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2021)四月的春拍以降,從作為亞洲藝術中心香港的幾家國際大型拍賣行所銷售出的作品中,不難看出疫情前後收藏家口味的轉變,市場也因此產生了全新的樣貌。除了西風東漸、西方當代藝術作品已經明顯佔據了香港藝術市場中大部分交易額外,市場在短短的兩三年中,原先西方藝術市場中以白人男性藝術家為主的態勢早已不在,單純以女性藝術家背景為賣點的陳年老套也再難以引起話題。取而代之的是以具高度「話題性」(有特殊故事和身分背景)的非洲裔、中南美裔、LGBTQ族群藝術家竄升的速度和表現最為突出,許多都是平地一聲雷,從路人甲搭火箭直接成為50萬美元(約新台幣1,400萬元)等級俱樂部的常客。在這波熱潮中,許多收藏家都私下開玩笑地說,當看到拍賣公司那些放在各場次前30個拍品中,只要名字不太像是典型英文名、畫面中主角不是白人,或是很難唸也記不住的名字,就是圖錄已經在暗示你「買就對了,保證大漲」(或是「你追不到的啦」)!

此外,在疫情期間二級市場銷售狀況意外火熱。相關藝術市場報告中不約而同指出,這和疫情造成高資產階層無法參加實體展覽,只能透過線上管道的反彈性消費有關,而這樣的消費模式,主要肇因於新世代年輕藏家在這段期間的強勢崛起。因此,本文試圖從幾個不同的面向,探討疫情時代中藝術市場現象。

華人市場對於西方作品強勁的收藏力道
在過去幾年,華人藝術市場雖然依舊一直維持高度成長,但多數報告的結果都顯示華人市場對於傳統藝術(主要指書畫類別)的收藏佔比還是偏高。這樣的走勢,從去年起有了非常明確的轉變。
根據由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和瑞銀集團(UBS)贊助撰寫的《2021年度全球藝術市場報告》(2021 annual Global Art Market Report),2020年國際藝術市場(包括一般藝術品項和古董器物)總體銷售額估計為 501 億美元,相較於2019 年的641億美元下降了 22%;如再和2018 年的 674 億美元相比,下降了 27%。線上藝術銷售額為2019年的兩倍,達到了124億美元的歷史新高。這個區塊以佔比而言,達到整體市場銷售額501億美元的25%,創下了歷史新高(2019年的線上銷售佔比僅佔9%,不過那年的基數比較大為前述641億美元)。在整個國際市場中,美國、英國和中國共佔銷售總額的82%,美國佔42%,年銷售額總計 213 億美元,英國和中國各佔20%,各為約100億美元。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在疫情的衝擊下,英國當地的銷售佔比和前一年相較,大幅下降了22%,反之,大中華地區和前一年相較,則僅下降了12%,相對而言衝擊有限。
前述藝術市場報告含括中國嘉德及保利拍賣等超大型拍賣公司之成交額,而中國拍場中的作品主要以內地藏家偏好的國內藝術品為主,也以國內藏家之交易為大宗,根據二級市場的反應,書畫板塊已經因「世代更替」而大幅移動至當代藝術,特別是西方的當代藝術,這個趨勢可從去年至今年線上交易的火熱現象得到確認。雖然在多數報告中無法很明確界定出書畫份額的消長,但這個板塊高度受限於現地的真偽辨識,線上交易的爆發性成長無法帶給這些板塊多大助益。再者,再據拍賣公司部門間人員工作量的消長,也間接證實了此板塊近年來疲弱的態勢。
在這個趨勢下,各大拍賣公司持續測試市場的結果,發現只要對上華人藏家胃口的西方作品,如偏好具象、色彩鮮豔、外型吸睛、獵奇主題、在華人藝術圈中知名度高的作品,就容易受到該區域藏家的青睞。觀察拍賣現場專家的實況可以發現,通常在競標期間一旦有資深華人專家舉牌,很少不是由這些人競得拍品。由於在競拍習慣上,競拍代表的國籍就大抵得以推估其代表藏家的國籍,因此我們可以知道許多高價品得標者為內地藏家。他們舉牌不手軟已經行之有年,再者近年來中國資金流動管制益趨嚴格,在香港尚有機會將資金換成相對容易移動的資產,加上為數眾多的新富年輕藏家跟風爭先恐後湧入這個市場,使得這段期間香港二級市場熱度持續火爆。
新生代收藏家品味的轉變
我們首先定義一下本文所稱的新生代收藏家:根據當今多項藝術市場報告數據顯示,現在市場中人數最多、成長最快的年齡區塊為所謂的「千禧世代」(Millennials,亦稱為「Y世代」,多數定義出生年份介於1981至1996年間者),而這群千禧世代收藏家,無論從購買力和收藏活躍度,都已經成為當今藝術市場中最重要的一群人。這個事實一樣可以從前述市場報告的內容中得知,千禧世代的高淨值收藏家已成為2020年最主要的消費群體。
據該報告稱,於2020年間這群新富中的30%花費了超過100萬美元(約當新台幣2,800萬元)在藝術品消費上,相較於原先主要消費族群「嬰兒潮世代」(Boomers,指戰後嬰兒潮,出生介於1946至1964年間),達到相同水平花費者僅佔17%。千禧世代收藏家相較於他們上一代的收藏家,通常帶有幾個特色:和十年前的收藏家比較起來,這群人更善用網路蒐集資訊,對於在網路消費高價藝術品不但更為活躍也無所畏懼,且由於網際網路使用上的便捷性,只要有興趣或是花點心思,資訊流通上幾乎是全球同步。此外,新生代收藏家對於藝術品的偏好打破地域性的藩籬,國外畫廊對此轉變也了然於胸,展覽和藝術家的資訊傳遞成本也因為科技的發達而更為迅速而經濟。有興趣的人只要在畫廊或藝術家網站上登錄,每個月甚至每周都會不時地收到來自畫廊、藝術家的相關訊息。
這些資訊在過去可能只有簡短的介紹,但在今日往往都是品質精良的創作、展覽或訪談影片,甚至3D導覽網頁都已經不算少見。更大手筆專業製作的「虛擬實境」(VR, virtual reality)雖然無法全面取代現場觀展的體驗,卻是能夠讓藏家模擬作品處於現地空間陳列時的感受,對於購藏的決定有很大的助益。
缺乏安全感下的盲目跟風潮
除了做足功課以及對自己眼光有獨特自信的收藏家外,於千禧世代中冒出頭的兩大社群媒體Instagram與抖音(TikTok),在其上帳戶的追蹤者人數和讚數已成為大多數新生代收藏者判斷是否購藏作品的最重要指標,現在的藝術家和畫廊經營者已經沒有人去理會十年前(2011)美國著名當代藝術家大衛.薩利(David Salle)為紐約藝術學院(New York Academy of Art)的畢業演說中所提出的「藝術不是比人氣」(Art is not a popularity contest)的經典語錄。藝術家花在創作上的時間,顯然不如他們懂得如何經營社群媒體來得有效果。區域性藝術家的特性逐漸模糊化,傳統的創作方式慢慢變成小眾。不少在心態上維持比較傳統的收藏家們也認為,這幾年來藝術家的創作和畫廊們對於藝術家的經營上越來越投機,雖然覺得遺憾,但這樣的現象在短期內似乎看不到有改變的可能。
對於藝術史脈絡的嫻熟一直以來都是建立收藏系統最重要的依據,而這樣一套方法最大的功能在於協助收藏者分辨藝術品的原創性。「原創性」在幾百年來西方藝術教育的實踐上一再被強調,也是最重要的準則之一。然而對照來自畫廊和拍賣公司方面的回饋我們卻得知,影響這一世代中多數人決定藝術品購藏的主要原因,社群媒體上的動態和表現已經成為最關鍵的因素。由於這六、七年來藝術市場中口味的世代轉換速度飛快,願意花時間深入了解藝術創作原創性基本功的人已經所剩無幾,過去的經典成為當代社會巨大轉變下的犧牲品,判斷藝術品「優劣」的因素變成「某某網紅」、「某某明星」是否有收藏。在許多新生代藏家群體中因FOMO風氣下怕跟不上其他人而缺乏安全感,導致很多人只能以對「社群」(community)偏好的信任度取代傳統的收藏評價機制。
會造成新生代藏家瘋狂追逐相似度很高作品的很大原因之一,和不熟悉藝術史恐怕難脫關係。例如這一年來在社群上著墨甚深的播客(Podcaster)「藝視」在其節目中就曾以最近在亞洲藝術市場人氣當仁不讓的藝術家Mr. Doodle為例,提醒藝術市場新手可以對照參考美國1980年代街頭藝術家凱斯.哈林(Keith Haring, 1958-1990)的作品,其提點的箇中奧妙不言而喻。
通膨氛圍助長收藏買氣
這一年多來,藝術品價格的猛爆成長,和各主要國家為了挽救疫情下經濟情況惡化而大舉印鈔救市有關。特別是在二級市場中,當和各大拍賣行專家聊天時,問到為何自去年下半年以來藝術品價格飛漲的緣由,第一個聽到的回答通常都是:「富裕收藏者對於通貨膨脹的預期,總是買些藝術品來抗通膨啊!」
藝術市場一直以來都存在很強的投機成分,且不乏爆出基本面尚未受到肯定或是火紅過程中爭議性高的藝術家,但這一年來藝術市場瘋狂的狀態與年輕藝術家暴衝出不可思議高價的例子異常地多。舉例而言,被形容為「現代梵谷翻版」的王俊傑(Matthew Wong,1984-2019)以及受讚譽為「當代席勒」的阿莫阿科.博阿福(Amoako Boafo),這段時間在藝術市場的竄起速度和交易金額,著實令藝術界人士瞠目結舌,其鍍金速度遠超過金融海嘯前的達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以及海嘯後曾經在許多紀錄片與書籍中被提到的幾位新銳藝術家如丹.科倫(Dan Colen)與盧西安.史密斯(Lucien Smith)等。

這陣子那些生產被稱為「油彩未乾」作品的藝術家們,是否能夠在藝術市場中長期屹立不搖,講起來尚言之過早,但顯然許多買家們對於收藏這些作品可以「抗通膨」的話術深信不疑,這從每次拍賣過程中競標的出價速度即可見其端倪。

喊著去中心化的世代卻偏愛中心化的指標
提到千禧世代收藏家,也難以忽視其中為數比例尚低,但收藏實力驚人的NFT藝術收藏群。近幾個月,藝術收藏領域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翻天變化,其中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三月間突然引起各界關注目光NFT藝術作品拍賣天價的相關新聞,引出新一波原先非傳統藝術市場收藏者的族群關注起「藝術」這個領域。順應此風潮,佳士得自三月之後已經舉辦過多場NFT藝術相關的線上討論會,其中許多與會的分享者皆是原先就在收藏市場中極為活躍的年輕世代收藏家。然當今絕大多數NFT藝術品的銷售方式,都非常依靠消息面與名人效應的加持,也因此往往引起和傳統藝術界間的論戰。

網紅和意見領袖們在NFT藝術上的操作手法,多數打著信仰的口號,透過不斷吸引新的投資(信仰)者加入,用以擴張整體市場的經濟總量。在這樣的架構下,投資NFT藝術品的回報往往來自於後進者的資訊落差和時間遞迭的獲益期待,作品本身所呈現出的價值和吸引力已經不再是重點。這類型的投資在初期通常可於短時間內獲得高回報,亦可支撐住價格的成長力道,但隨著更多人的加入,提供相對前期投資者的溢價逐漸不足,後期的投資者所能得到的獲利空間恐所剩無幾。隨著這一兩個月來國際媒體的持續追蹤和揭露,NFT市場的現況已被認為有泡沫化的跡象。
原先打著去中心化中心思想的這群收藏者,卻將價值判斷全部壓在極少數的推特社群倡議者和意見領袖(Key Opinion Leader,KOL)身上,前後思維邏輯顛倒,成為當今收藏世界中真實而奇妙的存在。
直覺性的收藏習慣
講起來可能不好聽,但明眼人應該都已經注意到,現在很多正在流行的所謂「作品」,往往很難看出其中帶有什麼深刻的創作能量和基底,跟風者最常引用的就是某某名人、球星、藝人、網紅等意見領袖都有,所以沒有跟著擁有似乎就落伍了。高轉手率相較於原來藝術市場「相對長期持有」的收藏觀念,已經大為翻轉。
從Artprice以及ArtTactic等年度報告(2020,2021第一季)的內容看來,新興藏家中,特別是亞洲年輕藏家持續近三、四年來在全球購買作品的比例越來越大,這群新富中許多是靠著上一代所累積,或是巨大資訊和技能上的落差獲得快速且巨大的財富,因此收藏的觀察期大大縮小。多數上一輩對於藝術收藏系統的建立與成長,通常是經過「逐年」累積,但新世代藏家卻是「逐月」累積,也因為入坑的時間飛速,除了少部分願意投入時間精力,對於收藏有高度熱誠的收藏家外,多數往往因對於藝術史缺乏涉獵,於是便以同儕間討論的熱度和直覺作為收藏的判斷基礎。
前車之鑑並展望未來
跟風名人在人類社會中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網紅人數的暴增也符合現代科技和媒體趨勢的風潮。除了極少數幾位天后天王外,其他僅有為數不多的網路名人的聲勢能夠持續十年以上。舉例如美國總統唐納.川普(Donald Trump)下台後才過不到數月,他的網路聲勢僅剩下不到他巔峰時期的1%,另外再以今年三月才成為各媒體爭相採訪的著名NFT藝術家Beeple為例,他的「全球」網路聲量指數從三月中的100,在六月底之後至今只剩下趨近於零。(註)


自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以來,藝術市場暴起暴跌的場景無論在紐約、倫敦,或是中國當代的起伏中都不算陌生。新生代收藏者多數僅參考當下人氣風向作為購藏藝術作品指標,這樣的判斷能否建立起另一種新的收藏史觀,抑或是否經得起日後市場價值的長期檢視,尚待時間證明。然就目前的社會大環境而言,本文所提出的種種現象,很可能會成為接下來數年整體藝術市場的主流趨勢和樣貌,直到被下一代另一種價值觀所取代。
註 查詢時間為2021年7月21日。
本文出自《典藏.今藝術&投資》第34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