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仍於全球肆虐之時,中國國內大部分地區卻似乎已跨出陰霾。雖然疫情在去年上半年一度造成中國實體藝術產業的停擺,而以2020年秋拍為指標的復甦,還是讓人看到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是如何在整個產業策略未有重大轉向的情況下,仍為藝術市場提供了有力的支撐。甫落幕的2021年春拍甚至比上一季更為熱絡,很大程度上進一步穩固了市場信心,同時也顯示中國、尤其是以北京為代表的藝術市場基本格局未變,依舊以拍賣市場為絕對主導。
在這一季春拍先後舉槌的幾家中國重要拍賣行中,中國嘉德20世紀及當代藝術板塊總成交額達6.188億元人民幣,其中十件拍品逾千萬,當代藝術夜場也斬獲4.031億。北京保利現當代藝術夜場成交額3.836億,成交率92.8%,陳丹青《西藏組畫.牧羊人》以1.61億成為中國當代藝術市場最高價拍品,「中國新繪畫」專場也創「白手套」佳績;而包含北京保利和保利香港在內、與富藝斯(Phillips)二度合作的「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總成交額超過4.9億港幣,「聯合拍賣」在上一季首創後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也有了更令人滿意的表現,成交額增幅在35%左右。去年籌備並創立的永樂拍賣也迅速加入市場競局,本季春拍中單是現當代藝術板塊總成交額即達7.6億人民幣,除了破億的吳冠中彩墨作品《甦醒》之外,另有破千萬作品十件、超500萬作品16件。華藝國際則在本季春拍中創下常玉在中國大陸拍賣最高價的2.07億人民幣,這件《群馬》也是常玉全球拍賣的第三高價。整體而言,於五月中旬至六月初的春拍讓人看到北京藝術市場、尤其是高端市場依舊強勁,這一態勢延續到了緊隨春拍腳步的JINGART藝覽北京(以下簡稱JINGART)。
從社會大環境看藝術市場復甦之背景
中國現當代藝術市場相對年輕,卻以強勁動能在過去20年左右歷經高峰、低迷、復甦等不同發展階段,皆有中國內部市場的體量作為基礎,也與中國社會政治與經濟及其在全球格局中的動態關係息息相關。根據本季摩根資產管理市場洞察報告的數據(註),中國民眾普遍意義上的消費行為以及固定資產投資均在今年第一季度顯著上升,而同樣進入全面復甦的還有中國各產業企業的獲利增長。
因而,中國藝術市場當下的上升態勢也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產物。對此,香港知名藏家、尤倫斯基金會理事、「北漂」七年的仇浩然有著長期的觀察。在接受我們的採訪時,他自陳當年之所以選擇北京作為香港之後的落腳點,一是為北京於經濟與生活氛圍中透露出的活力,二是於其發展事業的法律領域,在北京時常能經驗到「為何不可以」這樣觸及變動中的世界及其法律體系之本質的發問,與香港人慣常會問的「如何做」有所不同。新近向香港M+博物館再度捐贈一批亞洲藝術家作品的仇浩然,以執業律師的眼光客觀看待宏觀經濟中中國藝術市場的強勁表現,認為這與疫情中全球經濟影響下的資產配置密切相關,而其中的趨勢也將受到現金如何轉化為資產、以及在何處投注資金這樣的變動格局所影響,而在中國藝術市場的獨特背景下,他也進一步推測中國書畫和古董的市場表現將會有更多提升空間。
身為北京當代.藝術博覽會(以下簡稱「北京當代」)聯合創辦人與藝術總監,中生代藝評人、策展人鮑棟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始終具有宏觀視野,他觀察到在當前中國大陸疫情控制得宜、經濟恢復速度較好的情況下,同時人民幣升值、股市平平、房地產流動性較差、加密貨幣全面下跌以及各種政策限制、經濟內循環趨勢,種種環境因素之中,資產配置流向藝術市場也並不意外。ART021藝術總監周穎則表示去年在許多藝博會因疫情而取消的情況下,不少藝術家和畫廊都有了相當的作品儲備量,藏家的消費需求也在累積,因而去年秋季重新恢復產業實體活動後,整個市場穩中有升、且升幅較明顯。
索卡藝術空間與大未來林舍畫廊這兩家老牌的台灣畫廊都已深耕中國大陸市場多年,對於兩岸藝術市場與社會經濟變遷之間的對照多有體悟。身為開拓大陸市場的台灣畫廊第一人,索卡藝術空間負責人蕭富元認為中國現在仍處於復甦的初級階段,拍賣與藝博會成交業績確實可以作為重要指標;同時他也觀察到這是自2008年起市場隨金融風暴開始下滑、直至前兩年的沉寂期後,由一個新的循環所帶動的復甦之初,而這個循環也與疫情有關,與2003年SARS疫情類似的是,累積多年的能量可能會為此前一段時間沉寂的市場帶來新的消費模式。已接棒執掌大未來林舍畫廊的二代畫廊主林岱蔚也分享對資產配置方面的觀察,並提及在疫情並未大幅影響中國國內市場資金的情況下,加上香港免稅、中國大陸和新加坡都有相應保稅區政策,保值性高的高端藝術品以及珠寶等成為資金配置的一個好選擇。蕭富元也提及中國大陸的巨大市場帶來較快速的財富累積,但同時運用槓桿的力度也大,存在資產泡沫風險;相較之下台灣的財富累積則多以殷實的步調進行。卓納畫廊香港空間的資深總監許宇三年來帶領團隊積極開拓兩岸三地藝術市場,他則認為中國大陸的藝術市場在疫情初期後就始終在升溫中,藏家在省下旅行開銷的同時,閒暇時間被社交媒體所佔據,受藝術市場所感染而持續投入藝術品消費;而藝術市場也透過社交媒體發展出包括多元體驗以及跨行業、跨地區社交在內的獨特消費經驗,為此卓納畫廊近期開發出以微信小程式等中文線上平台,增加陌生客群與畫廊互動的機會。
藝術市場的重心、走向及其區域性格局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背景下,當前中國大陸的藝術市場發展反彈回升力度不小,但整體走向仍在合理範圍內,未見本世紀初市場蓬勃期那般橫空出世的高價明星。近兩季拍賣中可見,已具一定美術史地位的經典作品仍是市場所倚重的高價重心所在,藏家透過拍賣市場對這般作品的歷史定位及重要性進行「再確認」(周穎)。今年北京春拍中破億的幾件作品,皆出自陳丹青、吳冠中、常玉等華人現代畫家。然如蕭富元所觀察,中國畫廊大多側重當代藝術,經典的現代藝術在其中反而幾乎缺失,觸碰第二市場現代藝術部分的畫廊也屈指可數;這一板塊仍由拍賣公司佔據絕對主導,許多經典作品是從藝術家家屬或藏家手中直接走向拍場。鮑棟也指出中國並不缺乏優秀的當代藝術家,但從產業面來看,缺乏的是第一市場中足以推動整個產業鏈運轉更完善的畫廊業者。
與此同時的另一現象,則是中青年藝術家在主流市場上進一步站穩腳跟,作品價格也趨於穩定。據林岱蔚觀察,自去年秋拍起,1970至1980年代出生的中國當代藝術家逐漸在市場回溫,即便如此,林岱蔚認為他們尚未超越幾年前的市場巔峰,但持續上揚的機會很大。而他也指出這一代藝術家雖各有藝術底蘊,但鮮有從論述上被完整詮釋的機會,他認為應避免在論述中國藝術家的時候去套用國際市場上炙手可熱的風格,而應從本土出發去挖掘他們的美學成就。北京保利自2015年起持續至今的「中國新繪畫」專場,其規畫初衷即是推動這一代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二級市場發展,其現當代藝術部專家田恆從本季春拍這一專場的熱烈競價氛圍管中窺豹,觀察到市場關注點開始出現新的變化,這一代中青年藝術家的市場表現得到了更廣泛的關注和參與。究其原因,田恆分析首先在於市場自身的板塊輪動,目前中國國內的幾家主要拍賣行推出的現當代藝術仍以中國藝術家作品為主,名單重合度非常高,而重要藝術家具備歷史與美學意義的重要作品在市場上愈發稀少,從市場吸納程度來看甚至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飽和,因而市場也推動這大家轉向新的方向、新的趣味;他也觀察到香港的拍賣市場也出現這樣的跡象,但集中在歐美、日韓同屬這一世代的藝術家群體中。另一重要原因,則是與這些藝術家同世代的年輕藏家嶄露頭角、更多參與到以當代藝術為主的中國藝術收藏有關,他們與這些藝術家在個人趣味、生活經驗、教育背景等方面相契合,直接反映至第二市場的拍賣中。田恆也以曾於2015年「中國新繪畫」首次專場成功推出黃宇興代表系列「河流」為例,說明拍賣行對於藝術家某一個體或群體的價值判斷、重視程度、傾注的資源以及持續的推動,都可為藝術家長期的市場表現有很大助益。而北京保利也始終維持「中國新繪畫」板塊的流動性,針對藝術家名單也做到穩中求變,一方面將其中的重要藝術家吸納至夜拍,另一方面則不斷挖掘和嘗試新藝術家、新動向。
仇浩然則觀察佳士得、蘇富比等國際拍賣公司將中國當代藝術放在亞洲當代藝術板塊的佈局安排,而若將中國乃至亞洲的當代藝術置於全球市場,能在其中有一席之地的亞洲藝術家則是鳳毛麟角。他強調與其關注藝術家在這個沙盤中的位置,反而應該思考的是,藝術家本身在社會與歷史的思考、創作風格突破等方面潛心去推進與突破,在紛擾的外部市場環境中始終應是長遠之計。林岱蔚也觀察到中國大陸市場的復甦尚未呈現全面化,不像十來年前那樣「什麼都可以賣」,但他認為這某種程度上算是健康的狀態,因為從藝術家角度去看,成功應當有累積過程,隨後才是獲得該有的肯定與成果。
中國市場的另一獨特之處,是各地藝術市場也因地域文化性格而生出不同特色。此次受訪者不約而同提及如今依舊存在的南北差異,這也是相當一段時間內未出現大變化的結構:北京市場偏重傳統文化、但品味多元,從體量上看依舊在中國國內藝術品交易中佔據重心位置;上海市場偏好當代,更加國際化,也更時尚。鮑棟進一步以「存量大」和「增量大」來分別描繪兩地市場狀況,同時他觀察上海市場由中產階級收藏品味佔主導,追求社群間流行風氣,近十年來由藝博會、私人美術館以及國際畫廊進駐帶動起的當代藝術潮流,也迅速反映在市場上。
另一個新興話題,則是近年來於中國各地雨後春筍般先後創設的私人美術館,對整個市場同樣具有難以忽視的影響。北京保利的田恆特別指出近三年來,愈來愈多私人美術館廣泛參與第一和第二市場,成為國內拍賣現場的常客並積極競價,於第二市場重點關注重量級、具稀缺性的藝術家作品,以及不同板塊的代表性作品。美術館有較明確的定位,因而對作品的藝術價值要求較高,不會一味隨著市場價格而追高。他預測私人美術館將成為中國第二市場、尤其是當代藝術市場上的中堅力量。蕭富元也表示中國大陸的私人美術館成長很快,相對而言對館藏的系統化也較有想法。
創新空間拓展:以藝博會與拍賣市場為例
包括龐大的市場基礎、多層次外部環境、國際連結等多重因素,也讓中國藝術產業不同角色都各自開拓不同的發展創新空間,尤其是對拍賣公司與藝博會而言,除了傳統業務之外,近年來也進一步拓展出新形態與新結構。永樂文化在今年與金融公司合作、推出包括第三方擔保在內的金融服務,其股東也成立藝術品投資基金,永樂藝術空間也參加了JINGART,多角化經營與行銷策略顯示出具備資本實力的前提下,拍賣公司自身也不斷藉助政策工具拓展業務範圍。
ART021團隊則在藉助ART021上海廿一當代藝術博覽會成功打造融合藝術與設計的博覽會品牌後,2018年起以JINGART立足北京市場,近期又宣佈以「DnA SHENZHEN」設計與藝術博覽會插旗深圳,版圖覆蓋北、中、南各地。去年因疫情暫停的JINGART,今年以力度更強的線上單元支持無法來到現場的海外畫廊,加上原本就跨越當代藝術、設計、古典藝術的實體藝博會,為剛剛結束春拍季的北京市場持續加溫。接受我們採訪時,ART021的藝術總監周穎形容藝博會為一個平台,他們在做的是「藉助不一樣的方式和工具讓平台更加垂直化,從不同角度使之變得更豐富」;同時她也介紹JINGART在北京市場調動了更多元的藏家資源,吸引不少原先只關注古代美術或器物的藏家對當代藝術有了更豐富而直觀的認識,收藏領域逐漸不再那麼壁壘分明。周穎認為策略與不同工具的運用,將為藏家提供更多類型、更廣泛的選擇,未來也將出現更多混合的市場局面與更多交互實現藝術市場價值的可能性。
北京當代則有另一個面向上的著眼點。鮑棟認為藝博會的交易固然重要,但交易是一系列活動之後的結果,相較於傳統藝博會主要從消費端考慮藏家喜好,北京當代主要以生產端為切入點,思考「該拿出什麼東西來讓人買」,因而重視藝術在傳播教育、行業交流中的角色,分為傳統形式的短期博覽會、以及具有較長展期的展覽(即「藝述」單元)兩部分。北京當代去年同樣受到疫情影響而縮小規模,今年六月首先亮相的是匯聚40位不同世代中國藝術家、旨在全面呈現中國當代藝術生態的「過去的未來主義—中國當代藝術中的過去與未來」主題展,展期將持續至八月底「北京當代」藝博會之時。
卓納畫廊香港團隊在今年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後馬上前往深圳,為參加JINGART進行長達三週的隔離,正是基於幾年來的參與、對北京在整個中國藝術市場版圖中重要意義的認識。許宇認為連續參加不同城市的藝博會,有助於構築「與中國客戶有效互動的閉環」,在一個藝博會上打開的話題,可在下一次藝博會上進一步深入,也形成新的工作模式。藝博會之間的特色區隔、聯動效應逐漸在當前中國大陸的藝博會版圖之間形成。
深具市場影響潛力的藏家結構變化
中國藏家的購買力在整個亞洲市場上為人矚目,是支撐區域性市場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固有資本實力雄厚、偏好快速消費的藏家,但整體而言中國大陸藏家的學習能力有口皆碑。北京保利的田恆指出近年來有更多來自資訊工程、金融、高科技甚至廣告業等非屬傳統藏家群體的新興藏家進入市場,他們心態開放,不僅積極參與現當代的拍賣專場,也拓展古代書畫等領域的購藏。
除了藝術品味更加多元、對國際藝術的喜好變得明顯,藏家群的年輕化趨勢也是這幾年來中國藝術市場上一個非常明顯的變化,疫情更加速了此現象。包括仇浩然、鮑棟等受訪者都指出,這些新近參與藝術市場的年輕藏家中,有許多具多年海外教育背景、跨國文化經驗豐富,不少甚至頗有見地,並大多因喜愛藝術而進行購藏,鮮見完全的投資導向。在品味與收藏方向上,其中的多樣性也打破了年輕人給人的刻板印象,他們對藝術類型的態度更加開放。譬如1990年代出生的年輕藏家紀紹文,便以其在高古瓷器古董領域的深厚收藏資歷與知識而知名,他與另外兩位年輕藏家在深圳共同創立萬一空間,以打破當代與古典之壁壘的格局舉辦展覽與各種活動。仇浩然也期待年輕一代藏家對自己與過往世代不同的出發點有所意識,培養眼光和自信,讓亞洲的收藏視野、審美自信影響海外。而這一代藏家的生活與社交習慣未來也將深刻影響第一與第二市場的形態,在仇浩然看來,這其中蘊藏的轉型必要,是疫情期間藝術產業就應該開始思考的。
註 參考摩根資產管理市場洞察團隊文章〈中國股市:經濟全面復甦加持今、明兩年企業獲利〉(檢索日期:2021年6月18日)
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