治時期,台灣「水牛」被視為最具地方特色的景物,林玉山從第一回台展起,便長年鑽研牛的主題,透過寫生觀察的方式,畫出栩栩動人的生命力,並據此表現台灣鄉間敦厚純樸的風土。這幅〈雙牛圖〉以平面化、圖案化的手法處理牛隻與仙人掌,表現裝飾性趣味。本次修護之〈黃牛〉構圖〈雙牛圖〉相似,但筆觸線條更為鮮活生動,以台灣蓖麻作為背景,同樣保有地方特色元素。不知為什麼畫家最後決定以仙人掌取代蓖麻為背景,讓〈雙牛圖〉增添了一股異國風情。兩相比較下,也可看見藝術家創作過程中的變化取捨,十分有趣。

林玉山(左)1941〈雙牛圖〉,膠彩紙本,134.7×174公分,台北市立美術館藏;(右)1914〈黃牛〉試作,膠彩絹本,26×32.8,史博館藏。(©北美館、©史博館)

林柏亭說第一次打開這件卷軸作品〈黃牛〉時,發現上面有許多嚴重的蟲蛀啃食,他笑說這些蟲都是「吃素的,不吃肉」。蟲子啃食處多在背景,主角黃牛幸運的躲過一劫。修復師李秀香說,本次修復歷時八個月完成,其中最困難的地方在挑選適合補絹的基底材質,以及補絹時亦要對齊經緯線,精準密合且質感要對位。

此次修復採用「嵌折頂補、隱補」方式,從畫作背面鑲嵌的方式,將補絹的基底材料貼合後,用工具慢慢刮出厚度,讓材料推頂到進缺洞處,與接面斜坡銜接密合。最後再「全色」以和諧畫面完整性,達到美術作品的觀賞審美目的。修復師李秀香也提到,現在做修復經常需要公開向民眾說明,因此修復過程中為了配合拍攝的場域、節奏、段落、光源等,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為了讓攝影機捕捉每一個修復步驟,必須採取重點展示的方法,在長時間的修復期程中漸進式的完成拍攝。修復完成後的〈黃牛〉,如獲新生,彷彿重新回到1941那年,林玉山坐在絹畫前,畫完最後一筆的美麗模樣。

林玉山〈黃牛〉修復前

林玉山,1914,〈黃牛〉,膠彩絹本,26×32.8,史博館藏。(翻攝影片/朱佑霖)

林玉山〈黃牛〉修復後

林玉山,1914,〈黃牛〉,膠彩絹本,26×32.8,史博館藏。(翻攝影片/朱佑霖)

註1 史博館「守護.時光」儀式嘉賓:文化部常務次長李連權及史博館長梁永斐共同揭開序幕,中華文化總會秘書長李厚慶、林玉山老師的學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名譽教授鄭善禧、國立臺灣師範藝術學院前院長梁秀中、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前校長黃光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名譽教授江明賢、名譽教授蘇憲法、名譽教授袁金塔、臺灣美術院副院長鐘有輝、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學院前院長林章湖、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系教授蘇峰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系教授蔡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主任白適銘、前輩藝術家劉延濤家屬劉彬彬女士、廖繼春家屬廖和信先生、楊英風美術館長王維妮等藝文賢達蒞臨,在林玉山家屬的見證下,由李連權代表國家受贈並感謝家屬,場面溫馨、動人。

朱佑霖(Chu Yu-Lin)( 57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碩士,擅長東方藝術史研究,現任典藏ARTouch編輯。

歡迎來信投稿:yulin@artouch.com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