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佳士得中國書畫 5.3億港元成交,穩定盤面主力
一般來說,在藝術市場環境低迷的時刻,中國書畫抗跌性相對較高,這從2014與2015年秋拍的結果便可看出。儘管香港佳士得2015年的總成交額較2014年同期減少3.7億港元,但中國書畫部分(包括中國古代、近現代及當代書畫)的總成交額5.3億港元,卻較前年秋拍之5.1億港元小幅成長,其中尤以中國古代書畫的1.38億港元成交額,成長逾90%,幅度最大,無疑是穩定整體盤面的最大功臣。
古代書畫1.38億成交 唐寅、八大、王鐸各領風騷
本季香港佳士得「中國古代書畫」專場共推出200件拍品,涵蓋了來自美國的羅家倫私人珍藏,以及徵集自日本多位重量級私人珍藏的書畫名品。其中,誠如拍前市場所預期的,包括作為本場封面的王鐸臨古帖巔峰之作──於1643年所作之草書〈為長正賢契臨閣帖卷〉,以及黃賓虹舊藏、在1930年代有多項出版和著錄的八大山人〈鷺石圖〉,兩作皆為日本回流書畫中不可多得的精品,最終表現亦不負期待,同以1916萬港元的高價成交,占居本專場第二高價。
香港佳士得清王鐸〈為長正賢契臨閣帖卷〉,成交價1916萬港元。圖為局部。
然而,勇奪本場桂冠者,卻是令不少人跌破眼鏡、原先預估價80萬~100萬港元的(傳)唐寅〈紅樹秋山圖〉。此畫在多位買家鍥而不捨地熱烈競逐下,最後以超過最低估價37倍餘的2980萬港元成交。一般市場人士多將此拍賣結果視為「莫名其妙」,但此番現象背後實有可資憑藉之依據,亦即這件原本被拍賣行判定為「傳」唐寅之畫作,乃為唐寅早期學周臣密體畫風的面貌,在眾博物館的存世作品中可謂鳳毛鱗爪。該畫之所以能在此次拍賣中脫穎而出,應是拜目前新藏家水準不斷提升、甚至是組織團隊進行系統性研究的大趨勢所賜!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本場另外一件黑馬──(傳)宋徽宗〈晴竹圖〉身上。本件〈晴竹圖〉原為張大千大風堂祕藏,被張氏鑑定為「道君皇帝晴竹圖真跡,天上神品第一稀有。」儘管傳統市場人士多認為此畫乃明初仿作,加之細審此作的徽宗畫押及款印亦可能為後添,但在專研宋畫的學者眼中,其時代下限應可到南宋至元初,仍為一設色竹畫佳作。此拍品最終在多組人馬的競逐之下,以超出最低估價五倍餘的628萬港元高價成交,拿下本場季軍。
近現代書畫3.7億港元 齊白石、張大千縱橫全場
相較於中國古代書畫的亮眼表現,本季香港佳士得「中國近現代書畫」專場,則靠著低估價之策略,仍維持2014年同期拍賣總成交額3.7億港元的水準。在本場中,張大千、傅抱石、徐悲鴻、齊白石、林風眠、吳冠中等名家作品不意外地仍是藏家青睞的焦點。其中,全場共有十餘件上拍的徐悲鴻畫作,雖有不少流拍,然其拍前備受關注的〈飲馬圖〉,最終仍以2252萬港元的成交額順利奪冠。同樣地,本次推出香港「奉文堂」主人珍藏的七件齊白石極精畫作,最後亦不負眾望,全數以破百萬港元之價格拍出,尤其當中一組齊白石〈四季山水〉,更以1972萬港元的高價成交,居本場之亞軍;〈鶴壽〉則以904萬港元拿下第六名;而另兩件拍品〈大壽〉、〈鸕鶿青柳〉,也同樣以724萬港元並列本場第九。
香港佳士得明(傳)唐寅〈紅樹秋山圖〉,成交價2980萬港元。
值得留意的是,本場一共上拍超過50多幅的張大千作品,成交率亦高達75%,而其中進入本場前十大排行的便有四件,包括:〈仿王蒙春山讀書圖〉以1024萬港元的高價為買家納入囊中,居第四名;〈杖經圖〉以1568萬港元成交,居第五名;〈浮巒暖翠〉、〈橫貫公路/書法〉則同樣以844萬港元成交,並列第七名。由此番佳績,亦不難窺見在藝術市場低迷的當下,「張大千」熱潮仍未見消退,魅力無窮。
邦瀚斯中國書畫 潘天壽名品錦上添花
在香港佳士得拍賣的同一時間,邦瀚斯亦於2015年11月28日舉行中國書畫部分的拍賣,最終獲得整體成交率80%的佳績;從中可以觀察到就中精品多半以合理價格交割,如實反映2015年中國書畫市場的波動與走勢。其中,來自法國重要私人收藏、目前最受市場青睞的潘天壽〈磐石墨雞圖〉,在買家激烈競投下,以976萬港元成交,奪得本場桂冠;居次者為吳冠中作於1986年的〈松曲〉,以196萬港元成交;緊隨在後的〈羅浮山色〉,乃張大千作於1965年的潑墨潑彩佳作,則以成交價154萬港元居於季軍,錦上添花。(文/廖堯震)
香港佳士得瓷器及工藝品 市場嚴峻,2億55萬港元成交
12月初香港的街頭不算寒冷,然而2015年秋季拍賣的瓷器與工藝品板塊卻遭遇近年最大的冷氣團,從初秋開始拍市氣溫就一路下滑。業界傳言與股市大起大落脫不了關係,2015年初股市大漲時投資者多將資金投入,隨後又遭套牢,因此一部分資金無法流入藝術市場。另一方面,市場歷經數年的體質調整,中國藏家的逐步成長有目共睹,購買者出手更為謹慎,對作品來源、珍稀度的要求更高,大價作品更是要求精品中的精品;綜觀而言仍維持春季高價與低價作品距離拉開,高價作品又不一定能拉抬整體的走勢。徵件、客觀環境都仍持續嚴困的情形下,拍賣公司面臨了近年最苛酷的考驗。
香港佳士得民國張大千〈仿王蒙春山讀書圖〉,成交價1024萬港元。
本季香港佳士得推出五場古董珍玩專場,分別為「古韻天成─臨宇山人珍藏(一)」、「影暗香─雍正琺瑯彩赭墨梅竹圖碗」、「大俱足─經典亞洲佛教藝術」、「出雲疊嶂─文人案頭賞石」、「中國宮廷御製藝術精品暨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等,皆於2015年12月2日開拍,總成交金額近2億55萬港元。五個場次共推出308件拍品,總件數較2015年春拍少了四分之一,不過依比例來說總成交金額還是有些下滑。以成交件數來看,平均件數成交率為53.25%,和春拍相比可謂持平,其中拍出五件千萬拍品,而特設獨立場次的「清雍正〈琺瑯彩赭墨梅竹圖碗〉」果然為當日最亮眼的明星,和尼泊爾馬拉王朝早期〈鎏金銅釋迦牟尼佛立像〉雙雙以超過8000萬港元的價格成交。
宋瓷專場 鈞瓷獨攬冠、亞軍
此次拍賣,香港佳士得以日本老藏家所藏宋瓷專場「古韻天成─臨宇山人珍藏(一)」打頭陣,本場共推出36件瓷器,以宋、金陶瓷為主,間雜幾件元、明瓷器,總成交金額為4862萬6250港元,件數成交率達86%。開拍時人聲鼎沸,好不熱鬧。本場最高價為編號2808北宋/金〈鈞窯天藍釉紫斑小盌〉,原估價200萬~300萬港元,經過多輪競拍,最終以超越高估價兩倍的640萬港元成交。原估價皆為500萬~700萬港元的元/明初〈鈞窯天藍釉菱花口盆托〉以及北宋〈定窯劃花蓮紋洗〉並列第二高價,同樣皆以508萬港元成交。
2015香港秋拍第二波,佳士得、邦瀚斯、蘇富比市場報導
繼香港蘇富比、保利香港及中國嘉德(香港)等公司在2015年香港藝術市場的首輪秋季拍賣中,分別繳出26.69億、9.14億和1.97億港元的總成交額之後,由香港佳士得領銜的第二輪秋拍,也於12月初順利收槌。該次香港佳士得共推出4000餘件拍品,總成交額26.2億餘港元,此番成績相較於2015年春拍的32.2億港元,或2014年秋季的29.9億港元,皆出現衰退下滑之態勢。由整體行情來看,市場仍處於混沌調整階段,短期恐難以回溫;藉由審視香港秋拍的最新結果,有識之士於2016新年度之始,或應深思如何因應未來拍賣市場之走向。
香港佳士得清八大山人〈鷺石圖〉,成交價1916萬港元。
雍正珍瓷不負眾望 8524萬收槌
在宋瓷專場結束之際,更多人潮湧入場內,爭睹在預展時就備受矚目的雍正珍瓷的拍賣過程。此碗為市場上罕見的雍正赭墨琺瑯彩作品,最初由英國資深行家Gerard Hawthorn在1970年代於古董店購得,之後歷經英國收藏家Donald Bonney及Paul Freeman二人相繼珍藏。原為估價待詢,在多輪競價後以8524萬港元的佳績成交,全場報以掌聲。
亞洲佛教藝術專場 尼泊爾佛像成亮點
繼2014年秋拍唐卡3億旋風之後,2015年香港佳士得陸續推出佛教專場,上季有「觀佛三昧:中國佛教藝術」,而本季更進一步擴大到亞洲範圍,推出「大俱足─經典亞洲佛教藝術」,為香港拍賣會首創,內容包括來自尼泊爾、西藏、中國和日本的藝術作品和雕塑,其中雲集不少估價千萬的大價作品。不過可能由於現時謹慎保守的市場氛圍較難負荷如此多的高價品,這些大價拍品多數沒有成交。然而其中尼泊爾馬拉王朝早期13世紀〈鎏金銅釋迦牟尼佛立像〉,原估價3200萬~5000萬港元,一開拍就引起熱烈競爭,最終以8020萬港元的高價拍出,博得滿堂彩。該件作品原為歐洲私人基金會珍藏,曾於1985至1992年借展至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場內第二高價為帶「何朝宗印」款的明16世紀〈德化白釉阿彌陀佛坐像〉,原估價300萬~500萬港元,以892萬港元收槌。西藏17/18世紀〈鎏金銅四世達賴喇嘛雲丹嘉措像〉,原估價350萬~450萬港元,成交價為664萬港元,是場內第三高價。本場總成交金額為9700萬港元。
香港邦瀚斯民國潘天壽〈磐石墨雞圖〉,成交價976萬港元。
文人供石專場 全新嘗試
本次香港佳士得首度推出文人供石專場「出雲疊嶂─文人案頭賞石」,推出20件拍品,總成交金額為518萬8750港元。第一高價為清乙卯年(1735)〈金農及高鳳翰題靈璧賞石〉,原估價180萬~280萬港元,成交價220萬港元。清〈祁連石「山澗洞天」擺件〉,原估價90萬~120萬港元,成交價112萬港元,為場內第二高價。第三高價則是明末清初藍瑛〈石交〉,水墨絹本立軸,原估價26萬~40萬港元,以68.75萬港元收槌。
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品明清御製工藝,不變的常勝軍
作為每季拍賣固定壓軸的「中國宮廷御製藝術精品暨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專場,本季共推出237件作品,總成交金額為1億4671萬6250港元。此次共有三件拍品名列千萬俱樂部,分別為場內第一高價的清康熙/雍正〈硬木鑲緙絲絹繪六十壽屏風〉,原估價3000萬~5000萬港元,成交價為2868萬港元;明宣德〈藍地白花牡丹紋大盤〉六字楷書橫款,為場內亞軍,原估價1500萬~2500萬港元,以2028萬港元成交;第三高價的清乾隆〈御製白玉溪橋送別圖筆筒〉,原估價1800萬~2500萬港元,最終以1916萬港元收槌。除此之外,清雍正〈鬥彩團菊紋五福臨門盌一對〉與清雍正〈赭墨彩山水圖酒盃一對〉分別位居場內第四、第五高價;前者原估價260萬~350萬港元,成交價592萬港元;後者原估價350萬~450萬港元,以364萬港元坐收。值得一提的是,田黃等方章與章料本季仍成為炒熱場子的焦點,分別居於場內高價第六、七名的拍品,都以十倍於估價的價格成交:民國〈劉源沂為黃杰刻田黃方章及其他壽山石方章〉,原估價20萬~30萬港元,成交價352萬港元;民國〈王王孫為黃杰夫婦刻印章五方及壽山石章料等〉,原估價則是28萬~35萬港元,以316萬港元成交。
香港佳士得清雍正〈琺瑯彩赭墨梅竹圖碗〉,成交價8524萬港元。
香港邦瀚斯瓷器與工藝品 7476.13萬港元收官
香港邦瀚斯於2015年12月3日舉行的瓷器工藝品板塊,共推出「歐洲私人珍藏中國藝術珍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以及「宮廷御珍」三個專場,計130件拍品,總成交金額為7476.13萬港元。
「歐洲私人珍藏中國藝術珍品」推出18件拍品,成交11件,總成交金額1428.25萬元。本場第一高價為清雍正〈窯變釉太極八卦紋抱月瓶〉,原估價350萬~500萬港元,成交價424萬元。而清雍正〈霽紅釉水丞〉,原估價24萬~34萬港元,在現場與電話買家激烈競拍下,以近高估價五倍的160萬港元成交,為場內第二高價。原估價120萬~180萬港元的清雍正〈灑藍地百花折枝花卉紋盤〉,以及原估價120萬~180萬港元的18世紀〈銅胎掐絲琺瑯纏枝蓮紋英雄雙聯瓶〉,皆以148萬元成交,並列第三、第四高價。
香港佳士得尼泊爾馬拉王朝早期13世紀〈鎏金銅釋迦牟尼佛立像〉,成交價8020萬港元。
「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共推出拍品44件,成交19件,總成交金額5340.625萬元。其中,來自英國私人舊藏的清雍正〈青釉橄欖式貫耳穿帶瓶〉原估價300萬~500萬港元,在多輪激烈競下後,以高於高估價三倍的1732萬港元收槌,不僅是本專場、也是本季邦瀚斯第一高價。原估價350萬~450萬港元的清康熙〈紫檀百寶嵌松鹿雙壽圖盒〉,則是以844萬港元成交,成為場內第二高價。來自胡惠春家族舊藏的清乾隆〈仿官釉雙繫三足魚簍尊〉,原估價500萬~700萬港元,成交價604萬港元,為本場季軍。
香港佳士得明16世紀〈德化白釉阿彌陀佛坐像〉,「何朝宗印」款,成交價892萬港元。
「宮廷御珍」則推出總數68件的拍品,成交11件,總成交金額707.25萬元。場內第一、第二高價分別為清乾隆〈御製銅胎鎏金內填琺瑯繡墩一對〉,原估價160萬~200萬港元,成交價196萬港元;清乾隆〈銅胎掐絲琺瑯仿古饕餮紋大尊〉,原估價90萬~120萬港元,成交價160萬元。
香港蘇富比器物專拍 氣氛活絡,低估價策略奏效
香港蘇富比於2015年12月3至4日於自家藝術空間舉行兩場專拍「好善簃珍藏明清銅器」、「中國藝術珍品」。兩場小拍共推出570件拍品,總成交金額近6517萬港元。「好善簃珍藏明清銅器」專場推出105件拍品,總成交金額1596.5萬港元,件數成交率77.1%。其中,清雍正〈銅饕餮紋爵〉原估價60萬~80萬港元,在多輪競價後以高於高估價四倍的332萬港元收槌,成為兩天拍賣中最引人注目的作品。該場原估價10萬~15萬的明末清初〈銅缽式爐〉,也以296萬港元的亮眼成績拍出,近高估價的20倍,為場內第二高價。季軍則由清乾隆〈銅九元三極爐〉奪得,原估價40萬~60萬港元,以118.75萬的佳績成交。
香港佳士得明宣德〈藍地白花牡丹紋大盤〉,「大明宣德年製」六字楷書橫款,成交價2028萬港元。
「中國藝術珍品」則推出465件拍品,總成交金額4920萬4375港元,件數成交率65.4%。原估價10萬~15萬港元的宋/金〈菩薩畫像〉,不但以212萬港元的成交價奪得場內第一高價,也超越高估價數十倍。清乾隆〈青花纏枝花卉賞瓶〉,原估價12萬~15萬港元,以200萬港元成交,為第二高價。宋〈月白釉水盂〉原估價5萬~7萬港元,成交價175萬港元,列居第三。(文/林容伊)
Tags